《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下稱《條例》)的出臺,正引起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的熱議。
一位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上週以來,他們內部正在研究《條例》相關條款。儘管《條例》沒有涉及跨境電商支付領域,但他們內部多位高管認爲,要在中國市場開展跨境電商支付服務,需遵守中國相關金融監管規定。根據《條例》相關監管精神,他們應儘快獲取一張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以落實持牌運營要求。
“目前,我們內部已將收購一張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納入議事日程。”他告訴記者。但這項工作的落實,可能沒那麼迅速,因爲這需要董事會討論再做出最終決策。
Airwallex空中雲匯中國區副總裁陳克炎向記者表示,相比此前的管理辦法,《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對跨境支付“持牌”等方面的監管要求,體現國家在推進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同時,堅守防範風險底線、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的原則,此舉也給守法合規的從業者帶來更大信心,有助於跨境電商支付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獲悉,在《條例》出臺後,多家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或將加快收購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步伐。
“儘管我們向境內跨境電商企業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在境外範疇,包括境外開戶、境外發卡、境外收單收款與換匯等,但考慮到我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中國境內跨境電商企業,目前企業高層也認爲在《條例》出臺後,收購一張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在境內開展持牌經營,似乎更加合規穩妥。”上述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機構人士向記者指出。
在他看來,收購一張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也有助於擴大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合作範疇。隨着跨境電商業態持續發展,目前越來越多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正與境內銀行機構開展合作,構建涵蓋跨境收單、髮卡、兌換的一站式跨境電商支付服務體系。在當前中國相關部門要求金融活動持牌經營的大趨勢下,若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擁有一張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或有機會與更多境內銀行開展業務合作以進一步擴大跨境電商支付服務覆蓋面。
記者注意到,《條例》也提出,國家引導鼓勵非銀行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開展合作,通過銀行賬戶爲單位用戶提供支付服務。
這位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機構人士還透露,收購一張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同樣有助於他們與境外金融機構圍繞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出海”加深合作。隨着全球各國金融監管趨嚴,越來越多國家當地銀行也紛紛強調合規運作——高度關注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是否在主要經濟體擁有相應的支付業務牌照,作爲加強彼此業務合作的重要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早早“佈局”。
今年3月,經中國相關部門批准,Airwallex空中雲匯完成對持牌支付機構廣州商物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股權收購。通過此次收購,Airwallex空中雲匯獲得在中國內地的支付業務許可,成爲第二家進入國內支付市場的外資支付機構。
陳克炎向記者透露,加上內地第三方支付牌照,目前Airwallex空中雲匯在全球已擁有逾50張支付牌照,令其支付網絡覆蓋150餘個國家和地區,年處理交易金額超過800億美元,幫助全球逾10萬家企業拓展跨境業務。
“未來,空中雲匯將積極響應《條例》相關要求,持續強化風險管理,嚴守安全合規,保障用戶權益,進一步幫助中國中小跨境電商企業捕捉全球增長機遇,推動跨境支付開放生態發展與跨境貿易繁榮。”他告訴記者。
記者瞭解到,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若要儘快收購一張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並非易事。隨着近年金融監管趨嚴,央行相關部門正加快“閒置”支付牌照的清理速度。截至今年7月,央行發佈了最新一批非銀行支付業務《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公示,央行已累計註銷80張支付牌照,目前市場尚餘191張支付牌照存續。
前述外資跨境電商支付服務機構人士直言,《條例》出臺或將加快他們收購境內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決策制定,但考慮到近年境內支付牌照估值有所回落,他們也不會溢價收購。此外,他們會加強對擬收購支付牌照的盡職調查,儘量避免遭遇不必要的“節外生枝”。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陳植)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