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改善汽車消費,浙江就杭州有序取消小客車限行限牌徵求意見
 

  12月21日,浙江省發改委官網公佈《關於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徵求意見稿)》,提出改善傳統消費,落實新能源汽車減免購置稅等政策。落實充電基礎設施用電峯谷時段優化等電價政策,全年新增公共充電樁20000根以上。推動杭州市有序取消小客車限行限牌等政策。

  浙江省發改委官網顯示,《關於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時間爲12月19日-12月28日,目前還不是最終出臺版本。

  其中,“杭州市有序取消小客車限行限牌等政策”引發討論。2011年,杭州推出了錯峯限行政策並多次升級。2014年起,杭州開啓了限行限牌“雙限”。未來,杭州有望取消小客車限行限牌“雙限”嗎?這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管理水平提出了哪些要求?

  限行限牌可能影響家庭購車意願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限行限牌政策是世界上不少大城市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噪音和光污染的通行做法;另一方面,限行限牌政策一般也會傷及家庭購車意願。

  曾剛認爲,由於“上牌門檻”提高,一般購車家庭多半會購買品質較高轎車,而較少購買“廉價”汽車。此外,限行限牌政策也會對城市商業網點佈局、市民生活方式帶來一定的影響。

  此前,杭州已釋放過放寬“雙限”的信號,主要在放寬限牌。3月20日起,《杭州市交通運輸局等6部門關於發佈惠民生優化小客車其他指標若干政策措施(試行)的通告》明確對符合條件的久搖不中者(72次及以上)、人才、多孩家庭等個人以及重點企業,可直接申領小客車指標。

  對於限行,主要解決的是城市擁堵和汽車尾氣污染的問題,在杭州,擁堵問題時常被提起。

  杭州的網約車司機馬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見證杭州從存在感不強的省會城市成長爲現在的特大城市,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己感受到在杭州最厲害的一次堵車是在西湖邊,“10分鐘的車程堵了4個半小時,其實西湖邊堵車的就那幾個地方,倒不如劃定景區範圍直接限制私家車進入,全部採用公共交通,加密公交班次,可能就不堵了。”

  今年1月,中共杭州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決定》全文發佈中提到,探索取消小客車限購、地面道路限行,開展“停車一件事”改革,破解特大城市交通擁堵難題。

  交通問題之外,《決定》提出,杭州還將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高水平打造城市大腦2.0,在智慧交通等應用場景建設上取得更大突破,探索特大城市數字治理系統解決方案。

  大城市早晚高峯是交通擁堵高發期。曾剛認爲,爲了減輕、避免早晚高峯交通擁堵,應該通過導入時段差別票價、月票、年票等手段,鼓勵一般市民儘量避免在早晚高峯期間出行,將這一時段的公共交通設施使用權讓給“上班族”。同時,通過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優化城市公共公交客運能力時間與空間配置,引導市民智慧高效出行,大幅提升城市公交的供需對接水平。

  需系統謀劃取消“雙限”後的交通治理

  去年12月20日,杭州交警公佈公告,從2022年12月21日(週三)起,地面道路暫停錯峯出行措施(快速路錯峯出行保持不變),恢復時間原則在春節以後中小學生寒假結束前。

  後來,除了亞運會期間繼續限行,這一暫停實施地面道路限行措施延續至今。此次《關於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徵求意見稿)》又有望對杭州限行限牌政策進行調整。

  未來強二線、一線城市取消或者改善限行限牌需要在公共設施方面做好哪些準備?

  曾剛認爲,市民選擇私人轎車還是乘坐公交出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使用私人轎車和通過公交出行之間的費用、便捷、舒適程度等方面的對比。如果大城市放棄限行限牌政策,並且希望不要出現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需要在公共交通設施建設、智慧化管理、出行補貼等方面,做出系統謀劃,優化運營模式,充分彰顯藉助現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所擁有的好處和優勢,並樹立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新時尚的新理念。

  浙江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吳偉強在2022年接受浙江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時啓用雙限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爲杭州交通建設爭取時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杭州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發現,杭州對軌道交通建設定位明確,提出以“軌道上的杭州”爲發展總目標,基於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將杭州的軌道交通打造爲“名城交通,品質軌道”,“十四五”時期,全面建成杭州軌道交通三期建設中涉及的3號、4號、5號、6號、7號、8號、9號、10號以及機場快線,2022年實現12條地鐵線路運營;全面啓動杭州軌道交通四期建設規劃。

  截至2023年2月,杭州地鐵運營線路共12條,共設車站260座,換乘車站46座。運營里程共計約516公里(不含2條市域線)。未來,杭州軌道交通網絡繼續加密,也有望繼續改善杭州的地面道路擁堵。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柳寧馨)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