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民幣國際化有序推進,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領域的份額迭創新高。
12月21日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發佈最新報告稱,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佔比上升至4.61%,較10月份環比大漲逾1個百分點,甚至超越日元,成爲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與11月人民幣匯率明顯企穩反彈有着密切關係。隨着11月人民幣匯率持續回升,越來越多海外企業樂於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投融資結算。
記者多方瞭解到,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佔比迭創新高,也與歐美央行維持高利率有着較高關係——由於歐美國家央行可能在更長時間維持高利率導致歐元美元融資成本高企,令越來越多國家企業紛紛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投資結算進行“替代”。
一位國內企業海外業務主管告訴記者,隨着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地區的使用日益廣泛,如今當地衆多企業不但樂於使用人民幣採購中國企業產品服務,還紛紛接受以人民幣計價的產品報價,帶動當地企業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結算的興趣進一步高漲。
多位銀行人士指出,1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的佔比迭創新高,也與當月海外資本大規模投資境內債券有着較高關聯。
數據顯示,11月海外資本淨增持境內債券規模達到330億美元,創下歷史次高值。受此影響,海外投資機構對人民幣兌換、支付、投資等需求進一步上升,驅動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的佔比節節攀升。
在他們看來,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的佔比持續上升,反映越來越多海外企業正積極在跨境投融資貿易環節使用人民幣結算。尤其在歐美央行基準利率高企的情況下,不少海外企業還藉助人民幣的“低息”優勢,紛紛借入人民幣開展對華跨境貿易投資。未來,隨着中國與越來越多國家經貿合作日益緊密,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的佔比有望繼續迭創新高。
新加坡銀行經濟學家Mansoor Mohi-uddin認爲,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佔比上升,某種程度反映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尤其是貿易流動的新趨勢將加速人民幣在全球市場的使用。
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亞太區高級策略師Chi Lo認爲,今年出現了一系列有利於人民幣國際使用的積極進展,11月份的SWIFT數據,可能是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佔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的“起點”。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受歡迎
在業內人士看來,11月人民幣全球支付份額佔比繼續迭創新高,主要受到三大因素影響:
一是11月美元融資成本繼續高企,令越來越多海外企業感到美元付款的融資成本偏高,轉而試水人民幣低息融資進行替代。今年9月,人民幣取代歐元,成爲當月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
二是越來越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都在加大力度推進跨境貿易本幣結算,帶動人民幣在這些國家的使用廣度與深度“與日俱增”。
三是11月人民幣匯率明顯企穩反彈,加之美聯儲加息週期結束,令越來越多海外企業相信未來人民幣匯率升值機率驟增,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意願相應增強。
上述國內企業海外業務主管向記者指出,當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企業對人民幣結算的接受度正持續上升。近年他們企業的產品已廣泛應用在衆多業務場景,其中不少業務都已採用人民幣結算。
他還發現,不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企業主動提出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結算,因爲他們認爲在離岸市場借入人民幣頭寸的融資成本明顯低於美元,可以給企業節省財務成本。
一位跨境電商支付服務商告訴記者,11月感恩節消費旺季帶動跨境電商業務量持續增長同時,人民幣在跨境電商領域的使用也日益普及。除了東南亞地區不少客戶直接使用人民幣支付跨境電商貨款,不少中資跨境電商企業還積極將跨境電商業務所收到的各國貨幣迅速兌換成人民幣,也帶動跨境電商領域的人民幣國際支付規模上升。
記者多方瞭解到,隨着越來越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積極推進跨境貿易投資本幣結算,今年以來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在積極行動,一面協助這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當地銀行接入CIPS系統,爲後者在當地推廣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提供各類支持;一面針對當地企業的外貿業務收支狀況與資金週轉需要,專門設計定製化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產品。如今,這些舉措進一步拓展了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結算領域的使用範疇,帶動人民幣的國家支付佔比節節攀升。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CIPS系統參與者共分佈在82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際業務已覆蓋131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一位股份制銀行跨境業務部門人士向記者指出,隨着人民幣匯率持續企穩回升,海外企業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結算的熱情正進一步高漲。尤其是隨着人民幣外匯避險衍生品工具變得日益豐富,這些海外企業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敏感度正在持續下降,有助於他們持續擴大人民幣的使用範疇。
如今,越來越多銀行全球網點都能提供遠期結售匯、人民幣外匯期權、人民幣外匯掉期、新興市場貨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等外匯衍生品,協助海外國家當地企業更高效地規避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吸引他們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結算的意願進一步增加。
人民幣在國際投融資使用範疇擴大
記者獲悉,11月份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佔比迭創新高,與當月海外投資大舉抄底境內債券存在着密切聯繫。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底,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規模達到3.49萬億元人民幣,較10月底的3.24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加約2500億元。
在多位銀行人士看來,這直接推高了海外金融市場的人民幣兌換支付規模,令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的佔比呈現較大幅度回升。
一位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當前中國的相對低利率,令人民幣在國際融資領域具有相當高的競爭力。除了不少海外投資基金積極低息借入人民幣進行槓桿融資,再投向中國境內金融資產或境外離岸市場的中國題材投資品種;越來越多海外企業也在積極嘗試先在境外市場開展人民幣低息融資,再將這筆資金投向中國實體產業以加大對中國市場的產業投資佈局。
在他看來,這預示着人民幣在國際投資與融資領域的使用範疇正進一步擴大,成爲人民幣國際支付佔比持續上升的新引擎。
記者獲悉,隨着越來越多海外投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明年持續增長,計劃向中國境內金融市場投入更多資金,未來人民幣在跨境投資領域使用規模與國際支付佔比都將呈現穩步提升趨勢。
多位金融業內人士指出,鑑於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等國家採取凍結外匯儲備與剔除SWIFT等金融制裁措施,未來越來越多國家都將致力於擴大跨境貿易投資本幣結算規模,這無形間促進人民幣在全球範疇的使用支付範疇持續擴大,成爲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佔比迭創新高的最大“基石”。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陳植)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