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雲計算全面升級 百度智能雲想讓AI原生應用“卷”起來
 

  近段時間,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多個公開場合都提到一個觀點,即中國的大模型太多,但基於大模型開發的原生應用太少。在他看來,“真正好的AI大模型,應該以應用爲導向,所以‘卷’AI原生應用才更有價值”。

  然而,要想推動更多AI原生應用出現,首先需要改變其生長的土壤。12月20日,百度集團副總裁侯震宇提出,構建繁榮的AI原生應用生態,需要大模型、智能算力、AI原生應用研發新範式三要素相輔相成。

  其中,大模型是AI原生應用的“大腦”,智能計算爲AI原生應用運行提供堅實支撐,新研發範式則助力開發者提高基於大模型能力開發應用的效率。

  因此,對包括百度智能雲在內的雲廠商而言,大模型時代也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AI原生應用數量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擴張雲服務的市場規模,但另一方面,在AI原生時代,面向大模型的基礎設施體系也需要全面重構。

  大模型重構雲計算

  相比以往的幾次重大技術迭代,大模型對底層IT基礎設施以及上層應用開發模式的影響,都更加深遠。

  2006年,AWS正式發佈了首批雲產品(S3和EC2),開啓了經典雲計算時代。虛擬化和網絡技術使算力成爲一種公共服務,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格局被改變。雲原生催生了新的應用架構和開發方式,大幅提升了移動應用的開發迭代效率,一定程度助力了移動應用市場的繁榮。

  到了2010年左右,深度學習開始替代傳統統計學的機器學習方法,逐步成爲人工智能的主流算法。在移動應用上,深度學習大放異彩,算法模型能力成爲很多移動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深度學習僅停留在賦能應用,沒有從實質上改變應用的研發編程範式。

  侯震宇認爲,過去十幾年,移動應用、深度學習和雲計算三個時代重疊,移動應用市場的蓬勃也受益於深度學習和雲計算的發展,但是,應用、AI技術和IT基礎設施層面仍然是三條平行線獨立演進。

  直到大模型開啓的AI原生時代,這三條平行線終於迎來了交匯。“在應用層,大模型理解、生成、邏輯、記憶的獨特能力會催生AI原生應用研發新範式,整個應用技術棧、數據流和業務流都將被改變。”侯震宇說道。

  與此同時,大模型會成爲通用的服務能力,大幅降低AI落地的門檻、實現真正的AI普惠。而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務)將成爲新的基礎服務,其依賴的新型IT基礎設施也將進一步在底層顛覆現有的雲計算市場格局。

  端到端全面升級

  在此背景下,侯震宇也宣佈,百度智能雲目前已完成“從底層基礎設施—大模型開發與應用—AI原生應用開發”的端到端升級重構。

  基礎設施方面,百度智能雲對20多個雲計算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涵蓋智能計算、通用計算、數據庫和大數據、分佈式雲、應用開發平臺五大領域。比如新發布的百舸異構計算平臺3.0,針對AI原生應用以及大模型的訓練、推理等環節進行了專項優化,是專爲大模型打造的智算平臺。

  大模型方面,目前,千帆已預置包括百度文心大模型在內的54個主流基礎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升級後的千帆也成爲國內首個支持大模型多方位數據分析的MaaS服務平臺。

  另外,百度智能雲還正式開放了AI原生應用開發工作臺——千帆AppBuilder,它向用戶提供代碼態與低代碼態等兩種產品形態。其中,對於有深度AI原生應用開發需求的用戶,AppBuilder代碼態提供包括SDK、開發環境、調試工具、應用示例代碼等各種開發套件和應用組件;而低碼態則主要提供可視化工具,幫助用戶快速定製、上線AI原生應用。

  現在,國內外大模型很多,但爆發級的AI原生應用還沒出現,主要原因是企業實際做產品的過程涉及工程設計、策略設計、定義接口方案、集成等,還需要配合大模型使用語音、翻譯、圖形等能力以及完備的開發環境,開發門檻仍相對較高。

  而千帆AppBuilder是把基於大模型開發各種應用的常見模式、工具、流程等沉澱成了一個工作臺,降低了AI原生應用開發門檻。

  侯震宇認爲,以生成式AI爲代表的大模型實現了AI從感知到認知的技術突破,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最大的一次技術躍遷。而2024年,將成爲AI原生應用的元年,市場也將迎來AI原生應用的爆發式增長。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白楊)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