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大使祝善忠:高度重視入境遊促進經濟發展
 

  2024年出入境旅遊市場有望爆發,尤其是入境旅遊。12月14日,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杜江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再次提及入境遊,透露文旅部正在積極出臺“入境旅遊促進計劃”。在此之前,我國外交部已釋放多項簽證政策的利好,並落地入境遊優化措施。

  “目前我們亟需振興入境旅遊業,將此作爲中國旅遊的重要增長點。第一個要做的就是要着力提高入境旅遊人數和收入佔比,而且需要發揮入境旅遊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入境旅遊的規模和收入。”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大使、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祝善忠12月14日在參加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中國自貿區信息港、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二屆橫琴世界灣區論壇文旅主題論壇暨2023年21世紀旅遊產業年會時發表上述觀點。

  據悉,本次論壇以“穿越週期:尋找確定的長期價值”爲主題,聚焦世界旅遊目的地建設、文旅業態融合創新、酒店ESG戰略等話題,邀請海內外文旅行業權威組織、知名機構和專家學者,共同深入探討文旅行業發展新趨勢新挑戰,併爲大灣區新時期文旅發展提供新思路、新建議。

  論壇期間,祝善忠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獨家專訪,針對旅遊業復甦、入境遊促進措施、大灣區旅遊推廣等熱點話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旅遊業的恢復超過預期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今年,全球旅遊業己開始全面復甦,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近發佈的《世界旅遊晴雨表》數據顯示,在2023年1月至9月間,全球國際旅遊人數已經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87%,達到9.75億人次。您如何解讀當前旅遊復甦的關鍵數據和情況?

  祝善忠:旅遊業肯定是當前世界規模最大的行業之一,疫情前,全球國際旅遊人次突破了15億,旅遊業貢獻了全球11%的GDP。也就是說,每10個工作崗位就有一人從事與旅遊相關的工作,每5個新增就業崗位就有一個來自旅遊行業,旅遊業一共創造了3.34億個工作崗位,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還是就業的主要推動力量。

  近期,從世界旅遊組織數據來看,因爲新冠疫情帶來的國際旅行限制,還有遊客需求的下降,國際遊客數量在2020至2022年三年間減少了26億——這個數字幾乎是2019年國際遊客數量的兩倍。全球旅遊收入損失高達2.6萬億美元,是2019年總收入的1.5倍。可以說,三年疫情期間,旅遊業是遭受損失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從數據上看,中東地區的恢復情況尤爲突出,遊客人數相比疫情前同期增長了20%,這是全球唯一超過疫情前水平的地區。歐洲地區也表現不俗,已經恢復至疫情前同期水平的94%。非洲和美洲同樣展現出強勁的復甦勢頭,分別達到疫情前同期水平的92%和88%。亞太地區的復甦相對較慢,由於多數目的地和客源市場在2023年初才逐漸開放,國際旅遊人數恢復到疫情前同期水平的62%。

  之前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國際旅遊人數會達到13億人次,是疫情前水平的88%,國際旅遊收入將達到1.4萬億美元,是2019年1.5萬億美元的93%,這是一個好消息。不過全球的經濟形勢以及地緣政治仍然對旅遊業的全面復甦構成挑戰,旅遊業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並沒有隨之消失,因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只有在不斷優化旅遊產品與服務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與社會的包容及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地實現長期的繁榮和穩定。這不僅需要所有旅遊人的努力,更需要政府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21世紀:目前中國出境旅遊加快復甦,出境遊目前是什麼形勢?相比於過去,中國遊客在出境游上呈現出了哪些新特點?中國出境遊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祝善忠:世界旅遊組織祕書長祖拉布之前談到,中國旅遊業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我們的出境遊迎來新一波復甦勢能,整體呈現“亞太先行、歐美隨後、多地開花”的特點。超過九成的遊客出境遊目的地都集中在亞太地區,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交通便捷,簽證政策友好,接待的出境遊客也最多。

  相較過去,現在中國遊客有三個新特點,一是出境意願增強,攜程《中秋國慶旅遊總結報告》提到,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出境遊同比增長8倍多;二是跨州長線遊增加,比之五一假期,跨洲長線國家旅客增長速度最快,比如瑞士、西班牙、土耳其、俄羅斯、英國、法國等;三是出遊目的更加多元化,從旅遊目的地和出行目的來看,我們的遊客更加關注境外目的地的安全、自然、歷史、人文和生活體驗。

  談到出境遊要注意的內容,我認爲一是要繼續加強出境旅遊的引導,倡導文明旅遊,全方位提升中國形象。二是加強出境公民保護,建立建全保險保障機制。完善對我境外遊客的保護機制,增強遊客購買保險意識、擴大銷售渠道、完善旅遊險種、協調旅遊與救援及時反饋效能。三是加強國際溝通,促進完善我國出境旅遊的服務。尤其是與旅遊目的地國家加強溝通,在諸如語言環境、服務措施等方面提供建議,改善包括旅遊解說系統在內的旅遊相關服務,提供中文選項、支持多樣支付方式,以適應中國旅遊者的消費習慣。

  入境遊將進入發展“快車道”

  21世紀:在入境遊方面,情況如何?我國入境遊有哪些新的增長點?

  祝善忠:中國入境旅遊市場恢復相對緩慢。這主要受國際往來航班少、價位高、行業人才短缺、產業鏈正在重構等因素影響。

  2023年上半年,我國接待入境旅遊爲3456萬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47%。目前入境遊客超過半數都來自中國香港,其次是中國澳門,佔比也超過了20%。可見,外國人來華旅遊人數不如預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

  其實我國旅遊業就是從開展入境旅遊起步的,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到疫情前的2019年,包括港澳臺同胞和外國人在內,入境旅遊人數達1.45億人次,其中外國人3188萬人次;國際旅遊收入達1313億美元,其中外國人在華花費771億美元。無論人數還是收入,2019年都是我國入境旅遊市場迄今爲止的高點。

  根據國際上的數據,入境旅遊收入佔GDP比重一般在1%至3%。但是從當年外國人入境旅遊收入看,我國爲771億美元,佔GDP比重約0.5%。按這個比例,我國與歐美一些國家和部分東南亞國家差距較大。不過這也意味着我國入境旅遊市場有巨大的增長空間,發展前景廣闊。

  目前我們亟需振興入境旅遊業,將此作爲中國旅遊的重要增長點。第一個要做的就是要着力提高入境旅遊人數和收入佔比,而且需要發揮入境旅遊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入境旅遊的規模和收入。預計按年有超萬億元的市場增量,未來我國外國人入境旅遊收入的GDP佔比,有希望增加到1個百分點。

  21世紀:今天文旅部透露即將出臺“入境旅遊促進計劃”,最近我國還決定試行擴大單方面免籤國家範圍,給予六國免籤政策,還有簽證費打折等諸多舉措。您如何解讀目前相關政策釋放的信號?

  祝善忠:適時啓動入境旅遊促進行動,出臺入境旅遊發展支持政策,相關具體內容,如優化簽證和通關政策,恢復和增加國際航班,完善入境旅遊服務,優化離境退稅服務,還有持續開展“你好!中國”國家旅遊形象系列推廣活動等,都是利好。

  現在單是在外國人來華簽證申請的流程上,就已經減少7個大項、15個子項填報內容,優化簡化幅度已達34%。而且逐步取消來華簽證申請預約辦理安排,現在已經有近100個駐外使領館實現“隨到隨辦”,今年年底前,就會基本實現全球駐外使領館全部取消簽證申請預約。

  目前,爲了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政策越放越寬。國家移民管理局不斷優化移民出入境政策措施,在18個省(區、市)23個城市31個口岸對54個國家人員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區域性入境免籤政策方面,包括港澳地區外國人組團入境廣東144個小時免籤、東盟10國旅遊團入境廣西桂林144小時免籤、上海郵輪入境15天免籤、海南59國人員入境30天免籤等。

  這些舉措都明確傳遞出積極的政策信號。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歡迎外國客人來華經商、旅遊,有助於進一步提振行業信心,推動入境旅遊市場全面復甦。當然,我國入境旅遊的恢復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應當相信,我國入境旅遊業將會進入發展“快車道”。

  大灣區入境遊推廣要立體

  21世紀:國家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以來,三地旅遊業交流與合作日趨緊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在推進資源整合、文旅融合、力量聯合,深化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這些政策利好下,您認爲將大灣區打造爲世界級旅遊目的地,進一步提升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方面,應該怎樣優化機制?

  祝善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知名度高,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商業環境、法治環境、市民素質、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較高。三地在旅遊業合作上也有較長的歷史和良好的基礎,三地政府創新高級別旅遊推廣機制很重要。

  像是在統籌文化和旅遊、新聞、商務、外事、出入境管理局、體育、航空、鐵路、水運等部門,建立入境旅遊推廣聯席會議機制上應該下功夫。包括進行信息溝通、政策協調、商討解決入境旅遊出現的問題,不定期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入境旅遊新情況,解讀新政策、新措施;進行市場分析、謀劃旅遊推廣策略,制定年度入境旅遊推廣方案;聯合參加文化、旅遊、商務、體育等國際展會,聯合開展大型國際活動等。機制運作上,可以採用輪值方式開展工作。

  21世紀:大灣區在建立對外國旅遊市場推廣體系時,可以藉助哪些力量和新思路?

  祝善忠:我覺得建設體系,多方位是很重要的。出國進行入境旅遊聯合推廣,除了主動聯繫國家駐外中國文化中心、旅遊辦事處,港澳特別行政區海外經貿辦事處外,可整合各相關資源,聯合中資駐外機構、大型國企海外辦事機構、境外留學生、華僑華人團體以及境外知華愛華機構和人士等,開展立體的入境旅遊推廣。

  同時也要形成全媒體旅遊推廣矩陣。要注意根據不同客源市場羣體的文化特徵和社會心理實施差異化傳播策略,充分利用主流媒體駐海外新聞機構、社交媒體、新媒體以及國際友華傳媒,傳播灣區社會經濟文化旅遊等方面資訊與灣區旅遊業發展變化。可建立入境旅遊網,彙集簽證、機票、通關、邊檢、購物、酒店等各類準確信息,爲外國遊客提供服務,並與在線旅行社、三地旅遊部門鏈接,設置不同語言版本,滿足不同客源市場需求。

  21世紀:在大灣區旅遊項目的具體開發上,您還有哪些建議?

  祝善忠:三地非遺項目衆多,“一程多站”非常適用。衆多的海濱、海島和鄉村非常適合度假休閒,生態康養。這些資源都可以轉化爲旅遊產品,篩選出旅遊精品。

  具體來講,其實大灣區的入境旅遊市場有很多新潛力。三地旅遊推广部門可以把“一程多站”精品線路,通過旅行社組合成符合入境遊客興趣偏好和消費習慣國際化旅遊產品,直接向外國旅遊消費者銷售,來解決從推廣到營銷的最後“一公里”。客源市場除了主要客源國外,還得注重新興客源國培養,特別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及金磚國家、上合組織成員國等國家。

  最後就是用好用足區域性入境免籤政策。把對港澳地區外國人組團入境廣東144個小時免籤,作爲入境客源增長點。另外引導港澳組團社和廣東地接社密切協作,設計適合不同國家地區遊客需求的3-5天行程的大灣區旅遊線路,吸引更多外國遊客遊覽大灣區。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高江虹)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