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2023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報告發布,國內29城消費實力全面評測
 

  12月14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年度報告(2023)》(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在“第二屆中國(澳門)國際高品質消費博覽會暨橫琴世界灣區論壇”上發佈。

  《年度報告》將全國29座城市納入評測範圍,最終選出2座綜合型消費中心城市(Alpha級):上海、北京;9座特色型消費中心城市(Beta級):成都、深圳、廣州、杭州、南京、重慶、武漢、西安、蘇州;18座發展型消費中心城市(Gamma級):青島、天津、長沙、寧波、廈門、鄭州、瀋陽、無錫、濟南、合肥、昆明、福州、大連、南寧、南昌、貴陽、海口、三亞。

  《年度報告》除了對具體指標展開分析,還選擇了10座城市進行重點解讀,並給出消費趨勢研判。此外,《年度報告》公佈了“2023年城市促消費案例”和“2023年名城名店案例”的徵集結果,由此篩選出一批擁有較大影響力、較高可複製推廣性的案例,期望聯合消費業各方主體,共同推動中國消費業的進步。

  8大指標評測29座城市消費競爭力

  這是21世紀經濟研究院持續第5年發佈這一系列報告,今年的報告無論從發佈主體、覆蓋城市範圍,還是從研究維度、案例評選等方面,都顯示出創新性。

  在發佈主體方面,21世紀經濟研究院首次與全球領先的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管理公司——仲量聯行(JLL)合作,旨在通過發揮雙方優勢,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研究更上臺階。

  在覆蓋城市範圍方面,《年度報告》選擇國內29座城市,包括首批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5座城市、15座萬億GDP城市、7座省會級城市或計劃單列市,以及擁有免稅消費等獨特政策支持的兩座海島城市。

  在研究維度上,《年度報告》包含8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城市綜合競爭力、城市國際影響力、文旅消費吸引力、賽事展演影響力、消費場景營造力、零售資產表現力、零售資源聚合力和消費韌性恢復力,在每個一級指標上又劃分二級、三級指標,力求儘可能全面評測城市在消費方面的表現。

  具體到每個一級指標,《年度報告》也給出相應的城市分析。例如,在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居於前列,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經濟實力越強則國際影響力往往越大,這也體現出目前國際知名消費城市的共性,第一,其爲一國或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第二,是擁有全球性通達能力的口岸城市。

  文旅消費吸引力一直都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評測重點,今年的指標又分爲“文旅資源豐富度”和“歷史文化傳承度”。從評測結果看,北京和西安的得分擁有領先級優勢,顯示出這兩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消費資源的突出優勢,與排名第3-10位的城市已拉開一定的距離,而三亞、深圳、南寧、貴陽和廈門則需要加強相關消費資源推廣。

  賽事展演影響力是在此前評測的指標上擴充的全新指標,關注城市在國際會議、體育比賽、藝術演出、節慶假日等方面的消費內容。《年度報告》在此項評測結果顯示,北京和上海的得分擁有絕對優勢,彰顯京滬這兩座國際城市豐富多元且快速迭代的新消費內容。此外,昆明、貴陽、無錫、海口和三亞則需要結合本地特色加強對新消費內容的培育與引進,抓住新時期消費復甦的主要動力。

  消費場景營造力關注商業繁榮度和酒店、文娛場景等消費內容。根據《年度報告》,從高端零售物業存量看,上海、北京、成都無論在存量規模還是供應品質方面均表現優異,杭州雖在存量方面僅爲第十,但在高端零售物業存量位居第四,說明杭州高端商場的市場佔比高。近年來,新一線城市逐漸成爲高端商業開發的重點,未來將迎來西安太古裏、重慶中環萬象城、杭州恆隆廣場等項目開業。

  零售資產表現力包含“資產表現力”和“市場認可度”兩個二級指標,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爲深圳、南京、廣州、北京、杭州、上海、廈門、青島、蘇州、成都。在資產表現力方面,廣深兩地有不俗表現,廣州在優質零售物業租金指數排名在一線城市中拔得頭籌,深圳的入駐率則排名領先;而在市場認可度方面,蘇州的消費者滿意度得分最高,杭州、南京和無錫也排名前五位,這表明長三角城市在整體消費環境上領先國內其他區域。

  零售資源聚合力是圍繞城市零售資源的統計和評測,也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根基內容。在品牌集中度方面,根據《年度報告》,上海、北京居於前列,成都、深圳、廣州緊隨其後,城市經濟實力更強、規模能級更高的城市也更容易產生較高的品牌集中度。時尚先鋒度排名靠前的城市爲: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廣州。

  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杭州在餐飲多元度方面表現較好,上海具有極高的美食包容度,廣州、成都在餐飲方面獨具特色,數量質量均保持領先,杭州餐飲業實力也不容小覷。此外,娛樂豐富度上,上海領先全國,北京、成都、深圳、廣州緊隨其後;宜居便利度上,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佔據領先優勢。

  4個維度解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進展

  今年年初,商務部將2023年定爲“消費提振年”,開啓了各項支持消費的舉措,進一步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

  《年度報告》認爲,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往往更聚焦產品市場的資源聚集與客流吸附,要素市場卻容易被忽視。從下游消費回溯至上游產業,“雙輪”驅動奠定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的堅實根基。一方面,持續推進消費市場資源聚集形成聚力,吸引消費者持續到訪;另一方面,打造創新、多維的消費產業鏈,將消費對經濟的驅動作用延伸至上游產業端,實現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具體而言,《年度報告》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雙輪”驅動方法論:產品市場方面,要以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創新,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新樣板;要素市場方面,要從“城市消費”到“消費城市”,展現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的高階形態。

  爲了更直觀地理解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探索路徑,也呈現國內不同類別、層級城市的特色消費魅力,《年度報告》分析了10座城市“因地制宜”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路徑探索。這10座城市分爲“5+5”兩類,分別是首批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以及五大爭創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分別是成都、杭州、武漢、西安、長沙。

  《年度報告》認爲,北京可以全方位、多路徑打造首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深化優勢的同時,北京仍需深挖城市基底,創新消費內容和消費場景,引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上海作爲中國商業“第一城”,可以打造國際消費風向標,上海將構建超一流商圈,匯聚全球尖端消費資源,全面提升消費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先鋒引領作用。

  另外3座首批培育建設城市廣州、天津、重慶,則覆蓋中國不同的城市能級與地理區位,差異化城市基底勾勒出特色鮮明的發展路徑。《年度報告》認爲,廣州需要突出“千年商都”的特色,體系化激發商貿活力,構建灣區消費樞紐;天津則要突出“津”味特色、打響“津”字招牌,在重塑天津特色獨特地標商圈的同時,應着力挖掘本土津味文化,發掘新的消費資源;重慶作爲“山水之城”,也是西部唯一獲批城市,需要在持續導入國際優質消費資源的同時,基於“山城”獨特優勢探索“特色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路徑。

  此外,針對另外5座爭創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年度報告》認爲,成都要突出天府文化,聚集商業資源,打造引領中國內陸商業消費新勢力的特色城市;杭州應借力“數智優勢”,嘗試更加多元的路徑,邁向消費更國際化的“未來之城”;武漢需要用好流量型城市優勢,挖存量拓增量,重塑江城消費新優勢;西安需要突出漢唐文化的城市基底,賦能消費升級;長沙需要探索從網紅城市變爲“長紅”城市,探索更適配本地資源的消費產業升級與多元創新。

  從首店經濟到名店經濟

  過去幾年,首店經濟受到越來越多地方政府重視,首店引入數量的多寡也成爲衡量一座城市消費活躍度的核心指標。

  有兩方面的新情況不容忽視,一是隨着國際知名品牌在華投資力度加大,其門店數量逐漸由稀缺性向均衡性過渡,直接體現爲落戶中國的亞洲首店、中國首店數量開始下降,區域首店或城市首店數量增長。

  二是隨着國內品牌進一步發展,對外拓展步伐有所加速,與國際知名品牌在華門店開設量或首店能級呈現的下降趨勢相比,國內品牌有可能是下一階段“首店經濟”的主力增長類型,這些品牌可能會走出所在城市,在另一個城市開設“城市首店”或跨省開設“區域首店”。

  與國際知名品牌的首店注重“外引”不同,國內品牌的首店強調“內育”,即要在一座城市有更好的發展機遇、展現出更強的成長性後,該品牌纔有可能走向更大的市場。

  因此,在2024年即將到來之際,21世紀經濟研究院基於國內消費業發展趨勢,創新性地提出首店經濟發展的2.0版本——名店經濟。從首店經濟到名店經濟,其重心不侷限於落戶首店能級、數量的評比,而是觀察該門店與所在城市的共存性、共生性,觀察該門店是否能真正地成爲推動城市消費業發展的動能,並最終從城市首店華麗蛻變爲城市名店。

  最終,瑞幸咖啡廈門中山路旗艦店、長沙文和友、小龍翻大江成都寬窄巷子店等8個案例入選。

  回顧2023年,國內城市開展了豐富多樣的促消費活動,例如舉辦購物節、消費季、博覽會等。這些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市場活力,並培育打造了一批消費新品牌、新模式和新產品等,爲城市促消費提供了實驗場景與載體。

  爲此,21世紀經濟研究院舉辦了2023年城市促消費優秀案例徵集活動,面向國內城市公開徵集,最終篩選出一批具有廣泛影響性、代表性的促消費活動、展會等,通過案例展示,向全國推廣宣傳,實現共同促進中國消費業發展的目的,最終西安市舉辦的2023西部消費精品博覽會等7個案例入選。

  《年度報告》認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之路具有多樣性、地方性、特色性,每座城市都擁有各自深厚的城市人文歷史基底與不可複製的自然資源稟賦。以消費促經濟,城市在中國經濟增長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也展現出各具特色的消費活力與魅力。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柳寧馨)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