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更快更好地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正不遺餘力地推進金融科技產業蓬勃發展。
與此同時,上海地區的金融科技產業發展進展如何,頗受業界關注。
近日,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發佈《上海金融科技發展白皮書(2022)》(下稱《白皮書》),通過向上海地區近六十家金融要素市場、持牌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功能性機構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力爭全面反映上海地區的金融科技發展現狀。
《白皮書》顯示,自上海2020年發佈《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以來,建設上海金融科技中心正成爲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聯動發展的重要着力點,當前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在技術研發、創新應用、產業集聚、人才匯聚、標準高地、監管創新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果。
在技術研發方面,去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4.2%,科技要素愈加豐富。
在創新應用方面上海主動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持續擴大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和人工智能落地應用場景。
在產業集聚方面,上海金融科技產業的基礎設施領域日益完善,比如中債登、上證所、上期所、中金所、上清所等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和要素市場的科技子公司均落戶上海;此外,建信金科、中銀金科、交銀金科、興業數金等大型國有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設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在上海都有分佈。
在人才匯聚方面,截至今年4月,上海金融從業人員已經超過47萬,國際化、專業型高層次金融人才數量正持續增長。
在標準建設方面,上海正在打造一個平等、互利、合作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生態圈。
在監管創新方面,2021年7月-2023年10月底期間,在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指導下,上海地區總開展5個批次、共22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應用項目,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北京。在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方面,由於在滬資本市場相關機構的踊躍參與,上海試點項目數量居於全國五個試點城市首位,申報主體囊括了金融要素市場、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公募基金、商業銀行、科技企業等多個類別,其中由金融要素市場和券商牽頭申請的項目數量合計佔比接近70%。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上海地區的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正呈現深化趨勢,具體表現在四大方面,一是上海金融科技支持政策時效性強且日趨細化;二是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包括上海地區銀行業正以數字化思維重塑業務流程、展業模式和服務方式;三是金融科技創新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穩步推進;四是數據要素市場正在培育,將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潛能。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儘管上海的金融科技產業發展相當迅猛,但相比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主要城市,上海仍面臨諸多挑戰。
倫敦Z/Yen集團將融資渠道、信息與通信技術基礎設施、創新程度、專業人才和市場需求五大要素作爲國際金融科技主要城市的競爭實力評估標準,併發布最新的GFCI金融科技排名報告顯示,2019-2023年期間,就金融科技專項排名而言,紐約始終高居首位,倫敦穩中有升,上海前三年排名穩定在前3,從但2022年起排名有所下滑。
《白皮書》顯示,儘管上海在金融科技發展領域取得諸多成績,但與一些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營商環境方面,儘管上海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與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些許不足。比如上海在法律和監管環境、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國際化程度等方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其次,在金融業發展方面,儘管上海已成爲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但與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在金融服務質量、效率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
此外,在金融科技領域,上海與一些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相比,在金融科技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應用方面還需加強研究和開發,以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不少金融科技業內人士指出,在進一步提升金融科技領域競爭力與發展潛力方面,上海還有多項潛力有待激發,一是金融科技投融資潛力有待激發,《2023全球獨角獸榜》顯示,截至去年底,上海上榜獨角獸企業達到66家,僅次於北京,但金融科技賽道的獨角獸企業數量較少,表明上海對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吸引力不夠,現行的發展模式主要依賴市場拉動,上海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成熟仍需要創新能力提高和政府政策優化;二是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需進一步提升,具體表現在基礎創新能力需要加強與金融科技應用有待輸出與進一步商業化;三是金融科技產業結構仍需優化,當前上海新興金融科技產業主要包括金融機構的科技子公司爲主,需進一步培育應用場景特別強大、硬科技含量特別高的金融科技平臺;四是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待充實,當前上海各類金融組織的人才分佈不均,金融市場和大中型金融機構技術領先,有相對豐富的金融科技人才儲備,但與其業務規模相比,仍顯遠遠不夠。中小型機構的金融科技人才佔比略高,但近幾年佔比增長緩慢,且自有爲輔、外包爲主,在金融科技人才儲備方面面臨嚴峻形勢。
《白皮書》對此建議,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不妨設定“3+3+2”發展規劃,從生態、監管、行業三個層面擬實施八條政策舉措:一是完善金融科技生態,服務實體經濟。二是打造全週期金融科技人才認證培育體系。三是加強國際合作,提升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四是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深化監管科技應用。五是進一步推廣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應用和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六是建設數據資產的評估、交易和開放模式。七是統籌算力、數據和人才資源,建立上海金融領域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八是升級數字基礎設施,推動產業數字金融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大模型技術發展,大模型與金融場景的融合發展前景,正受到越來越多上海地區金融機構的日益重視,甚至成爲金融機構拓展智慧金融業態的新抓手。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人機融合智能專委李偉對此指出,大模型技術與智慧金融的融合,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數據的精確度挑戰,如果數據不精確模型沒有辦法做到大模型的“精確回覆”;二是數據的時效性挑戰,因爲數據一直在更新,大模型需持續收集最新的數據,但需要金融機構、金融產業能緊密地形成數據與大模型技術的“結合”;三是大模型技術應用的安全性,由於大模型訓練需要高質量數據,包括在數據選擇、清洗、改造都需要一定的操作經驗和精準度判斷,這都需要金融機構在數據處理方面積累相當豐富的經驗;四是大模型技術應用落地安全問題,除了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政策,大模型技術應用如何在公有云與本地部署之間的取捨,都需要金融機構先解決數據安全與數據隱私保護問題。
上海市政府副祕書長王平指出,上海相關部門將着力推動數字金融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具體將聚焦四個方面:
一是聚焦創新策源,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勵金融科技開發者、應用者、參與者,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行業發展前景,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和融合創新的力度。在“四個新”上下功夫也就是開闢新賽道、突破新技術、探索新應用、推出新產品,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範圍不斷拓展,效率持續提升。
二是聚焦制度引領,在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指導下有序推動重大試點取得突破,持續創新監管方式,培育包容生態,支持市場主體探索新興技術創新,着力打造金融科技應用示範城市。
三是聚焦生態營造,通過推動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產業園區、孵化器等功能性載體建設,搭建行業交流合作共享的平臺,依託上海豐富金融科技應用場景和產業數據資源着力培育和集聚高能級金融科技領軍企業。
四是聚焦人才培養,發揮好行業組織的平臺橋樑作用,持續深化人才涵養實訓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認證體系,爲金融科技人才在滬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陳植)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