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華僑銀行中國宣佈全面啓用新名字和新品牌形象,以進一步強化其在華的業務戰略和品牌形象。
“新的銀行名字和品牌形象彰顯我們對客戶的長期承諾。我們在中國的新名字,不僅強化了與集團一體的戰略,也象徵着華僑銀行與中國90多年的深厚淵源。”華僑銀行集團首席執行官黃碧娟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華僑銀行這個品牌真的很重要。因爲華僑在華人心裏,意味着中國人不怕吃苦、不怕漂洋過海的拼搏奮鬥精神,也是中國人更容易接受的一個品牌。
在她看來,之所以要啓動新的銀行名字和新品牌形象,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華僑銀行集團高度重視中國市場發展,並期待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據悉,依託“大中華-東盟地區”這項戰略重點,華僑銀行中國將致力於支持大中華區與東盟貿易和投資雙向流動,在2026年實現跨境協作收入達人民幣10億元。
與此同時,在明確“大中華-東盟地區”這項戰略重點後,華僑銀行集團還設立了“2025年之前創造30億新幣增量收入”的目標。
“中國業務的穩健蓬勃發展,令我們有信心完成這兩項發展目標。”黃碧娟向記者指出。儘管近年市場環境充滿挑戰,但華僑銀行在中國內地的業績實現突破性增長——2019年至今,華僑銀行在中國內地的利潤增長逾一倍,對集團業績的貢獻度隨之實現大幅提升。
在她看來,隨着中國與東盟地區的貿易規模和資金流動持續增長,加之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序推進,華僑銀行集團通過在中國內地市場不斷增加投入,必將換來更廣闊的業務增長空間。
黃碧娟強調,對華僑銀行中國而言,要在“集團一體”戰略引領下,充分發揮協同效應,致力於成爲“外資企業拓展大中華區和中資企業進軍東盟地區的首選外資銀行”。
牢牢把握RCEP全面生效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大機遇
《21世紀》:隨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6月份全面生效,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往來日益緊密,蘊藏了哪些金融業務拓展機遇?
黃碧娟:近年,我們非常關注中國與東盟地區的貿易投資發展狀況,也看到越來越緊密的中國-東盟經貿投資狀況。
前些年,中國衆多需要量產的項目紛紛落地越南,近年,馬來西亞檳城也吸引了不少中國高科技企業投資,爲了吸引更多中國高科技企業落戶當地,馬來西亞地方政府部門已經在填海,滿足中國企業投資先進製造業的土地需求。
印度尼西亞也是一個特別有吸引力的市場。一方面當地人口相當年輕,消費能力很強,另一方面當地數字化、電子商務等領域發展相當快,吸引衆多中國新消費領域等企業紛紛進軍當地市場。此外,印度尼西亞還是一個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比如中國電動汽車廠商所生產的電動車電池,相當比例的原材料與鎳都是來自印尼,因此不少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在印尼當地尋找合適的資源投資機會。
近年,我們還看到一個新趨勢,就是衆多中國企業先在新加坡設立東盟地區總部,再以此前往馬來西亞、越南、印尼設立子公司。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趨勢,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加坡是金融中心,相關人才匯聚。
因此,我們將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納入我們集團的業務發展戰略,不僅僅在新加坡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支持,還將中國香港作爲我們的第二個金融中心,向中國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
《21世紀》:除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生效,今年還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十週年。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中國與東盟之間還存在哪些新的經濟合作趨勢,華僑銀行將如何牽線搭橋?
黃碧娟:過去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比如中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投資資金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與約150個國家地區簽訂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協議,中國也承諾將參與逾3000個“一帶一路”共建項目,這些成績都相當令人興奮。
畢竟,東盟是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地區,衆多東盟國家都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給當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比如馬來半島在建很多碼頭,方便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商品貿易,在印度尼西亞,新的高鐵已經開始運行,大幅縮小雅加達到萬隆的出行時間。
對華僑銀行而言,我們在新加坡創立扎根,但我們的金融服務網絡,遍佈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與泰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東盟地區的落地高度契合。所以我們一直在積極參與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既支持東盟地區企業“走進來”,在中國境內開展產業投資,又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深耕東盟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因爲很多跨境貿易項目需要保險支持。這份協議框架是2019年開始實施,今年重新續簽。這背後,是華僑銀行決心進一步支持中國-東盟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深合作。
《21世紀》:隨着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出海”東南亞,他們或多或少遇到當地政策法規與營商環境不熟悉等挑戰,華僑銀行如何幫他們解決這些水土不服問題?
黃碧娟:我覺得我們最重要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大中華海外事業部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這個部門有些員工是從境內分支機構調撥過去的,也有在東南亞當地生活的中國人,他們一方面瞭解中國企業文化,知道如何與中國企業溝通,另一方面他們也熟悉東南亞國家法律政策與營商環境,以及語言文化,能起到更好的橋樑作用。
以我們邀請10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去印尼考察爲例,華僑銀行在印尼分支機構的同事瞭解當地語言文化與投資環境,於是他們會先準備材料介紹印尼國情,以及相關產業在印尼的具體發展狀況,以便向中國企業提供更全面的諮訊信息,同時也讓他們更直接地瞭解印尼潛在合作伙伴的業務實力與運營能力。
看好中國經濟復甦前景
《21世紀》:下半年中國政府採取多項措施助推中國經濟更好的復甦,華僑銀行如何看待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如何把握中國經濟復甦機遇並深耕中國市場?
黃碧娟:我們一直對中國經濟增長持有相當樂觀的態度,預計2024年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率約在5%。基於這個經濟增長預估值,我們也會觀察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一是中國相關部門如何妥善處理房地產市場,二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如何妥善解決。令我們備受鼓舞的是,中國相關部門正在針對性地妥善處理這兩個挑戰。
至於我們如何把握中國經濟復甦機遇,我覺得華僑銀行要做好這幾件事,一是支持中國新能源企業發展,推動可持續金融發展,助力全球經濟低碳轉型;二是藉助RCEP全面生效與中國-東盟自貿區談判3.0等機遇,更好地服務東盟企業“走進來”與中國企業“走出去”,三是依託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兩大金融中心,以及“集團一體”戰略實施,爲中國企業業務拓展提供更全面周到的金融服務。
之前提到,今年我們組織了10家中國高科技企業高層前往印尼,與當地21家企業進行三天的溝通會,這些企業涵蓋金融科技、電子商務、醫療科技等各行各業,雙方討論了很多在印尼開展業務合作的機會,最終都成爲很好的朋友。據我所知,有些企業已開始磋商一些潛在的合作項目,此外5家中國高科技企業直接在華僑銀行的印尼分行開戶,這表明只要我們能幫助中國企業介紹可靠的合作伙伴,提供可信賴的銀行金融服務,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將變得更加容易。
衆所周知,我們投資了寧波銀行,後者對我們的盈利貢獻度也相當大。這些年我們也與寧波銀行保持緊密的業務聯動。比如他們會將有跨境需求的浙江、江蘇省企業介紹給我們,由我們在東盟地區提供針對性的跨境金融服務。通過這些合作,我們正共同將華僑銀行深耕中國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
《21世紀》:在經濟復甦同時,中國同樣高度重視經濟低碳發展。華僑銀行如何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如何推動越來越多企業構建低碳經營能力?
黃碧娟:不久前,我參加了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感觸非常深。
現在全球希望相比工業革命前,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1.5度,但要實現這個目的,是相當困難的。若現在全球不積極行動,全球氣溫可能會升溫2度,甚至在本世紀末升溫3度,這意味着北極的冰塊都融化,海平面上升很可能淹沒不少地區。所以當前全球各方都迅速行動減少碳排放,是相當有必要的。
其中,銀行機構應做好“催化劑”的角色,如果銀行沒能幫助企業向綠色轉型,金融機構就沒有履行自身對地球的責任。這個想法在我腦海裏已有多年,也驅動華僑銀行更加重視開展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我們的可持續金融服務也取得較大的推進,只要企業客戶符合碳減排要求,或者其貸款或發債募資用途是推進業務綠色發展,我們會盡力提供相應的信貸服務支持。
六年前,我們設立的目標是實現100億新加坡元的可持續融資額,沒想到兩年後,我們就達到這個目標。2020年,我們設立新目標——要在2025年將可持續融資額做到250億,這個目標也在去年完成了。
去年初,我們又將這個目標改成“在2025年實現500億可持續融資額”,截至今年9月底,我們已做到了520億了,這包括我們已放出的貸款,以及承諾要貸出去的錢。這背後,是越來越多企業也在積極推動業務綠色發展,帶動我們的可持續融資業務取得快速發展。
今年,我們還決定要幫助石油/天然氣、電力、房地產、鋼鐵、航空與航運業等行業“脫碳”,因爲這六個行業都是碳排放比較多的,目前,金融行業跟這些行業衆多企業也有着相同的想法——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對於這些行業,我們會支持這些客戶的綠色轉型金融需求,在2050年攜手做到全部淨零排放。
與此同時,華僑銀行作爲一家企業,也在發行綠色債券,將募資款投向綠色發展項目。此外,我們也整合境內外金融資源,協助境內企業找到更合適的綠色信貸募資方式。比如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我們幫助中資企業在港分支機構發行綠色債券,也可以協助它在內地或新加坡發行綠色債券,這完全取決於企業的資金用途與資金週轉安排。
近年,中國不少新能源企業走出去,在海外投資建廠或拓展業務,我們也非常樂意支持他們“走出去”,將環保產品服務更多國家,助力全球低碳發展。
全力推動人民幣在東盟地區使用範疇擴大
《21世紀》:隨着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日益緊密,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使用範疇日益廣泛,目前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使用狀況如何,未來華僑銀行將如何支持人民幣國際化有序推進?
黃碧娟:過去10多年,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諸多進展,一是中國在不少國家地區建立的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以便離岸人民幣得到更好的結算等金融服務,二是不少國家地區也一直在推動人民幣在當地的使用。
特別是過去一兩年,人民幣在全球的結算使用量一直在增加,尤其是在東盟地區的跨境貿易結算方面,人民幣的增幅是非常大的,基本保持雙位數的增幅。
華僑銀行集團也一直在關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並採取多項措施推動人民幣在東盟地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比如華僑銀行是少數幾家獲得人民幣兌印尼盾特許交叉貨幣參與行資質的銀行,即無需通過美元作爲中間兌換貨幣,可以支持印尼盾與人民幣之間直接兌換。由於人民幣與印尼盾實現直接兌換,所以印尼企業更容易接受商品服務貿易的人民幣計價報價。
此外,我們也支持支持馬來西亞林吉特兌人民幣的外匯交易。我覺得,馬來西亞與印尼是當前不少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站,若能在外匯兌換方面提供良好的安排,對中國企業出海而言將是一個較大的幫助。
《21世紀》:據你觀察,在人民幣國際化有序推進的趨勢下,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使用呈現哪些新趨勢,華僑銀行如何推動東盟企業與中國企業之間更多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投資結算?
黃碧娟:我們看到,今年前9個月,中國跨境商品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佔比升到24.4%,其中,東盟地區的跨境商品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也在持續增加。
此外,我們還注意到,人民幣在東盟地區大宗商品貿易結算方面的使用越來越多,比如馬來西亞棕櫚油已使用人民幣開展貿易結算,即中國企業使用人民幣定價與人民幣付款,採購東盟地區的棕櫚油。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大宗商品,也可以使用人民幣定價與交易結算。
但我還是要強調一點,如何讓海外企業相對容易地完成人民幣跨境結算,對人民幣國際化有序推進顯得相當重要。比如一家企業要在東盟國家投資電池產業,要用人民幣進行投資,如何將人民幣帶到這個東盟國家,整個過程未必是簡單的,這包括相關部門的跨境匯款批准,以及用合理的匯價進行貨幣兌換,這都要一個合規操作流程,此外如此外匯風險如何規避,也是一大挑戰。
我們還遇到一些狀況,比如中國企業要去某個東盟國家投資建廠或拓展業務,但當地銀行對這家企業不夠熟悉,不敢提供貸款,這時我們通過對這家中國企業的熟悉,通過東盟國家當地分支機構提供貸款,協助他將人民幣資金轉到當地賬戶,作爲企業投資建廠或拓展業務的啓動資金。
目前令我們倍感興奮的是,在東盟地區,越來越多當地政府部門在談及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投資結算時,都持有積極的態度,也歡迎更多中國企業到當地投資建廠與開展業務。這有助於中國企業提供更廣泛的產品人民幣報價,以及使用人民幣在當地開展業務,推動人民幣在東盟地區更大範疇的使用。
《21世紀》:受到美聯儲大幅加息影響,今年美元融資成本顯著高於人民幣,華僑銀行將如何推動更多東盟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融資,解決他們資金問題?
黃碧娟:很多東南亞企業已經在中國內地有投資,比如投資建設數據中心與基建地產項目等,以往在美元利率較低時期,他們往往貸款美元或港元,再將這些外幣“帶進來”進行投資,但隨着今年以來人民幣融資成本更低,我們看到他們更願在中國市場申請貸款,我們也會向他們提供境內人民幣貸款,全面支持他們拓展中國業務。
此外,我們也看到,有些企業既有在岸市場的人民幣融資需求,也有離岸市場的美元融資需求,這主要與他們業務發展狀況有着密切關係,我們也會相應滿足他們不同的募資需求。
全力以赴深耕中國市場
《21世紀》:在明確“大中華-東盟地區”這項戰略重點後,華僑銀行集團設立了“2025年之前創造30億新幣增量收入”的目標,您將如何儘快實現這個目標?
黃碧娟:今年3月,我們在武漢設立了分行,將設立網點的中國城市從13個擴大到14個,其實設立武漢分行,是我們站在戰略層面做出的決定,顯示華僑銀行可以在中國紮根,可以抓住更多的業務發展機會。
我們會積極支持東盟企業“走進來”,比如新加坡企業在武漢有着衆多投資,此外我們全力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這背後,是我們一線業務團隊與中國企業保持着良好的溝通,瞭解他們“走出去”的各種需求,既可以在境內提供相關金融服務,又可以藉助“集團一體”戰略,聯動華僑銀行境內外資源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目前,我們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國業務機構都設立大中華海外事業部,招募了衆多瞭解中國業務且會說中文的同事,更好地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
另外,我們還會加大投資,不但會增加企業銀行等業務部門員工,還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擴大團隊隊伍,更好地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因爲我們注意到,中國企業在走出去前,會重點評估資金如何跨境流動,以及在不同國家地區如何做好收付款,所以我們決定在未來三年投資5000萬新加坡元,以增強我們在大中華地區交易銀行業務的實力。
這5000萬新加坡元的投資,不但是升級我們的交易系統,還要讓企業的系統與我們的系統連接,他的支付指令可以直接發出來給我們,我們就能迅速覈對企業賬戶金額並快速支付,若這些收付款能在東盟地區,僅耗時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是有相當大幫助的。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企業與不同國家企業開展貿易,都要使用銀行保函,但不同國家地區的保函格式存在差異化,我們也能很快協助企業解決這個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走出去”。
所以我認爲,30億新加坡元的增量收入,將來自三部分,一是中國企業與東盟地區企業的跨境貿易與投資相關收入,二是財富管理業務增長帶來的更多收入,三是我們的投行業務將迎來衆多機遇,比如我們在承銷債券方面取得了不錯進展。
整體而言,我們要抓牢中國-東盟經濟緊密合作與共同發展的時代機遇,圍繞我們的業務發展戰略加大投資,贏得更多新客戶的青睞,就能創造更高的增量收入。
《21世紀》:對於華僑銀行中國業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您設定了哪些具體要求?華僑銀行中國能否超預期完成這些要求?
黃碧娟:在我心裏,有“蠻大的一塊”是放在中國市場。因爲在華僑銀行那麼多子行裏,我只擔任華僑銀行中國的董事長。我也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子行擔任董事會成員,但是在華僑銀行中國我是董事長,所以我特別關心中國市場的發展,因爲我深信中國市場所帶來的機遇是非常大的。
至於對華僑銀行中國的要求或期待,我希望它能做好業務佈局,中國團隊同事們能持續增強他們服務客戶的能力,然後與海外分行做好業務聯動,服務好中國企業“走出去”與海外企業“走進來”。
其實,我希望更多中國團隊同事也能“走出去”,目前我們不但會將海外分行同事派往中國熟悉中國市場業務,也會讓中國團隊同事前往海外分支機構瞭解海外當地政策法規與營商環境,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與海外企業“走進來”。但是,這些人員流動不能侷限在業務第一線,還包括風險管理、財務管理等部門,如此才能推進華僑銀行的“集團一體”戰略。
當然,華僑銀行集團會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市場業務快速發展,我們計劃在未來三年實現30億新加坡元的新增收入,其中部分也來自中國地區的貢獻。
近期,我們將原中國區CEO王克提升成爲大中華區總裁,將原先負責中國本地業務的洪湧翔提升至中國區CEO,這既顯示華僑銀行對中國同事能力的認可,也顯示我們特別看重中國市場,我們從中國輸出人才,我對此也特別高興。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陳植)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