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擱淺了多年的成都格芯晶圓廠項目終於找到接盤方——由國內晶圓代工龍頭華虹集團接手。現場照片顯示,該項目門口已經換上了“華虹集成電路(成都)有限公司”的標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相關人士處證實了該消息。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地圖上搜索成都格芯和華虹成都項目的地址發現,二者重合。
此前市場就有傳聞,華虹集團旗下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將接盤成都格芯晶圓廠項目。目前來看,該消息應是正式落定。
這個全稱爲“華虹集成電路(成都)有限公司”的最新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其於今年8月8日成立,主營業爲有集成電路製造、銷售;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等,其控股股東就是華虹集團旗下的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華力”)。
格芯項目於2017年落地成都,當時其百億美元投資規模引發了市場高度關注,但因各種原因而爛尾。
在擱淺數年後,該項目被華虹集團接手,對以電子信息產業鏈爲支柱的成都來說,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格芯擱淺始末
格芯項目是2017年由美國芯片代工巨頭格羅方德和成都市政府合作組建。據當時媒體報道,其規劃投資90.53億美元,建設12英寸晶圓廠,當時被稱爲“格羅方德在全球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生產基地”。
按計劃,格羅方德12英寸晶圓成都製造基地分兩期建設:一期主要建設主流CMOS工藝12英寸晶圓生產線(130nm/180nm工藝),預計於2018年底投產;二期則是22nm FD-SOI工藝12英寸晶圓生產線,預計於2019年第四季度投產,該工藝是公司最先進技術之一,廣泛應用於移動終端、物聯網、智能設備、汽車電子、5G無線基礎設施等領域。
2018年4月,格芯對成都格芯廠出資5.4億美元、成都高芯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5.2億美元,合計超過10.6億美元實繳出資。但對於後續出資,雙方發生了較大分歧。
此後,芯片市場的外部環境也發生變化,至2018年10月,格羅方德宣佈與成都合作伙伴簽署了投資合作協議修正案,取消了對成都晶圓廠一期成熟製程(180nm/130nm)項目的投資。這也意味着格芯成都項目正式擱淺。
2019年4月,爲解決遺留問題,雙方曾啓動“臨時共管機制”,但由於雙方對於資產處置方案仍存在極大分歧。到了2020年5月,成都格芯先後發佈了3份通知,宣佈因經營情況徹底停工停業,將員工遣散,千畝的廠房也徹底空置。通知中,成都格芯稱,“鑑於公司運營現狀,公司將於本通知發佈之日起正式停工、停業”。
在這中間,成都高芯還起訴格芯,2020年6月4日,成都高芯起訴成都格芯案在法院公開審理。儘管雙方最終同意調解,但具體調解結果並未對外公佈。
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成都格芯項目爛尾,讓當地政府也頗爲被動。據媒體報道,自2019年以來,成都政府一直在尋找接盤方。
華虹集團接手
轉折點在2023年出現。7月,就有業內消息透露,上海華力計劃將接管成都格芯12英寸廠。
佐證市場猜想的是,當時上海華力官方微信公衆號平臺發佈招聘公告,涉及研發設計、工程技術、動力環安、產品品質、智能製造、計劃信息、綜合智能在內的七大類職位,而崗位的工作地點均包括在上海和成都地區。而此前上海華力在成都並沒有分公司。
實際上,就在一個月後的8月份,華虹集成電路(成都)有限公司註冊成立,註冊資金高達228億元。股權信息顯示,上海華力的持股比例爲51.3%,該公司法人代表爲張素心,註冊地址位於成都高新區康勝路100號附1號,與原成都格芯廠的地址相同。
另據今年11月成都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披露的《華虹集成電路(成都)有限公司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一期)設計-施工總承包/標段》招標公告顯示,該項目建設一條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建設利用既有A02芯片廠房,A03動力站等建築物,建築總佔地面積128,217.7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25,024.4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403,331.15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21,693.28平方米。
本次使用建築面積約258,886平方米,並對既有機電設施(含機電系統、子系統、設備和部件等),包括潔淨室及機電系統、特氣系統、化學品系統、純水/廢水處理及回收系統、公用動力系統、中低壓變配電系統、不間斷電源系統、應急柴油發電系統、消防系統、安保系統、其他建築一般機電系統等,通過利用、翻新和新增的適應性改造及建築裝修、維修,形成35,000平方米淨化面積,滿足生產線的動力需求。
項目計劃工期爲1007日曆天,其中設計工期30日曆天,施工工期977日曆天。隨後披露的《華虹集成電路(成都)有限公司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一期)大宗氣體供應商招標》項目顯示,華虹成都項目規劃月產能爲3萬片。
據媒體現場探訪發現,在格芯項目原址,原來已經建成的廠房並未使用和施工,廠區沒有工人出入,目前仍處於閒置狀態。正在施工的場地位於原來廠房的西側,其面積與原廠房差不多。
據官網信息顯示,華虹集團是中國擁有先進芯片製造主流工藝技術的國有8+12英寸集成電路製造產業集團。集團旗下業務包括集成電路研發製造、電子元器件分銷、智能化系統應用等板塊,其中芯片製造核心業務分佈在浦東金橋、張江、康橋和江蘇無錫四個基地,目前運營3條8英寸生產線、3條12英寸生產線。
不難發現,華虹集團目前的佈局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通過接手格芯項目有望快速佈局西南地區。成都是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版圖的重要一極,電子信息產業是成都優勢產業,其產業規模在2020年首次突破萬億元,是成都第一個萬億級產業。2022年,成都GDP達2.08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就達到1.2萬億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對成都來說,就當地集成電路發展來看,雖然聚集着一大批優質企業,但產業鏈附加值較低。
曾有當地集成電路專家對記者表示,“晶圓製造是當地產業鏈條薄弱環節,當地一些設計企業通常需要跑到外地進行芯片的封裝測試,都在極力期待能補齊上游環節。”而華虹集團的接手將爲成都市的集成電路產業補上這一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張賽男)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