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中小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當下,隨着“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市場上也涌現出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創新發展,正成爲推動中國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產業鏈的重要力量。
12月6日,21世紀產業研究院和北京上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佈《發掘潛力獨角獸——2023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旨在通過多維度解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基本特徵、融資狀況、創新活力等,進而從中發掘出明日之星、未來冠軍。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7月31日,我國已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12756家。從省份分佈來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分佈在廣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別有1534家、1506家和1451家。
具體到城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主要分佈在北京市、深圳市和上海市,分別有828家、754家和709家。這些數據說明,“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全國的分佈與經濟總量的全國分佈相似。
截至2023年7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成立年限爲16年,而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3年左右,遠小於“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平均成立年限。這意味着,成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前,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專業能力積累。
資本市場助力專精特新發展
科技創新始於技術、成於資本,這是近幾十年全球科技創新一個突出的特徵。在“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資本市場也成爲助力其壯大的加速器。
報告顯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204家A股主板上市企業,310家A股科創板上市企業,368家A股創業板上市企業,99家北交所上市企業,96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
在直接融資方面,近五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發生融資事件6639筆,融資金額15969.48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額2.51億元/筆。
其中,已在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發生融資事件1689筆,融資金額8046.22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額5.15億元/筆。未在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發生融資事件4950筆,融資金額7923.26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額1.65億元/筆。
從省份分佈上來看,近五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江蘇省、廣東省和北京市資本市場活躍度高,分別融資2431.94億元、2251.24億元和2119.95億元。而電子信息、科技服務和裝備工業產業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吸金能力最強,分別獲得融資10204.17億元、9474.52億元和8019.33億元。
兼具創新硬實力與軟實力
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按照我國專利法,專利分爲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的含金量最高。發明專利是衡量一個地區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一個企業創新能力的基本標誌。
報告指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高價值專利——發明專利上有良好的表現,同時他們也在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這說明“專精特新”企業兼具創新硬實力與軟實力。
截至2023年7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申請專利1090937件,其中發明專利478521件,佔比約43.8%。而今年1-7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申請專利57136件,其中發明專利45825件,佔比超80%。
另外,截至2023年7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有779473件專利獲得授權,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72378件,佔“專精特新”小巨人授權專利總量的22.11%,佔全國授權發明專利總量約2.84%,這也充分反映了“專精特新”小巨人的科技成色。
除了專利,參與標準也是“專精特新”企業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7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參與制定標準25097個,其中國家標準9748個,行業標準3796個,團體標準10187個,地方標準569個,企業標準797個。
誰是明日之星?
截至2023年7月,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已有980家成功在A股上市。結合已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各項指標,報告也對潛在的明日之星進行了預測。
從投資主體的角度,根據已在A股上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獲投情況,報告發現華泰證券、中信證券、深創投、毅達資本、海通開元分別投資了成功在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2家、95家、50家、36家、32家,成爲投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功在A股上市數量最多的前五家投資機構。
而從這5家投資方投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關係挖掘中可看出,圓融光電科技、長晶科技、航天檢測未在A股主板上市,並且同時被這5家投資方中的3家投資。
從融資輪次速度的角度,報告指出,獲得天使/種子輪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年齡在5.19年,獲得C輪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年齡在8.22年,成功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平均年齡在12年以上。
而士蘭半導體、衛藍新能源、擎朗智能、高仙機器人、太美醫療近期獲得大於10億以上C/D輪融資。另外,長揚科技僅用3年時間得到E輪融資,成爲最快融到E輪的企業。
從創新龍頭潛質角度,非A股上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授權發明專利的企業共11753家,排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前5‰的專利數量大於550個,參與制定國家標準的企業共2966家,排名前5‰的標準數量大於75個。
其中,青島海信移動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擁有授權發明專利數量最多,分別有2127件、1822件和1250件。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桂林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海油常州塗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參與起草國家標準數量最多,分別起草了345個、286個和247個。
另外報告指出,近三年在A股上市的企業主要佈局在數字經濟、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智能終端等賽道,所以佈局在熱門賽道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具有較大的上市潛力。
欲瞭解更詳細的信息,請下載完整報告。報告下載來源:21財經APP-智庫頻道或上奇產業通。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白楊)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