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港股上市首日收漲6.59%,總市值達40122億港元,榮膺港股股王。面對京東和拼多多的競爭,阿里領頭羊地位仍不可撼動。
早在2007年11月,其就曾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但隨後在2012年通過私有化退市;兩年之後,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也正是此次赴美上市引發了各大媒體的熱議,甚至於時至今日,還有不少美國股民對中概股情有獨鍾,無疑就是希望能夠遇上下一個“阿里巴巴”。
不過即便是在美股順風順水,馬雲此前也曾表示,如果條件允許會考慮回到香港上市。而這個條件不僅是阿里巴巴自身,很多相關人士認爲,至少還將包括港股接納“同股不同權”的條件。而當這些成熟之後,阿里巴巴也在自己20歲的時候,再次迴歸港股。在阿里巴巴登陸港股的消息下,有不少網友對阿里此舉的動機進行了各種分析和猜想。不過拋開充滿光環的“使命感”或者“象徵意義”,從最實際的角度來看,阿里巴巴再次迴歸港股,最主要的訴求顯然依舊是“錢”。在阿里巴巴11月發佈的財報數據中顯示,截止本季度末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高達2341.8億元人民幣,可以說是現金流極爲充裕了。而不缺糧草的阿里巴巴此次在港募集鉅額,則很難讓人不去聯想,接下來是否會有大動作了。
實際上,從此次香港敲鐘的名單中也不難看出端倪。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8位敲鐘人裏,有7位來自中國,而且主要是公司的核心骨幹。而這次赴港上市的10位,則是其從全球各地請來的客戶代表,分別來自四大洲8個國家,其中既有電商行業從業者,也有設計師、智能農業工程師、物流分揀師等等,也突出了“全球化”的特徵。在這十位代表中,有來自荷蘭的Thom Valks,其在飛豬平臺上幫助用戶進行歐洲旅遊規劃;榴蓮種植商Leron Yee,則在菜鳥全球智能物流骨幹網的幫助下,讓果園的“貓山王”登上天貓及盒馬;馬來西亞物聯網專家Tan Hanwei,更是在阿里雲平臺上研發了一套智能農業系統……這些人背後的故事,透露出阿里作爲一家全球化的企業,也已經從一開始的電商領域,逐步擴展到了數字金融、雲計算、智慧物流等多方面。更加直接的佐證,
數字技術在商業、金融、物流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必將極大提升不同國家、不同市場之間的貿易效率,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在本次阿里巴巴成功與香港上市之後,希望喜提鉅款的阿里,能夠在接下來的時間裏給來自全球的用戶們帶來更多驚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許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