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造成的深層次原因正是利率問題,從1993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大《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爲基礎,明確提出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爲調控核心,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的市場利率管理體系。時至今日,25年過去了,市場化發展進程又如何呢?
當前我國正面臨產能過剩,實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戰略。處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解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轉型發展階段。
在當前環境下,要解決經濟結構問題的核心:中國長期處在實際利率爲負的時代,通脹率遠高於名義利率。導致勞動成本遠低於資本成本,投資回報率佔據絕對優勢,從而形成了投資拉動型經濟。
同時,低利率水平,看似降低了融資成本,但其主要收益者爲國企、房企及地方政府,我國民營經濟提供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GDP,提供了70%左右的出口,提供了80%左右的就業崗位。而民營經濟經卻依然處於“融資難、融資貴”狀態,經常選擇月利息超過15%的貸款。今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民營企業債券違約率明顯上升,金融市場和部分金融機構對民企風險偏好有所下降,形成負面反饋循環。這也是近期中央下大力氣解決的核心矛盾。
高效民營企業得不到低價資源,而低效企業獲得資源,進行大量生產導致產能過剩。也再次證明: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於金融改革,在於“利率市場化”
但真正在推進過程中,需考慮全國債務現狀
根據公開數據:中國2017年的GDP是82.71萬億,而2017年債務總量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241萬億,其中地方債達16萬億。債務已經處在較高水平。
所以,當前經濟正處在多元、多維的複雜形勢下,迅速實行利率市場化可能會對以下經濟產生影響:
影響一:中國民營經濟基礎薄弱,實行利率市場化,會刺激資本回報率進一步虹吸勞動者利潤,同時增加民營經濟運行成本,對股市基本面也將產生巨大下行壓力。但從長期看實行“利率市場化”一定是有力於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社會資源分配效率。
影響二:貨幣價格的快速上升,將加劇導致地方債務危機(請持續關注專欄作家文章、微博,此處不再詳述)
影響三:房產交易量下降,房地產作爲負利率時代的最大受益行業,一旦實行市場利率,個人貸款買房成本提升,房企貸款投資成本提升。
影響四:國企利潤下降。(此處不再詳述)
筆者認爲,真正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同時還會遇到很多不確定性經濟因素制約,基礎工作仍有待加強。同時,正因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也帶來了經濟發展新機遇和經濟週期新紅利。目前正是需要保持定力、苦練內功、紮實本源的重要時期,固本清源方能實現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高雲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