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創業板帶頭深調,後市往上看還是向下走?
 

  3月13日媒體報道一則消息,說近期監管召集券商開會,主要內容是規範券商交易系統的外部接入,並嚴查配資。外部接入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就相當於一個自動化交易的接口。2015年股災之前,券商的交易系統是可以外部接入的,那時候有很多量化策略,都需要外部接入券商的交易系統,來自動執行交易、分倉、風控等等。後來股災了,說量化交易助漲助跌,就把外部接入給關了,直到這波大漲前,監管表示交易不活躍是A股的主要問題,才又計劃重啓外部接入。配資大家都懂,就是借錢炒股,2015年大牛市的推動,很大程度上也是配資推起來的,最後牛市崩塌,直接的導火索也是監管開始查配資,要求降低市場槓桿。

  這次開會,網上流傳出來的,有六點指示:一是深刻反思並吸取2015年市場異常波動的教訓。二是證券公司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要勤勉盡責。三是外部接入要嚴格規範,排查風險。四是管好營業部、從業人員,不得爲配資提供任何便利。五是研究部門要客觀理性謹慎發表言論,避免誇張、情緒性語言。六是加強輿情監測。

  總的來講,可能還是希望給“瘋牛”降降溫。從監管角度來想問題,首先肯定是不希望市場像去年那樣下跌。因爲下跌會引發股權質押爆倉的風險,有了風險還得政府出錢來化解,如果像現在這樣股價能漲漲,風險自己就沒了,當然最好不過。同時,也不希望市場像2015年那樣,繼續“瘋牛”一樣地漲,因爲漲得太快了,價格必然會越來越脫離基本面,泡沫會越來越多,將來還得想着怎麼化解泡沫,化解不好又要出金融風險,所以纔要“深刻反思並吸取2015年市場異常波動的教訓”。

  最好的情況,就是A股也跟美國那樣慢慢漲,每年都漲一點兒,一連漲好幾年,這樣皆大歡喜。但問題在於,A股的投資者結構和美國差別太大。美國市場的交易量是由機構主導的,A股的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雖然只佔市場總體的30%-40%,但是貢獻了交易量的80%。因爲交易量是由人數衆多的散戶主導的,就容易發生羊羣效應,漲的時候大家一哄而上,跌的時候樹倒猢猻散,導致市場的波動特別大,所以觀察A股市場和美股市場的差別,就會發現A股的波動比美國要高好幾倍,牛市更瘋狂,熊市也更慘烈。

  那現在監管想要慢牛,就只能影響市場預期,市場跌得多的時候,出點政策給市場鼓鼓勁,漲得太瘋了,又窗口指導降降溫。這個新聞或許成了3月13日調整的導火索。本來市場現在就有分歧,短線漲得多的股票也積累了不少獲利盤,調整需求本身就存在。調整大的,都是前幾天漲得最猛的,豬肉、科技、5G、創業板,相反權重股還比較好,上證50指數還收紅了。

  對調整有幾點想法:一是市場情緒和環境已經發生改變,不太可能跌回前期低點,調整幅度是有限的。二是從估值來看,A股總體仍然不貴,因此之前沒上車的,逢調整可以選擇隨跌隨加倉。三是未來市場可能不太會像之前那麼瘋漲,分歧加大後震盪會更加劇烈,期望短期獲利可能不太現實,想要等待估值進一步修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四是之前市場這波急漲,是給敢於在低估區域建倉的投資者的回報,熊市買便宜貨的機會可遇不可求,得調整心態,不能老期望這麼短時間這麼高的回報。五是從估值的角度,仍然更看好如中證500的成長風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人建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許昭)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