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流浪地球》爆燃,折射出社會心理與投資邏輯變化
 

  這個寒假,科幻片大火,尤其是《流浪地球》,正如一年半之前的暑假《戰狼2》大火一樣。《戰狼2》大火之後,同主旋律的片子火了,隨後有了《紅海行動》,但是在李晨和范冰冰的《天空獵》之後退熱。《流浪地球》火了之後,可以預見未來的一兩年之內,國產科幻片會成爲新風口。而在此之前,他們還是冷門。任何一個風口,都會吸引資本跟風。而風口變化的前提是社會心理的變化。爲什麼一部影片可以預知如此之多的東西?

  一、《流浪地球》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流浪地球》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原著小說。劉慈欣又稱大劉,雨果獎獲得者。雨果獎,作爲科幻小說最高榮譽之一。大劉的作品早已成爲各個影視公司所垂涎的目標。最早可看到2014年底就有媒體報道,中影曝光了24個新電影項目,其中包括《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微紀元》三部科幻片,均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劉慈欣說,“《流浪地球》中的人類以非凡的勇氣和獻身精神使地球從太陽系起航,而這部電影的製作團隊也以他們的情懷和令人傾佩的巨大努力,讓中國的科幻電影開啓了壯麗的航程。”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大約400年前,科學家們發射了許多探測器穿過太陽,構建了太陽的數學模型。其實太陽是一個巨大的氣體,有多巨大呢,大概一萬個地球那麼大。探測器能穿過太陽不被汽化需要很強大的技術,但東亞某國宇航員能夠站在太陽表面還說腳底只是有點熱就十分費解了。建模的結論就是太陽會變成一個紅巨星,在一瞬間迅速膨脹,膨脹後的體積會吞沒地球現行的軌道。如果地球還在現有軌道上公轉,那就瞬間汽化消失了。屆時地球文明毀於一旦。於是地球政府制定了逃離太陽系的計劃。幾百年來,人類在歐亞大陸上建立了一萬多座行星發動機,通過燃燒岩石的重元素聚變技術,讓地球停止自轉。行星發動機投入使用的第一天起,地球就開始了自轉減速的“剎車時代”——這個時代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大約在380年後的一天,主人公誕生了,主人公一家看到了東半球最後一次日落,太陽落了三天三夜纔下去。隨着地球停止自轉,地球也結束了剎車時代,開始進入“逃逸時代”。電影的整個敘事方式有兩條線:一條線索發生在領航員空間站,場景圍繞吳京實驗的劉培強展開;另一條線索發生在地面上,由屈楚蕭飾演的劉啓、趙今麥飾演的韓朵朵、吳孟達飾演的韓子昂等人展開。兩條線索交叉敘事,節奏感非常好。國產科幻片中,很少節奏和敘事如此簡單明快。電影嘛,首先是講故事。當然故事本身並不完美,有些地方不夠仔細,還缺乏一些細節。如此地材厚重的片子,增加十分鐘時長的細節或許更爲充實與完整。敘事當然也是爲了展示場景。此前國產科幻片所以很小衆,皆因場景展示很差。《流浪地球》展示出的科幻場景,比起好萊塢頂級科幻片可能還有差距,但至少已經營造出科幻片的氛圍,而且不失溫情。但這些理由不足以讓如此一部國產科幻片從冷門變成熱門,甚至引領風口。根本原因有兩個:其一,資本與創作人;其二,觀衆心理的變化。

  二、資本與創作人的微妙關係

  提起資本和創作,大衆眼中,兩者通常是矛盾關係。通常印象中,資本逐利,狂熱而沒有耐性;而創作者需要慢工出細活。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資本和創作者契合的情況下,就可能引領風口。

  2015年,中國電影總經理凌紅聯繫導演郭帆(1980年出生的導演郭帆,本科畢業於海南大學法學院,2009年,郭帆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就讀研究生。2014年,郭帆指導的作品《同桌的你》上映),擺出《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微紀元》三部小說,郭帆的第一反應就是拍攝《流浪地球》。2016年7月《流浪地球》劇本在廣電總局正式立項備案。2017年6月,在籌備三年後,電影終於開機。《流浪地球》的投資方頗爲豐富,既有中字頭的巨頭,也有個人參與。其主要出品方有四家,分別爲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影),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化),吳京的北京登峯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及該片導演郭帆自己的公司:郭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方則達到23家,包括阿里影業、騰訊影業、湖南芒果娛樂、耀萊影視、上海電影集團等。

  儘管如此,《流浪地球》資金並不充裕。其總投資僅相當於好萊塢同質量影片的四分之一,若以《銀河護衛隊》等科幻大片平均十五六億元的投資成本爲參考的話,《流浪地球》投資成本應該在4億元左右;若最終票房高達40億元,26家出品方與聯合出品方的收益應該在十幾億元。關於《流浪地球》投資方,江湖中還流傳一段調侃萬達,說萬達撤資《流浪地球》轉而投資吳秀波主演的《情聖2》。最終《情聖2》因吳秀波醜聞曝光而沒上擋。吳秀波那波緋聞中,王思聰恰好是手撕吳秀波的主力。

  2月9日,萬達影業相關人士否認了上述這個江湖傳聞。但萬達電影在2018年6月發佈的收購萬達影視的交易報告書草案顯示,標的公司(即萬達影視)正在積極籌劃包括《唐人街探案》系列、《尋龍訣》系列、《鬥破蒼穹》《西域列王紀》《流浪地球》和《北京摺疊》等多部作品,最終缺席了《流浪地球》的出品方名單、成爲《情聖2》出品方之一。《情聖2》目前上映日期仍不明朗。江湖中還有傳聞,萬達轉向投資吳秀波主演的《情聖2》時,吳京自掏腰包6000萬,帶資金進劇組。無論萬達和《流浪地球》是否有關,但吳京確實進了劇組。在《流浪地球》中吳京的戲份很重,實際上是零片酬客串出演,最後劇組資金吃緊,吳京自掏腰包參與了《流浪地球》項目。吳京在首映發佈會上說,“本來說客串,串着串着,超支了,沒錢了。我都參與進來了,那我就投資唄。拍着拍着,不對啊,我怎麼客串了31天啊?行,沒關係,爲了我們偉大的科幻事業,客串吧!客串到最後,導演又說,京哥,錢又不夠了,您能不收錢嗎?我說好,我就沒收錢。”這裏要對吳京表達欽佩。沒有吳京火線加盟,《流浪地球》絕對不是如今這個模樣。吳京上一部電影《戰狼2》創造了票房奇蹟,把原本相對冷門的主旋律電影變成熱門。就在大家等着戰狼系列時,吳京又切入相對冷門的國產科幻題材,又把冷門變成熱門。如果說第一次成功靠運氣,那麼第二次就是眼光問題了。這個事至少證明,《流浪地球》劇組是一羣真真正正的電影人。吳京某種意義上就是爲了這羣電影人而加入劇組。吳京在接受採訪時解釋,在導演郭帆身上,看到了2011年拍攝《戰狼1》時的自己,“如同打了雞血卻又瀕臨崩潰”。吳京自述:“當初我拍一部戲時,劉志偉導演說我幫你,因爲你對電影有追求;所以我就跟郭帆說,我可以幫你,但我就一個條件——當你成功之後,要記得去幫助另一個吳京、郭帆,去幫助新類型影片的那羣年輕人就行。”在任何一個領域,埋頭做事,都值得尊敬。而踏踏實實做事,恰好是資本和創作結合的基礎。但是要形成風口,僅有資本和創作是不夠的,還需要和社會心理契合。

  三、社會心理學

  首映前,《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我管他們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務中國觀衆。我這部影片沒有考慮任何國際市場,或者國際觀衆。我是覺得我們還沒有到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做一個全球視角的電影。什麼時候全球有一半人說中文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出去了,這是一個文化的部分,我們的文化還不夠強大。”由此可見,該片定位就是服務於中國觀衆。影片以中國年開篇,上映時間也是大年初一。春節本是最鬧的時候,《流浪地球》這個時候橫空出世,是一個觀察社會心理的絕佳窗口。

  觀衆心理的集合本質就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變化,可分短期、中期、長期。

  1.短期,可以靠資本運作解決。今年春節檔,並不止《流浪地球》一部片子,同時上映的好幾部大片。有幾部片子第一天勢頭比《流浪地球》猛,第二天票房和口碑就斷崖下跌。此後《流浪地球》逆勢而上,最終脫穎而出。資本炒作,也就是短期有效。原因很簡單,資本本質上是逐利的,炒作也需要成本。

  2.中期,要靠政策導向。中國這些年,至少在航空航天這塊,是穩步投入與穩步發展。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培育和點燃了全民的科幻熱情,表現家國責任、無私無畏的精神,承載中國式的文化表達。這種科技領域的政策,從中長期的角度奠定社會心理基礎。可以說對科幻題材做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推動電影工業的發展。而隨着中國實力提升,開始向外輻射能量,國產科幻電影成功是遲早的事。

  3.長期,看社會青壯年結構變化。現在看電影的主力都是八零後與九零後,這個人羣相對而言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歷過物質從貧乏到豐富的過程。在他們走上社會之後開始成熟,雖然被高房價、高醫療、高教育搞得亞歷山大,但視野更爲開闊,心理追求更爲高遠。這就是國產科幻片爆發社會心理的基礎。

  簡而言之,國產科幻片成爲風口,小而言之是中國電影工業再上一個臺階,大而言之是社會主流開始仰望天空的一個徵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許昭)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