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互聯網+音樂引發化學反應,譜寫美妙絕倫的動人旋律
 

  互聯網大佬愛音樂。馬雲曾和王菲合唱一首《風清揚》;丁磊前不久現身上海某夜店客串DJ驚豔全場;馬化騰曾在2018年騰訊北京分部年會上化身嘻哈boy,在2000人面前演唱《差不多先生》。

  如今,馬化騰要搞一場更華麗的“Music Show”,告訴同行他更愛音樂。12月12日,騰訊控股公告稱,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發行價最終定價13美元,將於北京時間12日晚在美國紐交所上市交易。按此發行價,騰訊音樂的估值將達到210億美元左右,成爲國內在線音樂市場的絕對霸主。其估值還直逼拼多多,晉升中國互聯網公司新貴。在線音樂是兵家必爭之地。互聯網巨頭中,百度最早憑藉MP3搜索於2002年切入音樂市場;騰訊次之,2005年推出騰訊音樂;阿里分別於2013年先後收購天天動聽和蝦米,後整合爲阿里星球;而網易雲音樂姍姍來遲,2013年4月才加入戰團。經歷多年業務與資本的角逐,如今在線音樂市場已經形成一超多強局面。騰訊音樂憑藉資本整合與版權優勢獨佔鰲頭;網易雲音樂後來居上,位居第二;阿里屈居第三;而百度已多年不見起色,近期剛以網易雲音樂投資者身份迴歸。自1999年,國內第一批數字音樂網站誕生。過去20年間,中國在線音樂市場風雲變幻,如今終於進入了寡頭時代。版權費高壓之下,在線音樂普遍難以盈利,但騰訊音樂成功突圍,它有什麼過人之處?

  一、巨頭的誕生

  騰訊音樂此次上市,可謂一波三折。早在今年10月初就有消息稱,騰訊音樂將於10月22日正式掛牌交易。但10月12日,有外媒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由於全球市場的拋售,騰訊音樂將其IPO推遲至11月。其實,騰訊音樂要從騰訊這個龐然大物中分拆上市,早已是公開的祕密。2016年7月,騰訊宣佈將QQ音樂業務與中國音樂集團(CMC)進行合併,而中國音樂集團此前曾在2013年和2014年收購了酷我和酷狗音樂兩大音樂平臺。彼時,正是QQ音樂、酷狗、酷我三分天下時期。易觀智庫報告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主流移動音樂APP中QQ音樂用戶滲透率高達40.0%,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分別爲32.4%和23.3%,其他如天天動聽、百度音樂的用戶滲透率都在10%以下。騰訊此舉意味着行業前三名合併,更加鞏固了騰訊在音樂市場的地位。騰訊方面當時也鄭重承諾,將全力支持合併後的新公司發展業務,爲上市打下基石。合併後的騰訊音樂不負衆望,向資本市場交出了一份充滿想象力的答卷。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騰訊音樂實現營收135.88億元,同比增長83.7%;淨利潤爲27.07億元,同比增長244.8%。

  二、在線音樂江湖

  “我跟李彥宏說,你弄一個MP3頻道,不就把音樂毀了嗎!這相當於毀了一個產業,果然這10年音像產業被毀掉了。”噹噹網創始人李國慶2014年底曾表示。2002年,百度上線MP3頻道,成爲最早切入音樂市場的互聯網巨頭,也成爲網民最初搜索音樂的入口。中國音樂行業還未來得及經歷付費的唱片時代,就被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潮流裹挾進入數字時代,而數字時代則意味着用戶付費意識還未形成,以及盜版橫行。那是音樂版權意識薄弱的野蠻生長時期。2003年,酷狗成立;2005年,酷我成立。兩家公司的創始人均是技術出身,酷狗CEO謝振宇2000年做出了搜刮音樂,酷我創始人雷鳴是前百度首席架構師。2005年,QQ音樂誕生。當時它只是騰訊QQ的一個附加功能,用來激勵用戶付費裝飾空間。騰訊正嘗試將內容與硬件結合,QQ音樂因此被置於電商業務部門,直到2013年底,騰訊纔將QQ音樂由騰訊電商調整至社交網絡事業羣。2006年,百度收購千千靜聽,在PC端時代,酷狗、酷我、千千靜聽幾乎是windows裝機必備軟件,長期霸佔用戶桌面。直到此時,騰訊音樂絲毫沒有顯示出行業老大的氣質,在線音樂市場還由百度、酷狗、酷我等把持。2013年是在線音樂市場的轉折點。這一年,阿里收購了天天動聽與蝦米音樂,開啓了整合之路。2016年,阿里將旗下天天動聽、蝦米音樂整合更名爲阿里星球,讓天天動聽走大衆路線,蝦米走高端路線,還高調引入高曉鬆、宋柯、何炅的加盟,一時間風光無限。但由天天動聽更新迭代而來的阿里星球,在音樂服務之外加入娛樂和社交功能,引用戶吐槽,最終於2016年底終止音樂服務。2015年,百度將其音樂業務拆分打包給太合音樂集團。天天動聽與千千靜聽,這兩個令一代人懷念的音樂產品,成爲互聯網大佬在音樂市場博弈下的犧牲品。與此同時,QQ音樂依靠騰訊這棵大樹,逐漸發展起來。更在2016年7月整合酷我和酷狗兩大音樂平臺後,穩坐行業老大的位置。誰也未曾想到,在線音樂市場由騰訊、阿里把持的情況下,還能出現一匹黑馬。2013年4月,網易雲音樂姍姍來遲,卻很快贏得了好評與一批忠實粉絲。關於網易要做音樂業務,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某次網易創始人丁磊去巴西出差,買了不少唱片,發現其中一首歌特別好聽,回來後他對高管們說:“我找的這個歌特別好,但沒辦法分享給你們,實在是太苦惱了。”沒多久,丁磊決定做音樂,也就有了如今的網易雲音樂。從未簡單將其作爲一款播放器,而是主打“發現”和“分享”的網易雲音樂,漸成爲行業創新典範。

  三、版權爭奪戰

  在線音樂行業在一片荒蕪之地發展起來,版權問題卻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2011年,唱片業風雲人物宋柯喊出“唱片已死”,引起行業震動。互聯網對實體唱片的衝擊早已讓衆多音樂人看不到希望。此時,一個叫李志的民謠音樂人,一把火燒了自己幾大箱的實體專輯,開始將專輯放到個人官網上,供樂迷隨意下載,自願付費,但隨後慘遭各大音樂平臺侵權。因此,李志團隊聯合其他音樂人向各大網絡平臺投訴,包括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百度音樂等等,得到的回覆卻往往是:抱歉,我們沒有聯繫到你。爲了維權,其當時的經紀人還把律師函發到了馬化騰辦公室。正是在這樣盜版猖獗的背景下,曾幫藝術家們在互聯網做運營的吳偉林加入騰訊音樂。吳偉林有過在諾基亞做正版的經驗,他說服騰訊高層推動數字音樂正版化,並在2013年成立維權聯盟,先後取得唱片公司認可,拿到不少授權和獨家代理後,集中力量打盜版。爲此也被譽爲“盜版獵手”。推動數字音樂正版化,讓騰訊音樂付出了巨大的版權成本,不過也讓騰訊贏得了未來在線音樂市場的一張船票。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下發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騰訊囤積的版權終於得到回報。此後,在線音樂版權價格水漲船高。騰訊、網易雲音樂、阿里一度展開版權大戰,競爭最嚴重時,騰訊曾封掉了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分享到朋友圈的接口。直到2017年9月,國家版權局約談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雲音樂、百度太合音樂,叫停音樂版權大戰。此後,騰訊音樂娛樂和阿里音樂於當年9月達成版權轉授權合作;今年2月,騰訊音樂又與網易雲音樂就網絡音樂版權合作事宜達成一致。一個月後,網易雲音樂與阿里音樂也達成版權互相轉授權合作。至此,在線音樂前三名都已實現互相授權,版權爭奪戰畫上暫時的句號。

  四、騰訊音樂的祕密武器

  版權大戰雖告一段落,但高額的版權成本卻讓在線音樂遲遲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今年4月上市的流媒體音樂平臺Spotify還在虧損之中。財報顯示,其2017年銷售額接近50億美元,增長近40%,但虧損卻達到15億美元,增加近一倍。鉅額版權費正是Spotify虧損的主要原因,如何實現盈利成爲在線音樂公司亟需解決的問題。相比於Spotify,騰訊音樂在線音樂業務的付費率並不高。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騰訊音樂在線音樂服務的付費率爲3.6%,社交娛樂服務(在線K歌+音樂直播)的付費率爲4.2%,而Spotify2017年的付費率爲45%。對此,不願具名的艾瑞諮詢分析師對市界表示,目前國內用戶的音樂內容付費意識相比國外用戶而言還比較不成熟,這是由於2015年政策推動音樂正版化之前,整體數字音樂行業盜版猖獗且缺乏監管所導致的。不過,她也表示,自2015年之後在線音樂的付費率和付費收入已經有了極高的增長,預計未來還將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在付費率遠不如Spotify的情況下,騰訊以音樂爲核心的社交娛樂服務板塊是騰訊音樂盈利的關鍵。招股書顯示,社交娛樂服務的付費率雖然很低,但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值卻高達111.8元。因此,社交娛樂服務佔騰訊音樂營收的比例在加大,從2016年50.8%一路增長至2018上半年的70%多。社交娛樂服務(包括音樂直播和在線K歌)是中國在線音樂平臺獨有的商業模式,這一塊用戶的付費意願較高,保證了在線音樂平臺的收入多元化,更提高了在線音樂企業的盈利能力。騰訊音樂上市是在對標Spotify,其實兩者的盈利模式完全不同,Spotify營收最主要依賴用戶訂閱以及廣告,而騰訊音樂則更依賴於社交娛樂服務。

  中國互聯網音樂經過20年的積澱沉浮,構造了獨有的華夏文化產業基因,未來終將在騰訊、網易、阿里巴巴、抖音等互聯網巨頭的保駕護航下,譜寫更爲動人的旋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許昭)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