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美股散戶被“消滅”90%,A股何時可以“去散戶化”?
 

  20世紀40、50年代,美股超過90%的部分爲散戶持有。2018年,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高達93.2%,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不到6%。由90%降至6%。這中間發生了什麼?美國散戶是如何被“消滅”的?A股又是什麼情況?

  一、美股散戶比例一度高達90%。

  1792年,美國股市誕生。早期美股是少數玩家的“遊戲”。一戰結束後,1920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企業盈利激增,帶動股市繁榮。1927年至1929年,道瓊斯工業指數翻倍。在賺錢效應驅使下,大批手握閒錢的民衆跑步入市,甚至不惜借高利貸炒股。當時,散戶持有流通股的市值達到90%以上,史稱“咆哮的20年代”。直至1929年10月24日,美股突然崩盤,加上隨之而來的30年代大蕭條,才中斷了這場狂歡。之後又碰上二戰,股市低迷,散戶們失去了炒股的興趣。二戰結束,美國經濟再度繁榮,美國民衆對股票的熱情又被點燃。戰後十年,道瓊斯工業指數漲了2倍多,吸引大量散戶入場,散戶持股比例超過90%,並一直持續到1955年。儘管之後散戶持股比例有所下降,但直到70年代中期,仍然保持在70%以上。

  二、養老金入市,開啓“去散戶化”進程

  70年代中期,是美股投資者結構變更的分水嶺。之後,美股散戶的路越走越窄,機構越來越強。發生了什麼?

  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了,1974年之後,養老金規模大幅增長。美國養老金體系由社會保障、企業養老金計劃、個人養老金(IRAs)三大支柱組成。截止2018年底,美國養老金資產總規模爲28.2萬億美元,是美國2018年GDP總量的1.45倍。其中,企業養老金計劃中的DC型計劃(收益不確定、僱主員工共同繳費,包括401K計劃)、個人養老金(IRAs),在養老金總資產中佔比60%,約17萬億美元,是美國養老金的主流。2018年,DC型計劃中,2萬億美元的資產投在了股票型基金上;個人養老金(IRAs)中,54%的資產投在了股市或者股票基金上。

  三、爲何養老金入市後,散戶不願直接炒股了?

  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大量入市,擴大了機構投資者比重,降低了換手率,增強了市場穩定性,與市場形成正向循環。

  1.通過養老金計劃,可間接參與股市,還能延遲納稅,省心省力。

  2.養老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後,爲股市提供了穩定器。投資的確定性增強,波動性降低。從歷史上來,美股在機構投資者壯大後,1980年至今的股市振幅比1980年前下降約6個百分點。從換手率來看,2018年全部美股的換手率爲116%,其中權益類公募基金的換手率爲26%,遠低於A股的428%和297%。

  3.養老金、共同基金具有團隊、專業優勢,且資金量大,個體很難與其抗衡,單兵作戰容易淪爲待宰羔羊。

  4.註冊制的推行、退市股票多,個股踩雷機會高,打壓了散戶炒股熱情。僅2013年至2018年的6年裏,美股就有1438只股票退市,遠高於A股的不到30只。

  5.近年來,交易機制變複雜,高頻交易、量化對衝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機構投資者在技術支持、信息獲取、專業性等方面佔據天然優勢。散戶更不願意直接下場炒股了。

  四、A股散戶數量多、市值小,卻貢獻了80%的交易量。

  那麼,A股是什麼情況呢?

  1.散戶數量龐大,但持股市值小。

  A股散戶多,但話語權小。以滬市爲例,上交所發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鑑(2018卷)》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從持股賬戶數看,滬市投資者爲1.95億人,其中自然人投資者1.94億人,佔比超過99%。然而從持股市值看,自然人投資者持股市值爲5.94萬億,僅佔總市值的21.17%。其實,說A股是散戶主導,主要是指散戶主導了A股的交易。

  2.散戶貢獻80%的交易量,盈利卻不到機構的1/3。

  2018年,滬市中個人投資者貢獻了82.01%的交易額,而機構僅佔14.76%。遺憾的是,散戶的頻繁交易,並沒有帶來更好的收益。散戶貢獻了相當於機構投資者5倍的交易額,卻只賺到了不足機構30%的盈利。而且,機構的“本金”更少。滬市中,2018年自然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專業機構整體盈利11156億元,機構投資者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而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市值爲4.53萬億元,自然人投資者的持股市值爲5.94萬億元。也就是說,機構投資者用比散戶更少的資金,賺了更多的錢(3.6倍)。兩者之間的盈利差異或許源於各自的交易風格。散戶資金規模較小,投機心理強,換手率較高,容易追漲殺跌,難以把握市場中長期機會。

  3.“去散戶化”進程正在進行。

  散戶的非理性以及短視行爲,不利於股市健康發展。A股去散戶化也是大勢所趨。2006年至2018年13年間,滬深兩市的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比例延續下滑,已由2006年的68%,降至最近幾年的25%附近。機構投資者佔比已成爲衡量一個股市是否成熟的標誌。“去散戶化”並不意味着對散戶的驅逐,而應該是散戶與機構投資者雙贏的局面,是機構投資日漸壯大、賺錢效應明顯之後,散戶主動自願投資機構產品、信任“專家理財”的過程。只有這樣,股市纔會更理性、更從容、更具長期投資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許昭)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