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是誕生於上個世紀的“歐巴桑”,但卻永遠屬於“這屆年輕人”。百度指數顯示,QQ較微信更受歡迎的用戶羣在19歲以下與20至29歲兩個年齡段中。作爲已有近22年曆史的互聯網化石級產品,QQ至今的月活躍用戶數仍有6億,堪稱社交App的“常青樹”。
作爲一款在1999年2月正式上線的即時通信軟件,騰訊QQ貫穿了80、90等幾代人的青春,在微信誕生之前,國內社交軟件領域中幾乎不存在對手。即便是現如今早已被微信超越,卻也仍舊廣受Z世代年輕羣體的喜愛,牢牢掌握着6億左右的活躍用戶。
十多年前,網民的主力軍是年輕人,而年輕人幾乎人手一個QQ號,從純聊天,到賽QQ秀,到踩空間、搶車位,再到種菜偷菜,不斷創造話題和文化熱點的QQ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人們的想象力,誇張點來說,那時候沒有人會懷疑“QQ就是想象力的代名詞”這句話有什麼毛病。如今,也許很多人都還沒有意識到,QQ已接近22歲“高齡”的產品生命週期,超越了9歲的微信、10歲的Instagram、11歲的WhatsApp和16歲的Facebook等一系列日活超4億的社交後輩,是放眼全球也當之無愧的前輩。
數據是推動產品決策的一大關鍵,去年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QQ會員誕生於零零後,而每天在QQ空間發佈說說的人,也有67%的人是00後,年輕人一直都是QQ生態裏面最活躍的一股力量,在這樣明確的特徵指向下,與年輕做伴,聚集更多年輕人的活力,顯然是更爲明智的選擇。事實上,無論是早年的QQ秀、QQ炫鈴、QQ寵物,還是後面的窗口抖動、炫彩字體、漂流瓶,再或者是近年大火的擴列、養火、釐米秀等,QQ從誕生到現在的每一次迭代,核心邏輯其實都是爲了溝通,讓每一代年輕人都能在QQ上擁有一個更愉快更多樣化的社交環境。而相對的,選擇年輕,也就意味着可能會長期位於所謂的“鄙視鏈”下游,就像網易雲音樂和蝦米的用戶經常看不起QQ音樂、傳統電商曾經看不起更爲下沉的社交電商、看衰小年輕玩的QQ沒有想象力一樣。然而從市場潛力來看,市井熱鬧的下游卻往往能夠完勝曲高和寡的上游。
相比於爲了追求“小而美”,在功能開發上無比矜持的微信,QQ有着更人性化的設計、更豐富的好友互動方式、更大規格的文件傳輸和儲存、更完善的遠程辦公和會議羣聊功能等優勢。因此,在微信已經成爲日常社交來往主要工具的當下,學生羣體和部分大型企業單位,依舊會選擇使用QQ。而且在不斷的版本更迭和功能開發中,QQ早已放棄了早期純粹的軟件工具定位,逐漸成爲集合多種娛樂和營銷功能的社交平臺。
日光底下無新事,網絡社會也是如此。西班牙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就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曾經在傳統社會上出現的年齡斷代和階層分化這種社會結構,會一模一樣地在互聯網社會裏重複上演。社會是動態的,因此我們無法以一個靜態的邏輯,來滿足來自不同年齡階層的需求。任何單位想要保持持續的社會競爭力,就應放棄一刀切的簡單思維,採用動態的策略,來應對包括網絡社會在內的各種風雲變幻。這種動態策略,需要開放的眼光,和豐富的想象力。舉例來說,如果仍然使用過去的增長邏輯來看待騰訊和QQ,你很難發現QQ在互聯網IP生態方面的轉型。
“市場大+人口多”搭配“文化包容+分層多元”是我國互聯網生態的重要環境特徵,意味着會有一些大產品沒覆蓋到的場景。因此,一款社交軟件只要能在廣大市場下爲局部用戶提供一個適宜的小環境,就能繼續謀取生存的空間。何況,QQ在保持年輕態上始終如一,堅持加固加牢護城河,不算切換代際更替與產品迭代的同步刷新,黏住一代代的年輕人,爲他們構築想要的心靈港灣。俗話說的好,年輕人代表未來,與年輕人攜手同行,未來也將與你攜手雙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許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