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梳理髮現,各行各業都存在“35歲門檻”。許多高校、事業單位的招聘公告上都標有“不超過35歲”的年齡條件。據相關消息報道,2021年,我國大型互聯網企業員工平均年齡均未超過35歲,具體從27歲到33歲不等。有網友稱:“我在35歲之前是人力資源,35歲之後就成了人力成本。”
在當今社會,無論公務員、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還是企業選拔人才,35歲似乎或明或暗都成了一道坎。關於這個話題,個人有三方面的看法。
一、爲什麼會產生“35歲現象”
35歲,本該是一個人做事業的黃金年齡。這個時候,往往有了豐富的閱歷,沉澱的智慧,各方面資源都有不錯的積累和沉澱。但爲何許多單位選人用人都喜歡把35歲作爲一個門檻呢?
一方面,35歲的年紀,身體條件已過了一個人生理條件的巔峯。就以互聯網企業來說,若員工年齡超過35歲,卻還要跟着996的節奏去工作,實在是一種摧殘和重負。所謂歲月不饒人,這樣的中年天險橫在面前,恐怕也只能告“老”還鄉,轉行去做點別的了。另一方面,許多35歲以上的職場中年人,已沒有了年輕時的那種激情,思維上逐漸也產生了定勢。這對於創業型或者快速發展中的企業來說,顯然不是最佳的人才培養對象。同時,相比20出頭的大學畢業生,中年人的人力成本更高,卻沒有值得期待的潛力,企業老闆會如何選擇呢?
二、正確看待“35歲現象”
今天的職場屬於市場經濟,即使政策導向這麼制定,也無法真正改變廣大企業用人的決策。35歲,容易遭遇危機,容易被退休、被限制、被拒絕,這已經是公開的“潛規則”。而職場遊戲,往往就是由這些潛規則所決定的。我們只有接納、尊重並理解其內在的邏輯,才能玩的更好,走得更遠。
三、面對35歲危機,該如何應對
有人會問:“如今我已過了35歲的年紀,又該怎麼應對呢?”對此,給出幾條建議供大家參考。
1、發揮好資源的優勢
假如拿自己去和25歲的小鮮肉對比,你會發現身上有什麼優勢?我想資源就是很容易看到的一點。無論怎麼說,在職場摸滾帶爬了那麼久,必然會積累起不少的人脈資源。那麼後續的職業發展中,如何用好這些資源就成爲了關鍵。
2、終身學習的態度
那些過了35歲,卻仍然走上坡路的人,往往都不會停止學習這件事。因爲他們明白,一旦不學習,就很容易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身體的下滑你無法阻止,但學習這件事是可以掌握主動權的。
3、鍛鍊好自己的身體
這個年代,許多年輕人都喜歡拿健康換金錢。對於中年人而言,如果能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其實就成功了一半。畢竟人的職業生涯很漫長,在這個長跑過程中,我們比拼的不是衝勁而是耐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許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