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工行快訊

愛心鋪就幸福路 ——中國工商銀行“生態扶貧”紀實
 

  “科技的東西就是好,綠色沼氣乾淨方便,不但可以清潔環境,還可以節支增收。”四川通江縣民勝鎮周子坪村的村民閆定安邊說邊把記者帶到了他家潔淨舒適的小院,院子裏整潔的廚房、乾淨的廁所和那一口約10個立方的沼氣池立刻就映入了記者的眼簾。閆定安介紹說,這口沼氣池現在已經成了他家生活的好幫手:除了用池子來對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進行發酵殺菌、清潔環境以外,沼氣還可以當作全家人一年的生活燃料,沼液可替代農藥,沼渣可保證3畝地的肥料。粗略估算一下,他家一年下來因此而節約的煤、電、農藥和化肥等支出至少可達800元,再加上養豬收入1000多元,一年可增收節支達1800餘元。

  一般人很難想像,就在兩年前這家人還居住在破壁殘瓦的土坯房裏,廚房、廁所、豬舍連爲一體,破爛不堪,一到夏天蚊蟲亂飛,臭氣熏天。2008年閆定安家被納入了工商銀行的綠色沼氣扶貧項目建設名單裏,改廁、改廚、改圈,建起了沼氣池,硬化了院壩,刷新了房屋,擴大了生豬養殖,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實際上,閆定安一家只不過是從“生態扶貧”項目中受益的衆多農戶之一。從2008年至今,工商銀行已在其定點扶貧的四川省通江、南江和萬源市投入資金435萬元,共建成沼氣池495口,並完成了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形成了“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糧”等多種生態家園模式,推動了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據統計,自生態扶貧項目實施以來,通江縣的民勝鎮周子坪村和楊柏鄉仙人嵌村兩村人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2804元,遞增到2009年的3495元,同比增長了691元;2009年萬源市茶埡鄉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717萬元,同比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62元,同比增長了342元;南江縣試點村的村民收入也有了喜人的增長。在收入增長的同時,節支的效果也十分顯著。兩年來,試點村參與該扶貧項目的農戶戶均節省煤、電、農藥和化肥等開支達到數千元。

  對於任何一個扶貧單位來說,怎樣扶貧和怎樣扶好貧始終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對於貧困程度深的邊遠山區來說,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借鑑以往的經驗教訓,簡單的扶貧方式只能讓老百姓“扶貧拿點油鹽錢,不扶依然望鍋邊”,扶貧變成了救助。“我們從改變羣衆生產生活方式入手,要讓老百姓發家致富,要變被扶貧爲要脫貧,這就是我們大力推動綠色沼氣扶貧的初衷和目的。”原通江縣副縣長、中國工商銀行駐通江扶貧幹部宋志東這樣講。

  2008年,在繼續堅持自1995年開始的教育、賑災、科技、衛生等常規扶貧項目的基礎上,中國工商銀行開創了扶貧新模式——生態扶貧,並先後在四川南江縣長赤鎮蓮花村和青柏村、通江縣的民勝鎮周子坪村和楊柏鄉仙人嵌村,以及萬源市茶埡鄉邱家坪村啓動實施了生態扶貧項目。該項目以綠色能源(沼氣)開發爲重點,以“一池”(沼氣池)帶“三改”(改廚、改廁、改圈),同時大力發展養殖、種植業,促進形成“飼料-能源-肥料-養殖-種植”等綠色產業經濟一體化,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同時,配合政府部門逐步實施整村推進,着眼基礎設施建設,修整綠化村莊道路,建設衛生廁所,鋪設飲水管道,極大改善了試點村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該扶貧項目的實施還在自然環境保護、生活質量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由於建起了沼氣池,當地村民不用再耗費精力去山上砍柴,既節約了勞動力,也減少了森林資源消耗,保護了生態環境。經過“一池三改”,試點村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現在的試點村早已告別了低矮破舊、蚊蠅亂舞、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景象,而是變得屋舍井然、道路通暢、設施齊全、空氣潔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沼氣建設還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由於從綠色沼氣中得到了實惠,從科學發展中嚐到了甜頭,村民們的健康意識、衛生意識不斷增強,創業意識和發展願望更加強烈,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愈來愈高,重知識、愛科學、倡文明、講衛生的風氣日益濃厚。通江縣民勝鎮周子坪村的村民閆定安每當提到這個綠色扶貧項目,就禁不住激動地說:“我們非常感謝工行,感謝黨,是這麼好的扶持政策給我們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工商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0年該行將進一步擴大生態扶貧試點範圍,跟蹤完善已建成沼氣池農戶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確保投產使用率達到100%,同時更好地引導農戶大力發展養殖、種植業,促進“飼料-能源-肥料-養殖-種植”綠色產業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爲當地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進一步添磚加瓦。

  事實上,生態扶貧項目只是工商銀行從1995年初進駐四川省南江、通江和萬源市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以來愛心火炬的延續。據不完全統計,14年間,該行已向上述地區累計投入各類貸款資金2.6億元人民幣,同時通過銀行捐助、員工捐款等途徑先後籌集扶貧資金和物資6000多萬元,爲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環境,加快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以來,憑藉在各項扶貧工作中的突出成績,工商銀行先後被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扶貧基金會授予“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先進單位”、“新中國六十華誕60個愛心榜樣”等稱號。

  附件:

中國工商銀行生態扶貧案例

  一、開發綠色能源  搞活生態經濟  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工商銀行通江“綠色扶貧”案例

  通江縣地處四川省秦巴山區腹地,是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國工商銀行定點扶貧聯繫縣。該縣的民勝鎮周子坪村和楊柏鄉仙人嵌村是當地典型的貧困村,絕對貧困戶佔9%,生產條件落後,人居環境較差,農戶收入來源狹窄,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種植糧食。自1995年開始,中國工商銀行先後派出十四批工作組來到通江縣開展定點幫扶工作。2008年以來,中國工商銀行在通江縣民勝鎮周子坪村和楊柏鄉仙人嵌村啓動實施了綠色扶貧項目,先後投入資金200餘萬元(其中工行投資132萬元,羣衆自籌50餘萬元,政府配套 120萬元),以發展綠色能源(沼氣)爲重點,以“一池”(沼氣池)帶“三改”(改廚、改廁、改圈),帶動“畜—沼—糧(菜、菇)”綠色產業發展。

  通過項目設施建設,共新建沼氣池238口,改廚124套,改圈3340平方米,改廁414平方米,建排水管3625米,硬化院壩2520平方米,修建便民路1050米,粉壁2600平方米,改土290畝,改建泥碎路6.8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7.9公里,院戶文明路23.3 公里,聯戶石板路3公里,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度提高。

  與此同時,當地村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也大爲改善。通江縣把綠色沼氣項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試點村加大了對住居區“髒、亂、差”治理力度,改善農戶住居條件,實現人畜分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此外,由於建起了沼氣池,當地村民不用再耗時耗力去山上砍柴,既節約了勞動力,又減少了森林資源消耗,保護了生態環境。據估算,目前在項目實施區,年產沼氣5萬多立方米,節約柴草700餘噸,400餘畝森林生態得到了有效保護。

  當地經濟發展的步伐也因該綠色項目的建設得到了切實的加快。項目實施區以綠色沼氣爲紐帶,以培育產業爲重點,探索形成了“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糧”循環發展的綠色農業新模式,積極發展銀耳、袋料香菇、農家生態豬養殖等特色農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兩村共發展各類食用菌1000萬袋,預計年產值7200萬元;發展大棚蔬菜500畝;建成優質水果示範園120畝,發展藕魚130畝,建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的規範化養殖場3個;引進業主興辦農家樂5 家,吸納當地400多人實現就地務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實現工資性收入9000元。兩村人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2804元,遞增到2009年的3495元,同比增長了691元。因此,當地村民親切地稱這項綠色扶貧項目是改善農民生活的惠民工程、增加農民收入的富民工程和發展循環農業的生態工程。

  二、大力發展綠色能源 努力構建生態家園——中國工商銀行南江“生態扶貧”案例

  中國工商銀行是南江縣定點扶貧聯繫單位。爲貫徹落實國務院扶貧開發工作部署,十多年來,工商銀行一直致力於南江縣的扶貧開發工作。該縣的長赤鎮蓮花村、青柏村均是南江典型的貧困村,絕對貧困戶佔8%,自然條件相對惡劣,人居環境較差,農戶經濟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和養殖業。2008年以來,中國工商銀行在兩村啓動了以發展綠色能源(沼氣)爲重點,圍繞建設沼氣池,配套實施改廚、改圈、改廁,帶動“畜—沼—糧(菇、菜、果)”綠色產業經濟發展的生態扶貧試點項目,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兩年來,工商銀行累計投資建設戶用沼氣池230口,總容積2400立方米,年處理養殖污水9600噸,年產沼氣20萬立方米,沼肥6500噸,改造或新建農村廚房100間,指導農戶改廁200間。

  在解決羣衆生活用能的同時,發展沼氣還帶動了生態養殖業和高效種植業的發展,不僅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產量,還有利於農民增收節支,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兩個試點村共有230餘戶實施了沼氣項目,每個農戶建一個8-10立方米的沼氣池,可以解決3-5口人家一年的生活燃料,節煤1.5噸,節電100度,全年節約炊事、照明生活用能費用600元左右;沼液可替代農藥,沼渣可保證2畝地的肥料,一年可節約農藥、化肥支出100元;戶平養3-5頭豬,每頭豬可贏利100元,按年出欄10頭計算,每年可創收1000元。這樣算來,戶平一年可增收節支1700元左右,增收節支效果非常明顯。

  沼氣項目建設還極大地推動了村容村貌地改觀。在沼氣項目實施過程中,“一池三改”(沼氣池與改圈、改廁、改廚)建設與之同步進行,使得現在的蓮花村和青柏村農戶的廚房乾淨了,廁所衛生了,池水清澈了,自然生態環境大爲優化。

  更爲重要的是,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生產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悄然轉變。兩村230餘戶村民像城裏人一樣用上了乾淨、清潔、便捷的能源,解決了傳統畜禽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有效阻斷了各種疫病傳染源,增進了村民身體健康。與此同時,這樣的生態扶貧項目還減輕了廣大村民的勞動強度,使他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當地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進步。

  三、綠色能源助力生態新村經濟富村建設——中國工商銀行四川萬源“生態扶貧”案例

  四川萬源縣茶埡鄉邱家坪村地處高海拔山區,由於地理位置以及羣衆思想觀念落後等原因,經濟發展滯後、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羣衆生活環境較差。直到前幾年,該村婦女每天做飯還要忍受煙熏火燎的痛苦,每家農戶使用的都是在豬舍內建的簡陋旱廁。畜禽產生的大量糞便,由於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污染了空氣和水質,導致蚊蟲滋生、疫病傳播。

  從2008年起,工商銀行連續兩年幫扶萬源市茶埡鄉邱家坪村實施綠色能源項目建設,幫助村民實現了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潔化,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環境衛生狀況和農民的家居生活環境,促進了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和農民精神面貌的轉變。項目實施後,該村先後建成沼氣池212口、改廁212處、改廚212套、改圈212套, 改建80餘戶村民的住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與此同時,該項目還推動了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村民們以沼氣爲紐帶,探索發展了“豬、沼、果”、“豬、沼、糧”、“羊、沼、菜”等多種生態農業模式,建立起了種植業、養殖業緊密結合的生態經濟循環圈。目前,邱家坪村建起了1個無公害蔬菜基地,發展大棚蔬菜230畝,帶動農戶種植反季節蔬菜1300畝,種植青脆李1000畝、大蒜300畝、米椒1000畝;建成規模生豬養殖場、珍稀野禽養殖場、舊院黑雞養殖場、優質肉牛場、板角山羊場8個,畜禽總量達到10萬頭(羽)。2009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717萬元(其中企業收入2000萬元),同比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62元,同比增加342元;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00公斤以上。

  如今,該村林果、蔬菜、畜禽等生態種養業和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優勢日益凸顯,正逐漸成爲經濟富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009年邱家坪村被評爲“省級生態村”,並已成爲了全市推廣綠色能源項目的示範村,它向越來越多的地區展示了農村沼氣建設在改善生態環境、改善農村衛生狀況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所發揮的突出作用。


(中國工商銀行 201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