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由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淺談國際經濟競爭策略
 

  29歲便成爲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著名經濟學家N.Gregory Mankiw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的闡述了“十大經濟學原理”,其中有一條原理爲: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如今隨着全球經濟不斷交融、科學技術不斷飛躍和人類文明不斷進步,“Forging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的理論體系已成爲最根本、最基礎的科學發展理論。與此同時,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新型關係已逐漸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大背景下,本文倡議國際金融貿易基礎理論在新時代有必要作爲基礎科學普及。本文首先幫助大家貿易歷史開始,淺讀國際貿易理論。

  一、淺談國際貿易學說理論發展。

  1、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學說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被人們所熟識源於《國富論》中關於看不見的手的描述:市場化讓看似雜亂無序的無數個體做出最大的蛋糕(帕累托最優)。另外,他提出了另一重要理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學說!該理論認爲絕對優勢國家之間會發生貿易,即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具體模型分析如下:

  假設只有A、C兩國僅生產F、M兩種商品。同時,A、C兩國人民對於兩種商品的需求量都是1單位。則在分工前,A國生產1單位的F商品需投入1個單位L的生產要素,C國生產1單位的F商品則需要投入2個單位L的生產要素,即A國在生產F商品上有絕對優勢。A國生產1單位的M商品需要投入2個單位L的生產要素,C國生產1單位的M商品需要投入1個單位L的生產要素,C國在生產M商品上有絕對優勢。原本A、C兩國各有3個單位勞動力生產2個單位商品,分工後如圖,A國在F商品投入3個單位勞動力生產3個單位商品,C國同樣生產3個單位M商品。國際貿易的核心從而得出:分工後再交換使社會的整體福利增加!

 

 

F

M

 

 

F

M

A

1

2

分工後

A

3

C

2

1

 

C

0

3

                                

  2、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

  大衛·李嘉圖(1772年04月18—1823年09月11)在斯密貿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絕對劣勢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開展自由貿易依然存在可能。圍繞“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原則,具體爲:國際分工中若兩國生產力不等,甲國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 都低於乙國,處於絕對優勢,而乙國相反,其勞動生產率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中均低於甲國,處於絕對劣勢。這時,兩國間進行貿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爲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樣,這樣處於絕對優勢的國家不必生產全部商品,而應集中生產在本國國內具有最大優勢的商品,相應地,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也要集中力量生產那些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間的自由交換,在資本和勞動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生產總量,提高生產率,節約參與交換的國家的社會勞動,增加產品消費。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具體模型分析如下:

 

F

M

 

 

F

M

A

6

4

分工後

A

0

10

C

1

2

 

C

3

0

 

  上述模型圖圖解雷同,這裏不加贅述。

  3、李斯特貿易保護學說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是古典經濟學的懷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國曆史學派的先驅者,他的貿易保護理論也造就了德國至今強大的工業實力。李斯特的奮鬥目標是推動德國在經濟上的統一,這決定了他的經濟學是服務於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具體理論核心內容爲:貿易制度要和一國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對於一個在各方面條件都具備的國家來說,可以而且必須按照自己的發展程度來改進它們的制度。改良的第一階段,是對比較先進的國家實行自由貿易,以此爲手段使自己擺脫未開化狀態,在農業上求得發展;第二階段,是用商業限制政策(即貿易保護政策)促進工業、漁業、海運事業和國外貿易的發展;最後階段,是當財富和力量已達到最高程度以後,再恢復自由貿易制度,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無限制的競爭。其主要保護工業即促使本國生產率最大化爲目的,對那些與國計民生有頭等意義的工業部門和新興工業部門,要給予重點保護。

  4、丁伯根法則與米德衝突

  國際金融學對於國際貿易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國際金融學在這裏進行一些基礎理論的補充也是十分必要的。這裏主要介紹。

  丁伯根法則:

  用一個簡單的線性框架分析丁伯根原則。假定只存在兩個目標T1、T2與兩種工具I1、I2,政策調控追求的T1和T2的最佳水平爲T1和T2。令目標是工具的線性函數,即:

T1=α1* I1+ α2*I2

T2=b1*I1+ b2*I2

  在這一情況下,只要決策者能夠控制兩種工具,每種工具對目標的影響是獨立的,決策者就能通過政策工具的配合達到理想的目標水平。

  從數學上看,只要α1/bl≠α2/b2(即兩個政策工具線性無關),就可以求解出達到最佳的目標水平T1和T2時所需要的I1和I2的水平,即:

I1=(b2*T1-α2*T2)/(α1*b2-bl*α2)

I2=(α1*T2-bl*T1)/(α1*b2-bl*α2)

  當α1/bl=α2/b2時,這意味着兩種工具對這兩個政策目標有着相同的影響,也就是說,決策者只有一個獨立的工具而試圖實現兩個目標,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一結論可以進行推廣。如果一個經濟具有線性結構,決策者有N個目標,只要有至少N個線性無關的政策工具,就可以實現這N個目標。對於開放經濟而言,這一結論具有鮮明的政策含義:只運用支出增減政策(我們假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影響產出的效果一致)通過調節支出總量的途徑同時實現內外均衡目標是不夠的,必須尋找新的政策工具並進行合理配合。

  米德衝突(Meade Conflict):

  是指在許多情況下,單獨使用支出調整政策或支出轉換政策而同時追求內、外均衡兩種目標的實現,將會導致一國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之間衝突。

  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宏觀經濟政策不僅要實現內部均衡,即穩定通貨,充分就業和實現經濟增長,還須實現外部均衡,即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但如果獨立實行一項政策,容易引起內外部均衡之間的衝突。

  以財政政策實現內部均衡,以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實現外部均衡。固定匯率制度下,匯率工具無法使用。要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達到內外部同時均衡。

  5、蒙代爾理論

  蒙代爾的第一貢獻是三元悖論,即不可能三角: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

  同時配合提出“政策配合說”:

  證明了:以財政政策對外,貨幣政策對內,這樣配合的結果會擴大國際收支不平衡。以財政政策對內,貨幣政策對外,可以達到逐漸縮小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目標。

  6、當代國際貿易理論

  二戰後,國際貿易表現出新的特點與格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無法或不能全部解釋這些現象,新貿易理論因此得以涌現發展。當今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十分迅速,對於實際情況的分析更加貼切。例如發展中國家對於一些需求剛性較強的商品容易出現“貧困化增長”(類似穀賤傷農,豐收年食物需求量相對穩定,單價下跌造成農民損失)從而影響國際貿易的進行;引入產業組織理論,市場結構假設轉變爲更符現實的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再是不變的,而是遞增的;傳統的2×2×2貿易模型過於簡單化,新貿易理論改爲J×N×M模型;放棄赫克歇爾-俄林(赫克歇爾、俄林)關於貿易國在獲得生產技術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國家獲得技術的可能性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二、當今社會常用的國際貿易制約手段

  主要有貿易壁壘、非貿易壁壘、知識產權保護。這部分本文不進行描述和評論。這裏特別要說一點,關於“同質品和異質品”是有別於剽竊複製的一個基礎劃分,即使用不同的技術、投入不同的人力和資本,生產出不同的商品,但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是否屬於知識盜竊。

  另外,區位優勢保護、幼稚產業保護及國際金融政策等都是調整貿易現狀的有效措施。

  三、國際貿易理論形勢分析

  1、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一國人民能夠消費更多的電視、旅遊、服務等,離不開相對他國不斷髮展的生產力。一些評論家聲稱,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收入增長放緩是由於與日本和其他國家日益激烈的競爭。但真正的敵人不是來自外國的競爭,而是美國生產率增長的放緩。

  2、科技及生產率是發展“內外部均衡優勢國際貿易”的基礎。科技短期看是依然是常數,是長期變量,科技水平取決於綜合國力、教育水平及科研投入等。生產率也是一個短期常數,長期變量,生產率水平與人口數、勤勞程度、文明偏好、基礎教育、技術能力、工作機制、國情體制等相關。

  3、國際貿易學要將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福利作爲核心目標而不懈奮鬥。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簡單的關稅壁壘缺乏對對手國經濟的抑制效用。

  4、根據蒙代爾的理論,國際收支調整上財政政策相對低效,金融政策相對高效。未來的世界貿易戰可能更多會使用金融工具,而金融戰略的佈局和影響面都非常長遠。

  四、關於國際貿易策略的幾點建議

  1、國際貿易戰略比拼的是生產率,要重點發展核心技術生產率。即加大科學培養和儲備,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基礎科學,奮力發展能切實提升國民平均生產率的長期制約要素。

  2、加強國際金融風險預測和管理,尤其是國際金融戰略的統籌規劃和持續發展。

  3、加強國內金融風險管理。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以金融本源特性爲社會實體發展注入新活力。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未經作者同意並取得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高雲翔)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