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證券報內容精華摘要如下:
中國證券報
•A股低開高走 機構稱調整是佈局良機
10月13日,A股市場低開高走,科創50指數漲逾1%,市場韌性凸顯。稀土、半導體、鋰電、操作系統、核聚變等板塊爆發,整個A股市場超1600只股票上漲,逾70只股票漲停。市場成交額爲2.37萬億元,連續38個交易日成交額超2萬億元。資金面上,上週A股市場融資餘額增加超470億元,10月13日滬深兩市主力資金淨流出近400億元。分析人士認爲,整體看,短期調整不可避免,但是市場仍有韌性,外部衝擊造成的資產下跌,是增持中國市場的良機,中期來看,市場中樞向上趨勢不變。
•銀行App“瘦身”進行時: 直銷銀行、信用卡等 獨立應用持續整合
銀行整合旗下App持續推進。近期多家銀行陸續將旗下直銷銀行、信用卡、企業銀行、生活服務類App相關功能服務整合至手機銀行App。銀行業曾一度推崇功能聚焦的輕量級App,以期精準服務客戶。然而,這類App普遍面臨用戶活躍度低、體驗不佳、功能冗餘的現實困境。業內人士認爲,銀行整合App不僅能提升用戶體驗,還可有效降低運營成本,並實現風險的集中管控。
•險資四季度投資路徑浮現 雙線佈局科技與週期
險資對A股市場的配置策略一直備受關注。多位險資投資人士表示,在政策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四季度對權益市場整體持樂觀態度。在具體策略上,將重點關注兩條主線:一是尋找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標的,二是挖掘週期性行業的估值修復機會。
上海證券報
•可轉債發行預案激增 “僧多粥少”格局有望緩解
2025年,隨着摘牌數量逐漸增多,新券發行相對較少,可轉債市場呈現“僧多粥少”的格局。不過,最近一個月以來,可轉債發行預案有明顯增多態勢。數據顯示,9月以來共有22家公司的可轉債發行預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大大超出了預期。與此同時,規模高達80億元的特變電工可轉債預案快速獲得受理,也向市場傳遞出積極信號。未來可轉債發行有望迎來新一輪高潮。在待發預案中,科創板相關上市公司普遍身處熱門賽道,並被投資者所關注。
•罕見逼空行情上演 現貨白銀價格“漲瘋”
倫敦市場流動性緊縮,直接催化了白銀價格的歷史性突破。10月13日,倫敦現貨白銀(下稱“倫敦銀”)快速拉昇,盤中最高觸及51.714美元/盎司,續創歷史新高,日內最大漲幅超3%。
•有色與化工行業領跑 多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業績翻倍增長
截至10月13日,已有超70家公司發佈三季度業績預告。其中,65家公司業績預增,展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從細分行業來看,基礎化工、電子、電力設備、有色金屬等行業公司密集發佈業績預告,楚江新材、英聯股份、北方稀土等29家公司預計前三季度淨利潤實現翻倍增長,將爲全年業績提供穩定的增長動能。
證券時報
•今年港股IPO融資額同比增逾2倍 投行業務擴張
今年以來,港股IPO融資額同比增逾2倍,市場的火爆也帶來了投行產能的緊張。近期,高盛、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行因項目儲備豐富,已將過去的收縮戰略變爲重啓或加快人才招聘計劃,擴張了中國香港、印度等亞太區投行團隊。證券時報記者多方調研發現,主權基金、國際長線資金對港股IPO的興趣和熱情創下近4年來新高,國際投行也順應這種趨勢加大了團隊佈局,優秀投行人才出現暫時性短缺。不過,頭部中資券商和瑞銀等部分機構因實行境內外投行一體化,可以對內地投行人才進行調配,人手相對寬裕一些。除了投行業務擴張之外,中外資券商還在大力發展財富管理業務,以捕捉A股和港股市場向好帶來的投資機會,滿足投資者跨境資產配置的需求。
•金價持續上漲 5只黃金股估值較低
近期金價持續上漲,主要受地緣政治風險影響,避險情緒持續升溫,全球資金不斷涌入黃金資產。美國聯邦政府陷入“停擺”狀態。此外,多國政壇出現新變數,法國、日本等國的政壇變動加劇投資者擔憂,共同助推金價走強。與此同時,美聯儲降息預期也爲金價提供上行動力。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10月和12月各降息25個基點。據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A股中黃金板塊個股共有13只,下半年以來平均上漲51.57%,豫光金鉛、鵬欣資源、中金黃金漲幅居前,分別達到93.66%、91.34%、79%。從估值來看,黃金股最新滾動市盈率中位數爲33.7倍(剔除負值),豫光金鉛、紫金礦業、山金國際等5股滾動市盈率均低於30倍。
•國產軟件板塊活躍 10月以來融資資金加倉7只概念股均超億元
10月13日,國產軟件板塊活躍,工業軟件和信創方向領漲,榕基軟件、中國軟件、盈建科等漲停,誠邁科技、達夢數據、金山辦公、麒麟信安等漲幅居前。從市場潛力來看,國產軟件在衆多領域的國產化替代空間巨大。工業軟件作爲製造業的核心支撐,實現國產化可以有效提升我國製造業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競爭力。信創產業的崛起,也爲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證券日報
•四季度多家銀行公告處置不良資產 “百億元級減負”在行動
進入10月份以來,多家銀行陸續宣佈啓動不良資產處置工作。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官網數據顯示,進入四季度,金融機構不良貸款轉讓掛牌量明顯增多,渤海銀行、廣州農商行兩家港股上市銀行率先開啓“百億元級減負”行動。梳理銀登中心公告發現,10月份以來,國有大行分支機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村鎮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密集發佈不良貸款轉讓公告,涉及資產以個人消費貸款、經營性貸款以及信用卡透支爲主。
•看多又做多 外資增配中國資產已成共識
近期,外資機構不僅通過高頻調研深入甄選標的,更在調研後迅速進行實質性配置,凸顯看多中國A股市場長期價值的清晰邏輯。自9月份以來截至10月13日,高盛、摩根士丹利、貝萊德等254家外資機構合計調研A股上市公司648次,其中Point72資產管理公司調研20次,排名首位。與此同時,資金端動作同步跟進,摩根士丹利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今年9月份,淨流入中國股市的外資反彈至46億美元,創下自2024年11月份以來單月最高。
•“A+H”陣營持續擴容 多家龍頭企業赴港IPO
截至10月13日,年內已有11家A股公司完成“A+H”上市,數量上僅次於2015年的15家、1997年的13家。另外,僅10月份以來,已有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劍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廣和通無線股份有限公司、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A股公司的H股上市聆訊通過,即將加入“A+H”陣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