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證券報內容精華摘要如下:
中國證券報
•百億級私募大幅加倉 最新策略“穩中求變”
A股市場人氣近期持續升溫,私募機構正在積極佈局。數據顯示,超六成百億級私募已接近滿倉運作。截至8月15日,百億級股票私募平均倉位升至82.29%,較前一週大幅上漲8.16個百分點。從策略應對角度來看,一方面,科技成長、中小盤、高景氣等主線依然是私募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加倉操作以及維持高倉位運作,已成爲了私募機構普遍執行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有私募機構提示,目前場內資金換手率已經達到歷史高位水平,市場短期波動幅度可能增大。
•多家上市公司二季度獲券商增持
當下市場進入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報密集披露期,越來越多上市公司半年報中浮現券商機構的身影。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A股已有149家公司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券商身影,32家公司二季度獲其券商大股東增持。二季度券商新進爲81家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東,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券商對其投資價值的認同。從券商二季度增持的重倉股行業分佈情況看,不少標的來自化工、有色金屬、機械設備等行業;從投資角度出發,化工行業白馬股、黃金、工程機械等方向獲得券商看好。
•穩增長後勁足 政府債券加快發行使用
今年以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發力,政府債券發行使用加快。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已完成六期發行,累計規模9960億元,發行進度達76.6%;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已發行31497.6億元,超過去年同期發行規模。專家認爲,隨着各級財政部門加快債券發行使用,相關資金持續落地,將爲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增量政策有望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途將持續擴圍。
上海證券報
•多隻基金“變身” 細分科技成熱門標籤
近期,又有一隻主動權益類基金宣佈調整產品策略,將重點關注與汽車行業相關的半導體與算力領域,精細化佈局後續1到3年的機會。今年以來,多隻主動權益類基金“重塑”產品定位,且多瞄準科技細分領域中長週期機會。
•北交所首例可轉債落地
北交所首例可轉債落地。近期,優機股份可轉債發行塵埃落定,24家券商、基金、信託、私募等類型投資者積極參與申購。與此同時,績優公司萬通液壓可轉債發行預案也已恢復註冊程序,未來有望接棒發行。威博液壓也同步更新了可轉債發行預案。市場人士表示,市場正在迎來北交所可轉債時刻。
•公募基金規模突破35萬億元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2025年7月公募基金市場數據。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共164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9家,取得公募資格的資產管理機構15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35.08萬億元,這是公募基金規模首次突破35萬億元。
證券時報
•多家上市公司首次中期分紅 一年多次分紅成常態
隨着半年報高峯期來臨,中期分紅的隊伍逐步擴大。近期,泰禾股份、中鋼天源和炬芯科技在披露2025年半年報的同時,首次公佈了中期分紅方案。此前,中國中車、恆力石化、長安汽車等多家龍頭上市公司也公開了首次中期分紅計劃。截至目前,中期分紅還未結束,從已公佈的中期分紅方案看,已有約400家公司披露半年報分紅預案,計劃分紅金額合計約1800億元,有3家公司中期分紅金額超過百億元。當前,上市公司分紅體現出了金額高、比例高、頻次高的特徵,這與政策的鼓勵密不可分。新“國九條”提出,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
•主動外資轉向淨流入 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提升
全球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8月14日至8月20日,配置型外資轉向淨流入69.8億元,其中被動配置型外資淨流入68.4億元,主動配置型外資淨流入1.4億元。這是主動配置型外資繼2024年10月中旬以來,首次轉向淨流入。主動外資的淨流入,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外資對A股投資機會的肯定。
•券商兩融價格戰白熱化 部分業內人士呼籲:不應只聚焦拼價格
“市場回暖,最近一位兩融大客戶找我們下調融資利率,最終定爲低於年化3%。”一位券商分支機構負責人透露,爲了留住這位老客戶,所給的融資利率比房貸利率還低,已經逼近該券商的資金成本。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餘額合計爲21883.27億元,時隔十年再創新高。投資者融資需求攀升,但兩融佣金和利率的價格戰卻愈演愈烈,不少券商人士表示,一些頭部券商兩融利率持續創行業新低,整體息差逼近盈虧平衡點。對此,部分業內人士呼籲,券商兩融業務不應只聚焦拼價格,而需重視提供差異化服務,適度“反內卷”。
證券日報
•“人工智能+”行動有了頂層設計
爲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8月26日,國務院對外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意見》提出,加大人工智能領域金融和財政支持力度,發展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完善風險分擔和投資退出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政府採購等政策作用。
•國內ETF總規模達5.07萬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國內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總規模達5.07萬億元,突破5萬億元整數關。這一重要里程碑,不僅反映了公募基金行業快速發展之勢,更是標誌着中國資本市場在結構優化、投資者成熟度提升,以及金融工具創新等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57家汽車零部件企業上半年實現營收淨利同比雙增
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記者截稿時,共有106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報告,其中57家公司實現營收淨利潤雙增長,佔比超過五成。記者注意到,在經營業績穩步增長的同時,不少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積極佈局機器人相關領域,擁抱新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