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貴金屬

您所在的位置:
【財經分析】多隻黃金ETF迎資金流入 後續金價表現或仍偏強
 

全球金融市場避險情緒升溫,黃金因兼具抗通脹和避險屬性,成爲資金短期避險的核心選擇。本週COMEX黃金期貨價格最高漲至3263美元/盎司,多隻黃金ETF迎來資金強勁流入。

業內分析認爲,當前受“對等關稅”政策影響,黃金的確定性可能高於美債。避險需求和投資需求導致的黃金新增需求旺盛,黃金ETF及其聯接基金仍然是佈局黃金資產的較優選項。

多隻黃金ETF迎資金流入

本週,黃金ETF獲得資金持續流入,多隻黃金主題ETF集體大漲。11日早盤,建信上海金ETF上漲4.36%,博時黃金ETF、中銀上海金ETF、天弘上海金ETF、前海開源黃金ETF早盤漲幅均超過5%。至11日收盤,上述5只黃金ETF衝高回落,漲幅普遍在1.5%至2.5%之間。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本週14只A股黃金ETF合計獲資金淨流入超過110億元,其中華安黃金ETF獲資金淨流入居首,超過50億元。目前規模在百億元以上的共有4只黃金ETF,分別歸屬於華安基金、博時基金、易方達基金、國泰基金。

從海外看,投資者也在持續購進黃金ETF。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最新統計,3月份全球黃金ETF流入86億美元,使第一季度的總流入量達到210億美元,爲有記錄以來第二強勁的季度。

永贏黃金股ETF基金經理劉庭宇表示,黃金ETF資金淨流入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在關稅衝擊下,短期市場風險偏好大幅降低,資金流入黃金之類的避險資產。二是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加大其他國家對美國的不信任,美元信用受損、美元走弱,因此傳統實際利率框架的投資者開始迴流黃金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週黃金價格走勢經歷“過山車”,COMEX黃金期貨價格最低至2970美元/盎司,後半周金價迅速拉昇,突破3200美元/盎司。黃金價格短期大幅波動令許多投資者心存疑慮。

對此,業內的觀點也不一。信達期貨分析師戴朝盛認爲,美國“對等關稅”落地初期投資者爲規避風險拋售股票、債券等資產,甚至部分黃金多頭也選擇平倉換取流動性,導致黃金價格跟隨大類資產短期下跌。

中金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大類資產配置策略研究負責人李昭認爲,由於股債金沒有同步下行,說明市場尚未出現流動性問題。黃金價格下跌可能更多反映黃金市場自身倉位與情緒因素:此前投資者擔憂黃金也被徵關稅,大量現貨黃金被運往紐約囤積,但最終黃金獲得關稅赦免且此前漲幅過大,部分投資者可能選擇獲利了結。

後續金價表現或仍偏強

“從基本面來看,美國無論未來出現經濟衰退、通脹失控還是債務失衡,都有利於黃金錶現。根據我們的黃金模型測算,黃金未來十年中樞在3000-5000美元/盎司之間,長期上漲空間可觀。”李昭說。

從近期全球大類資產表現看,美債走勢和黃金價格形成“蹺蹺板”效應。美債市場在過去多天出現拋售,2年期、10年期、30年期美債收益率均走高,尤其是30年期美債收益率已超過4.9%,黃金價格在美債拋售中出現強勁上漲。

國泰君安期貨高級分析師劉雨萱認爲,一方面,當美股暴跌之際長期以來被視爲最安全的資產美債卻失去避險功能,避險資金自然轉而流向黃金作爲替代,擁有了新的淨多流入來源。另一方面,目前美國降息概率大幅上升,進一步推升金價。近期金價上漲斜率明顯擡升,配置價值繼續上升,甚至邏輯確定性超過了黃金此前2年上漲的區間。

拉長週期維度看,全球央行的購金需求被視爲本輪黃金上漲的重要推動力量。據中銀證券統計,2022年開始,全球央行的黃金需求從2021年的450噸迅速上升至每年1000噸以上,佔黃金需求的比例也從2021年的11.2%上升至超過20%,其中主要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持有的黃金儲備在迅速增長。

中銀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啓兵表示,央行增持黃金的背後大致有兩個邏輯:中長期而言,是對以美元爲代表的信用貨幣體系的擔憂;短期而言,是對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的擔憂。

在國泰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樑中華看來,美元實際利率和黃金之間,是一種明顯的鏡像關係。在美元實際利率居高的情況下,市場仍願意持有黃金資產,這本身就說明美元的信用在下降。目前來看,美元信用面臨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師華立認爲,在美國經濟衰退、滯脹預期升溫的背景下,黃金資產配置戰略性提升,全球黃金ETF基金與全球各國央行加速增持黃金,有望推動金價繼續上漲。金價大概率繼續保持漲勢,黃金公司未來的業績中樞也將會得到明顯擡升。

不過,分析人士也提示,需警惕黃金價格的回調風險。據劉雨萱介紹,三方面情況可能造成金價的階段性回落:一是美債集中付息壓力可能讓美國政府進行干預,緩解美債短期拋售,金價上漲速率可能放緩;二是若後續市場風險偏好回升,在權益商品反彈的情況下,金價漲勢可能暫緩;三是若美國經濟展現出超預期韌性,美元信心將重新反彈,金價則回落。

編輯:吳鄭思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新華財經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