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貴金屬

您所在的位置:
紐約金價再創歷史新高 國際油價下跌
 

•芝加哥主要農產品期價28日漲跌不一。

•國際油價28日下跌,美油、布油分別下跌0.80%和0.54%。

•紐約金價28日上漲0.88%,收於每盎司3118美元。

•倫敦金屬交易所基本金屬價格28日收盤時普遍下跌。

【農產品】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玉米、小麥和大豆期價28日漲跌不一。當天,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玉米市場交投最活躍的5月合約收於每蒲式耳4.53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3.25美分,漲幅爲0.72%;小麥5月合約收於每蒲式耳5.28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3.75美分,跌幅爲0.7%;大豆5月合約收於每蒲式耳10.23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6.25美分,漲幅爲0.61%。

美國玉米播種面積增加,市場對關稅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擔憂,引發芝加哥期貨交易農產品期貨賣出。當天小麥、玉米期價一度創新低,玉米5月合約跌至4.42美元,小麥5月合約跌至5.175美元。臨近月末、季度末,基金經理調整倉位,當天市場成交量增加。

玉米、小麥交易價格低谷可能正在形成。對於即將到來的北半球生長季節,市場分析機構認爲,現在的農產品期價僅僅考慮了關稅和農業部報告因素,而忽略了天氣因素。天氣預報顯示,美國三角洲地區、中西部地區南部未來10天有大雨,可能引發洪澇災害,延緩春季播種,提高軟紅冬小麥蟲害風險。

本週,天氣將成爲影響農產品期價的重要因素。

【能源】

由於通脹打壓石油需求前景,國際油價在隔夜市場窄幅盤整,28日早盤下跌,午後弱勢盤整,收盤時國際油價均下跌。截至當天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56美元,收於每桶69.36美元,跌幅爲0.80%;5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40美元,收於每桶73.63美元,跌幅爲0.54%。

市場分析師弗拉基米爾•澤爾諾夫(Vladimir Zernov)表示,在從3月份低點強勁反彈後,紐約油價隨着交易商進行一些獲利了結而回落。澤爾諾夫說,如果紐約油價收於每桶69美元下方,下一個支撐位位於每桶67-67.5美元一帶。

當日,由於通脹數據惡化,美國消費前景暗淡,風險資產價格顯著走低,油價隨之承壓。

美國商務部2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3%,同比增長2.5%,與市場預期一致;但核心PCE價格指數漲幅超預期。密歇根大學當日上午發佈的最終調查數據顯示,美國3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爲57,低於57.9的初值和2月份的64.7。

美國金融服務機構BOK金融公司負責交易的副總裁丹尼斯•基斯勒(Dennis Kissler)說,美國對委內瑞拉和伊朗的制裁對油價構成支撐,但隨着美國即將對進口汽車加徵關稅,大多數交易商對更長期的需求感到擔憂。

瑞士Sparta大宗商品分析師June Goh表示,委內瑞拉原油出口可能因制裁減少和伊朗原油出口可能面臨同樣前景已經導致原油供應明顯趨緊。

惠譽解決方案旗下研究機構BMI分析師表示,油價在過去幾週上漲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全球石油制裁狀況的轉變。

【金屬】

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2025年4月黃金期價28日上漲0.88%報3118美元/盎司,刷新歷史新高,周漲3.2%。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推動金價繼續上漲。當天金價一度再創歷史新高,達3124.40美元。源源不斷的避險需求以及央行購金需求強勁也繼續支持金價。

美國商務部2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3%,同比增長2.5%,與市場預期一致;2月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PCE價格指數環比增長0.4%,同比漲幅爲2.8%,高於市場預期的0.3%和2.7%。通脹數據高於預期,表明通脹將繼續威脅美國經濟運行,支持金價。

倫敦金屬交易所基本金屬價格28日收盤時普遍下跌。截至當天收盤,3個月期銅價收於每噸9783.50美元,比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每噸下跌63美元,跌幅爲0.64%。

3個月期鋁收於每噸255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的收盤價每噸下跌9美元,跌幅爲0.35%。

3個月期鎳收於每噸1640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的收盤價每噸上漲165美元,漲幅爲1.02%。

3個月期鉛收於每噸2022.5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的收盤價每噸下跌17.50美元,跌幅爲0.86%。

3個月期錫收於每噸3589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的收盤價每噸上漲640美元,漲幅爲1.82%。

3個月期鋅收於每噸2851.5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的收盤價每噸下跌46.50美元,跌幅爲1.60%。

【日內重點關注】

09:30 中國3月官方製造業PMI

16:30 英國2月央行抵押貸款許可

20:00 德國3月CPI月率初值

21:45 美國3月芝加哥PMI

22:30 美國3月達拉斯聯儲商業活動指數

編輯:吳鄭思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新華財經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