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理財

您所在的位置:
中國經濟“加速度”——2025年中國經濟展望
 

  “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2025年,中國經濟進入“加速度”階段,國家“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經濟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邁進。這一切的核心在於“知行合一”。首先,政策配合夯實發展基礎。財政與貨幣政策齊頭並進,在挑戰中開闢新機遇,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其次,前瞻引導提振預期信心。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期,預期管理至關重要,保持市場信心至爲關鍵。通過政策透明和執行高效,經濟將穩中求進、結構優化,消費和投資信心的恢復將爲2025年經濟增長提供強勁支撐。最後,央地合作協同發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重、降低地方債務風險,有望提升財政政策的效率與可持續性。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複雜的“熱啓動”背景下,政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將助力中國經濟實現新突破,展現強勁發展活力與無限潛力。

  從蓄勢到提速,2025年中國經濟將進入“加速度”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徵可類比物理學中的加速度原理——最初增速相對緩慢,表現爲暫時的增長未達預期,但隨着加速度效應的逐步顯現,爲未來的高質量發展積蓄了充足動能。這種厚積薄發的過程,是經濟發展週期中的關鍵特徵,表明短期波動不會動搖長期向好的趨勢。在這個“加速度”階段,中國經濟展現出漸進而穩健的變化路徑。初期的增長緩慢並非活力不足,而是在爲後續高速發展夯實基礎。無論是產業升級、技術創新,還是消費結構的優化與擴展,這些調整與改善均需時間的沉澱,才能迎來質變的拐點。

  宏觀政策通過財政與貨幣工具不斷注入市場活力,這種“有形之手”的幫助,正是爲了更好地激發市場自發力量的作用。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決定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健康性。加速度階段不僅是數據變化,更標誌着社會與經濟的全面轉型。國家與市場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有機結合,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相互配合,實現調控與自我調節的平衡。支持高科技產業、引導綠色經濟轉型、優化營商環境等政策“組合包”不僅給市場提供了發展空間,也增強了自我調節的動力。這種雙向推動力使得經濟在穩固基礎上逐步進入“加速度”的軌道。

  中國經濟的模式正在從速度爲先的“量”向質量優先的“質”轉變。市場主體的活力被最大程度地激發,企業創新力顯著提升,消費者需求愈加多元且追求品質,社會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氣象。而加速度階段的核心在於“知行合一”,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政策與執行的同步。這種“知行合一”的模式,將是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素材

素材

  從財政到貨幣,穩增長政策規模與節奏的搭配。面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壓力,中國在2024年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以應對經濟增速放緩和總需求不足的挑戰。全年GDP增速預計達5%,在全球經濟整體放緩的背景下表現出韌性,這離不開宏觀政策的精準發力。

  首先,財政政策加碼,擴張力度穩增長。回顧以往,宏觀政策在經濟承壓時的規模與節奏調控,是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2008年“四萬億”計劃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2024年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延續了“以財政擴張穩定經濟”的思路。廣義財政赤字率在2024年超過7%,顯示政府通過擴大財政支持來推動經濟增長,並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方式來刺激內需、增加就業。本輪增量政策更加註重經濟結構優化與高質量發展目標的結合,擴大對高技術製造業和新基建的支持,提升創新能力與產業升級。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製造業投資增速達9.2%,成爲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這一趨勢表明,中國在經濟承壓下積極調整產業政策,通過推動高附加值產業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提升經濟競爭力。此外,基建投資仍是穩增長的重要手段,2024年在交通、能源和新型城鎮化領域的顯著投入,爲經濟提供了穩固支撐。

  其次,貨幣政策穩健,精準護航信心充足。中國人民銀行持續保持靈活的貨幣政策,2024年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政策利率,釋放市場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這些舉措爲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了充足資金支持,增強了市場主體活力。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5.39萬億元,9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3.63%,較去年同期低約21個基點,處於歷史低位,有效緩解了企業在經濟下行期的資金壓力。此外,人民銀行推出新型貨幣政策工具,通過支持資本市場穩定來提振經濟信心。

  展望2025年,財政與貨幣政策將繼續協調發力,爲經濟“加速度”奠定基礎。一方面,財政政策預計繼續擴大支出規模,特別是在民生和新興產業領域的投入,以增強經濟韌性。高技術製造業和數字經濟仍是政策重點,預計2025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爲長期可持續增長奠定基礎。基建投資將聚焦新基建領域,如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綠色能源,爲短期增長與長期數字化轉型提供動能。此外,貨幣政策將在2025年繼續保持靈活適度,央行或進一步下調政策利率,並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優惠政策,以提振市場信心與企業活力,支持經濟增長與穩就業目標的實現。

素材

素材

  從信心到前景,預期管理與市場信任的構建。“預期偏弱”已成爲影響中國經濟的一個關鍵中期因素。在“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國際循環存在干擾”的雙重壓力下,經濟主體的信心受到削弱,投資和消費意願明顯不足。這一現象在2024年尤爲突出,1—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僅3.3%,反映出居民消費信心不足。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有效的預期管理穩定市場信心,成爲宏觀政策的重要着力點。

  自2024年9月以來,政府密集召開政策發佈會,強調宏觀政策的積極導向,並通過透明、及時的信息披露來引導社會預期。央行、發改委、財政部等關鍵部門分別舉行發佈會,詳細介紹了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內容和執行情況。財政部在會上明確表示,“中央財政在舉債和提升赤字方面有較大空間”,並將通過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等手段擴大財政支持力度,以支撐地方經濟和民生項目的發展。這些措施的及時披露,增強了市場主體對未來經濟走勢的信心。

  自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之一“預期轉弱”以來,政策層對市場信心的維護與提升更加關注。2024年的實踐表明,逆勢築信心,預期管理成效初顯。以房地產市場爲例,面對長期疲弱的表現,央行多次下調房貸利率,聯合財政部推出一系列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的舉措,幫助穩定了購房者的信心。數據顯示,2024年9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降幅收窄,預期管理在穩定市場方面初見成效。此外,金融市場穩定性也得到較好維護。2024年9月,政府推出新金融穩定工具,支持股市穩定發展,有效緩解市場恐慌情緒,投資者信心逐漸恢復。

  展望2025年,透明的信息披露、順暢的市場溝通有望進一步強化預期管理,在經濟承壓背景下保持市場穩定、提振信心。預計2025年消費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以提振消費信心,推動居民消費成爲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宏觀政策或通過擴大社保覆蓋、提高低收入羣體補貼力度等措施,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刺激消費需求。預測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望回升至4.6%,尤其是在汽車、家電、旅遊等大宗消費領域,政策支持將爲消費增長注入新動能。在企業層面,政府將繼續通過減稅降費、提供優惠貸款等措施提振企業投資意願。預計2025年在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的政策支持下,企業投資意願將進一步增強,製造業投資增速有望保持在6%以上,爲經濟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房地產市場預計將實現小幅回升,帶動相關產業鏈增長,爲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素材

  從中央到地方,財權優化與財稅改革的合力。目前,中央財政支出僅佔全國財政支出的14%,而地方政府面臨日益加重的財政壓力,儘管轉移支付規模已超10萬億元,地方債務負擔依然沉重。2024年,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緩解這一問題。通過擴大專項債和增量資金,中央財政積極干預,以減輕地方債務壓力並逐步降低地方政府槓桿水平。財政部增發特別國債、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同時要求地方優化支出結構,削減不必要開支,將有限資金優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實體經濟等關鍵領域。這些措施雖短期內加大了中央財政支出壓力,但有效降低了地方融資難度,遏制了債務擴張趨勢,實現央地財權再平衡,合力破解債務難題。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和舉債發展,使央地財權改革進展緩慢。數據顯示,2023年地方政府債務餘額超過40萬億元,隱性債務佔比不低,對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和公共服務提供造成嚴重影響。2024年的一系列政策標誌着央地財權優化進入新階段,專項債的用途逐步從傳統基建擴展至更具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項目,如民生保障、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數據顯示,2024年新增專項債規模達3.9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000億元,爲重要民生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一資金投向展現了中央政府在財政政策上的戰略調整,着力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公平性。同時,11月初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增量化債議案。此次決議提出將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增加6萬億元,分三年實施,專門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並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安排8000億元專項債券用於化債,總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到2024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將從29.52萬億元提高至35.52萬億元;到2028年,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將從當前的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此次化債方案兼顧力度和方向,不僅減輕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還將釋放財政空間以支持經濟增長,表明未來經濟政策將更加註重可持續性與風險管理。這也意味着政策傾向或將更多地聚焦於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化債的核心目的在於緩解地方債務風險,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儘管短期內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動作用有限,但通過改善地方財政健康狀況,將爲未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穩固基礎,實現風險緩釋與經濟增長的協同推動。

  展望2025年,中央財政將進一步發力,支撐國家戰略。首先,中央財政支出佔比或將逐步提高,增強了中央在重大項目和關鍵領域的資金投入能力,特別是在跨區域基礎設施、國家戰略性科技項目及社會保障方面,通過中央統籌實現全國均衡發展。隨着中央財政支出比重的提升,地方政府對轉移支付的依賴將下降,促使其更重視自有財政收入的拓展和支出效率提升。其次,財稅改革將繼續與減稅降費政策協同,減輕企業與居民負擔,激發市場活力。2024年,中央通過一系列減稅措施降低了中小企業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前三季度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的減稅降費及退稅超過1.8萬億元,幫助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提升企業投資信心和居民消費意願。2025年,減稅降費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尤其是在創新型企業和綠色產業方面,政府將提供更多稅收優惠,以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素材

素材

(作者:程實,博士 徐婕,博士)來源:工銀國際研究週報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