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中存在一個神祕俱樂部,名曰妻管嚴俱樂部。
江湖傳言,就是因爲這些人怕老婆,方纔取得如此成就。
梁啓超就是那個俱樂部一員,和前輩楊堅、房玄齡、王陽明、戚繼光、嚴嵩,晚輩胡適、戴季陶、汪精衛,國際友人蘇格拉底、林肯等人爲知音。
說起梁啓超,都會想起一百多年前那場震古爍今的變法。
戊戌變法時代影響最大的三個人: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
康有爲是帝國史上最後一位思想家。他的歷史作用就是推動戊戌變法,推動近代史上第一次文化大革命。
譚嗣同是歷史絕命者:以身殉法,推動漢人精英和清王朝決裂。
梁啓超是另外一種人:善變。用他自己的話說: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善變是通常是貶義詞。善變的人通常被鄙視。但善變的梁啓超卻是受歡迎的。這點恰好折射出那個善變的時代。然而這是指那個時代“大我”上的梁啓超,在時代想“小我”上,也就是在愛情上,梁啓超正相反,比較專一。
梁啓超生於1873年,廣東人。博學多才、博聞強識、博古通今,近人罕有匹敵。近代廣東歷史上,洪秀全、康有爲、孫中山之後,基本上就梁啓超影響比較大了。
大凡在歷史上露臉的人物,都有一個特殊的童年,要麼叛逆啊,要麼受苦啊,要麼狂妄無邊啊。梁啓超的童年是金色的。梁啓超家境並不算富有,典型的耕讀世家、漢族知識分子之家,追求內聖(有聖人品質)外王(講究王道)。家風淳樸、嚴謹,但並不古板。
梁啓超的爺爺非常寵愛他,一邊陪他玩耍,一邊給他講故事。在那個遊戲和娛樂匱乏的年代,有一個會講故事的爺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且老人家也不簡單,對宋明理學瞭解很深。常常把深刻的道理融入到歷朝歷代的故事中,於無聲處就把梁啓超的小心靈引向對知識和時事充滿興趣的方向上。
梁啓超的爸爸一直告訴他:不要太辛苦,不要忘記節儉。
媽媽知書達理,非常賢惠的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她也會教梁啓超一些詩詞歌賦。
也就是說梁啓超在全家人精心呵護下享受現代人期盼的素質教育。所以梁啓超性格相當溫和,感情異常充沛。那些都是童年家庭教育的功效。梁啓超本人五歲讀四書,六歲學五經,七歲寫詩,八歲就能寫文章,可以說在快樂的童年中飛速成長。
日後梁啓超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
結果樑家孩子個個人傑,學業有成,生活美滿。梁啓超的學生,各個都不簡單。
好吧,育人,當看梁啓超。
所以梁啓超十二歲就考中秀才,而且是全縣第一名。想想洪秀全辛辛苦苦那麼多年,最後還是要靠造反才能博得名氣,人和人的差別怎麼就那麼大呢?康有爲年長梁啓超十五歲。梁啓超先於康有爲中舉。因爲梁啓超十七歲就考中了舉人。
巧合的是,正是這次中舉,改變了梁啓超一生的命運。
因爲梁啓超太過優秀出色,讓當時主考官李端芬產生愛才之心,想把梁啓超變成自家人。他有一個堂妹叫李蕙仙,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待字閨中。李端芬就請副考官王仁堪做媒人。王副考官心理叫苦不迭。因爲他也想把梁啓超收了當女婿。
一、梁啓超和康有爲
1890年,在師兄陳千秋推薦下,十七歲的樑舉人拜三十二歲的康秀才爲老師。舉人拜秀才爲師,自古並不多見。梁啓超雖然性格溫和,但是自視甚高,不會無緣無故的拜師的。
康有爲真正征服梁啓超的,是真材實料,是才華。
就個人資質講,梁啓超並不比康有爲差。
就讀書能力上講,梁啓超也不比康有爲差。
寫文章水平,梁啓超也不比康有爲差。
但是梁啓超還是被康有爲徹底的征服了。拜師之前,梁啓超親自去康有爲那裏考察一番。因爲陳千秋(英年早逝)是梁啓超學長,性格高傲,爲人囂張,且才華橫溢,很少對誰正眼瞧一瞧,唯獨對康有爲讚不絕口。梁啓超就很納悶,想看看康有爲何方神聖。
梁啓超是以神童身份見康有爲的,見面時自然要竭盡全力顯擺一番。等到梁啓超顯擺完畢,康有爲給他好好教育一番。梁啓超服了,兩個月之後拜在康有爲門下。
日後梁啓超回憶初次見面時的場景:冷水澆背,當頭一棒。
康有爲對梁啓超說,孩子,你被別人洗腦了,你學的那些東西都是教科書上的舊觀點,是經過人爲包裝的,培養奴才的,沒用。
——真理在本秀才這裏,你那舉人也白考了。
康有爲對梁啓超說,孩子,睜眼看看國家現狀,到處被人欺負,爲何?就是因爲教科書上那些東西是騙人的鬼把戲,是洗腦用的。正因爲孔子原始道統失傳,所以國家才落到如今這個地步。把道統弄丟的,就是上層那些尸位素餐的傢伙。
梁啓超睜大眼睛看着康有爲,那怎麼辦?
康有爲很淡定卻不失激情的對梁啓超說,孩子,辦法是有的,只要我們還原孔子道統,就能解決問題,解決方式就是變法。
大致過程大概就是那樣子。1890年的康有爲,三十二歲,思想已經完全成熟。他把自己大致思想描述一遍,足夠征服梁啓超。
之後的十年,印證了二人之間的關係。梁啓超全心全意給康有爲打下手,無怨無悔。康有爲的大作《新學僞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就有陳千秋和梁啓超的貢獻。
爲啥梁啓超會相信康有爲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大話”?說白了,還是時局很爛唄。混亂時局下,任何一個熱血青年都會想辦法改變的。梁啓超雖然性格溫和,但血也是熱的,比大多數性格偏激之輩的學還要熱。
說點更直白的吧:康有爲是領袖級人物,梁啓超是輔佐型人物。
所爲領袖級人物,就是不管局勢如何艱難,但心中自有韜略,敢想敢幹敢闖敢拼;淡定的玩着一切,不論客觀環境如何,認定了,就不回頭,如洪秀全。所謂輔佐型人物,能認知世間的一切,但缺乏開創性的魄力,能排除艱險、把領袖的意志完美的詮釋實踐,如馮雲山。
戊戌變法前後的康有爲和梁啓超,如同拜上帝教時代的洪秀全和馮雲山。只不過洪秀全和馮雲山是在現實世界起義鬧革命,康有爲和梁啓超在思想界起義鬧革命而已。
康有爲永遠是康有爲,如同歲月之河的頑石。但梁啓超只是歲月之河的雪團,會被融化掉。譚嗣同的血,沒有動搖康有爲,卻引起梁啓超的沉思。
但原本鐵桿的師徒最後卻決裂了。決裂的導火索是另一位廣東老鄉,孫中山。而在康梁決裂之前,梁啓超和孫中山首先把分分合合的歷史劇上演一遍。
話說康梁變法失敗之後去日本,很苦悶。那個時候搞革命失敗的孫中山也在日本。孫中山向兩位老鄉伸出橄欖枝。頑固不化的康有爲對孫中山不屑一顧,善變的梁啓超和孫中山見面了(介紹人正是楊度)。
二、梁啓超與孫中山
兩人是廣東老鄉,老家相距不遠。孫中山年長梁啓超七歲,當時名氣不如梁啓超大。
梁啓超對孫中山很有好感。他在孫中山身上看到譚嗣同的果敢和決絕(譚嗣同比孫中山大一歲)。如果譚嗣同不死,成爲孫中山第二也說不準。
所以兩人打得熱火朝天,在小屋裏漫談,甚至討論合作建黨。接下來義和團起義爆發。孫中山回國搞革命,失敗。康有爲和梁啓超策劃起兵勤王,失敗。
之後兩人似乎走得更近了。
梁啓超表示去海外“發展革命”。孫中山以爲梁啓超已經轉向革命,投入自己的懷抱,把自己的海外關係介紹給梁啓超。梁啓超到檀香山之後,得到孫媚的熱情招待。孫媚還讓自己的孩子拜梁啓超爲老師。
三、紅顏
梁啓超海外之行,大獲成功。他那斯文的外表、溫文爾雅的談吐、出衆的口才、非同一般的才華大獲成功:籌款一大筆,吸引粉絲一大羣。其中之一是富商之女何惠珍。
當時的何惠珍正當青春年少,天生麗質,才華出衆,而且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理解並支持樑的政治活動。當時她給梁啓超做翻譯。梁啓超受人誤解遭攻擊時,她用英語撰文在報刊上進行反駁。兩人配合非常默契。在某次盛況空前的演講過後,何惠珍向梁啓超表白:“今生今世,我之心唯有先生了……”
當時不少朋友勸梁啓超接受,既是翻譯,又是志同道合的伴侶,簡直是那個時代大人物的標配啊。然而梁啓超想起家中那位,趕緊表示家中已經有妻子。
話說被愛情衝昏頭腦的女子猶如撲火的飛蛾。何惠珍被拒絕之後非但沒有氣餒,反而爲梁啓超對婚姻的忠貞感到快慰。爲博梁啓超的好感,她動員她爸給康、樑保皇派捐款。交接捐款事宜的飯局上,梁啓超又一次見到了何惠珍。這次何惠珍降低自己的要求,提出一個讓梁啓超震驚的要求:“情願嫁給樑先生做小!”
換成一般沒品的,會先娶了再說。梁啓超雖然怦然心動,而且很感動。因爲與何惠珍結合,至少事業上確實可以相互扶持,而且還可以迎合那個時代潮流。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然而作爲怕老婆俱樂部一員,梁啓超的行動首先給當時在日本的老婆李蕙仙寫信:
“餘歸寓後,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愛戀之念來,幾乎不能自持……不知惠仙聞此事將笑我乎,抑或惱我乎?”
這叫投石問路。其實這路問的還不錯。李蕙仙給梁啓超的回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有成全的意思,“我遠在日本,不能照顧先生。先生身邊若有個情投意合的何小姐照顧,豈不更好?”
梁啓超把李蕙仙的信給何惠珍看。何惠珍當然是高興的:“蕙仙姐賢德,我就向她學習,我們就做先生身邊的娥皇、女英吧。”
這個時候看似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是否娶何惠珍爲妻,全看梁啓超個人的意思。然而這個時候梁啓超個人意願,梁啓超提筆爲何惠珍寫詩:
一夫一妻世界會,我與瀏陽實創之。尊重公權割私愛,須將身做後人師。
很明顯,梁啓超再次拒絕何惠珍。當然這個理由很有趣,他要守護與譚嗣同創的一夫一妻制。其實當時的梁啓超和康有爲一樣,保皇黨。去檀香山籌錢,就是給保皇黨籌經費。說他自己創造一夫一妻制,相當於給自己貼金。
但究竟是怕老婆還是愛老婆,其實一直說不清。
梁啓超政治操守未能始終如一,用愛情操守做擋箭牌,那是很可笑的。
何惠珍見後黯然神傷。然而流水無情,落花有意。何惠珍威夷之別後,並未忘記梁啓超,一直未嫁。大好年華,隨風飄零,猶如花朵般獨自凋謝。
檀香山一行,梁啓超雖然收穫頗多,卻也因此與孫中山分裂。
檀香山的關係,本是孫中山介紹給梁啓超,然而梁啓超卻拿去支持保皇黨,相當於挖國民黨牆角。
雖然梁啓超一直幫助保皇黨,但最終又因爲主義和金錢沒有分清楚,康梁二人師徒緣盡。其中的恩怨是非固然曲折,但卻非常非常之有趣。
歷史就是這麼的有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工行網站特約作者:許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