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媒體看工行

金融時報:工行抗震救災表彰暨先進事蹟報告會側記
 

  “這次工行人在大災難面前體現的精神,讓我們趕超世界名牌銀行的信心更強,實現我們戰略目標的腳步更堅定。我們的目標已經確定,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楊凱生行長堅定地說。

  “地震中的名牌銀行”,面對受災羣衆的稱讚,工行人當之無愧。

  中國共產黨成立87年的生日,在北京復興門內大街55號工行總部會議大廳,一堂特殊的黨課正在進行——

  “在地震災難面前,四川24000名工行員工挺起脊樑,堅守崗位,共產黨員和各級黨組織,真正做到了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鬥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來自抗震救災前線工行四川分行的陳煥祥正在主席臺上作報告。此前幾分鐘,他被工行黨委記一等功予以嘉獎。

  7月1日,中國工商銀行抗震救災表彰暨先進事蹟報告會上,工行有23名員工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中貢獻突出被記功嘉獎,有57個抗震救災先進集體、165名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得到了表彰。

  工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姜建清在會上號召全體工行人認真學習和宣傳抗震救災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模範事蹟,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抓好災後重建工作,加快推進工行的改革發展。

  “多難興邦。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爲補償的。經過這場災難的磨礪,中華民族變得更加自信和堅強。災難考驗的中國工商銀行(愛股,行情,資訊),也必將更加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風險、挑戰和困難,必將更加團結、更加堅定地朝着國際一流現代金融企業的目標邁進。”姜建清說。

  黨旗下凝聚人心,堡壘中凝聚力量。今天,來自抗震救災一線工行人的報告向人們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5·12”地震發生後,巨大的災難發出了特殊的命令。在黨旗的召喚下,工行四川分行吹響了抗震救災的集結號。

  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大災難突降的第一時間,工行四川省分行黨委街頭會議召開,在街邊牽出一根電話線,座椅架上電話,臨時指揮所就此成立。通過這條電話線,黨委的抗震救災三條指令傳到四川工行每名員工耳中。安全撤離後的第一時間,省分行黨委讓工作組帶着員工名冊到各行逐一覈對,要求各行盡一切努力首先確保人員平安。分行各級領導說出的第一句話都是:“迅速疏散人員、確保生命安全”。

  5月13日凌晨,一夜未曾閤眼的省分行領導緊急分赴各重災區。在交通阻斷的情況下,工行四川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陳煥祥在第一時間冒着強餘震和大雨步行2個小時趕到都江堰損毀網點,安慰員工,鼓勵大家從災難中振作起來。

  5月15日,工行四川省分行黨委選派51名同志組建了19個工作組,趕赴全轄19個二級分行,在一週之內,足跡踏遍每一個受災網點,與災區員工一起風餐露宿,一起扛物資,一起搭帳篷,一起建板房,用真情和愛心搭建起一座震不垮的橋樑!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山崩地裂,更顯黨員本色。綿陽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陳汀3名親人遇難、父母兄弟無家可歸,他卻舍小家顧大家,一心帶領全行員工搶險救災,在堰塞湖險情的20多天裏,始終與員工戰鬥在一線。

  德陽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羅毅在第一時間組織員工搶險救災,震後3個小時就帶着救援物資趕往重災區綿竹。

  雙流支行員工徐九利,地震時堅守崗位將錢箱上好鎖,不顧陣陣餘震襲來,寸步不離地守護裝着119萬元現金的錢箱。

  在鮮紅的黨旗召喚下,工行四川省分行全行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省分行黨委的號召下,真正做到了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關鍵時刻衝得上,危難關頭過得硬,成爲抗震救災的“主心骨”。

  先進事蹟報告會“一堂特殊的黨課”

  “這是一堂特殊的黨課。”報告會上一個個抗震功臣聲情並茂的講述,引來老黨員、工行行長楊凱生的此番感言。

  “54個小時:廢墟上的堅守——在綿竹漢旺支行行長呂仕洲的報告中,我們彷彿看到一名共產黨員在廢墟中堅守54個小時的頑強身影——他一會兒組織疏散客戶和援救同事;一會兒身先士卒,與兩名同事衝進營業部搶救出6個庫款箱計160多萬元現金、部分重要憑證、客戶的5個存摺和一張銀行卡;一會兒指揮組織搶救被埋兒童、轉移受傷人員,漢旺鎮中心幼兒園有十六七個孩子被他抱出廢墟獲得營救……

  “災難讓我成長”——在都江堰支行櫃員冉志翔的報告中,我們看到了一位23歲的80後年輕人的青春風采:在都江堰市中醫院垮塌現場第一救援時間,他用力拽緊救命水龍帶,讓危樓上的一個個生命安全滑落地面,接力傳遞從危樓中滑出的挎包中的一個一個新生嬰兒……

  6月22日,冉志翔在黨旗下莊嚴宣誓,成爲一名火線入黨的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

  “革命自有後來人”,冉志翔的報告,讓我們看到了工行新生代的成長,看到了一個國家未來的青春力量。

  “活躍在廢墟中的那些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關愛每一個生命的人道精神,就是抗震救災精神,就是我們工行人的脊樑。”楊凱生這樣評價。

  “地震中的名牌銀行”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金融穩,則人心穩。巨災考驗着國人的意志和力量,也考驗着銀行的應急能力。

  作爲四川大地震後率先恢復營業的災區銀行,工行的先鋒帶頭作用無疑對穩定災區金融秩序有着重要的意義。

  地震發生後,工行四川省分行面對重大災情,沉着應對,努力搭建災後金融服務生命線,災後第二天,該行四川省分行648個營業網點中就有583個恢復對外營業,佔比達到90%,到5月24日所有災區網點全部恢復對外營業;5月14日,該行“帳篷銀行”投入使用;27日,“板房銀行”對外營業;6月2日,全功能自助銀行建成投產,均創造了同業“第一”。在四川德陽,該行僅用4天時間就完成了一個新建網點的選址、裝修及搬遷,創造了銀行網點建設的奇蹟。

  在陝西,5月13日,漢中寧強縣支行採取流動營業的做法,營業櫃員在院內守候,需要處理業務時回到大樓內辦理,成爲地震災難發生後寧強縣第一家對外營業的金融機構。5月15日,該行又從營業大廳中搬出電腦、打印機等設備,搭建起了臨時抗災帳篷,成爲陝西災區第一個“帳篷銀行”。

  在甘肅,爲了儘快恢復對外營業,甘肅分行從蘭州迅速調集一臺ATM機和一座簡易活動營業用房運往受災最重的文縣碧口支行。經過兩天兩夜的艱苦奮戰,於5月19日上午9點30分,在依然很危險的支行院內簡易房中恢復了對外營業,成爲震後碧口鎮第一家對外營業的金融機構。

  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自然災害,工行38萬員工與全國人民和災區人民一道,以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緊急投入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針對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對融資服務的需求,工行及時制定災後個人金融服務指引,全力做好地震災區特殊情況下的支付結算服務和信用卡服務,及時滿足了災區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務需要,及時研究調整特殊時期的相關信貸政策,積極支持抗震救災的各項緊急資金需求,統籌做好災後重建的信貸計劃安排。目前,工行已發放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生產貸款80.6億元,並與成都市政府簽署了災後重建項目融資合作協議。

  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除了表現在企業自身經營業績上,還體現在企業員工對社會的責任和關愛。地震以來,工行系統幹部員工踊躍向災區人民伸出援手、奉獻愛心。截至目前,該行爲地震災區累計捐款達到1.13億元,其中員工個人捐款7923萬元,佔捐款總額的71%。該行還向災區捐助了價值約50萬元的抗震救災物資,工行23萬共產黨員還以5305萬元的特殊黨費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真情牽掛。此次賑災募捐,成爲工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募捐活動。

  一場災難就是一場考驗。面對四川大地震,38萬工行人經受住了這場特大考驗,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您身邊的銀行,可信賴的銀行”的莊嚴承諾。

  隨着第一階段抗震救災工作的結束,災後重建的工作正在緊張展開,下一步,工行的工作重點在哪裏?

  對此,在四川災區慰問調研的工行行長楊凱生胸有成竹:“作爲全球市值最大的商業銀行,我們下一步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大,一方面,災後重建工作任重道遠,另一方面,我們將面臨這一輪全球經濟週期波動的考驗。我希望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能鼓舞和激勵全行員工繼續做好災後重建工作,我希望工行全體員工能夠像經受大災一樣,經受住這一輪經濟週期波動的考驗。”

  “這次工行人在大災難面前體現的精神,讓我們趕超世界名牌銀行的信心更強,實現我們戰略目標的腳步更堅定。我們的目標已經確定,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楊凱生行長堅定地說。

  “地震中的名牌銀行”,面對受災羣衆的稱讚,工行人當之無愧。(摘自《金融時報》)


(中國工商銀行 200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