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媒體看工行

金融時報(中國):工行經營轉型帶動盈利模式轉變
 

  (記者戴磊)剛剛公佈的三季報顯示,幾家國有商業銀行都實現了盈利的穩健增長。雖然規模增長帶來的利息收入是盈利的主要來源,但各行也在通過經營轉型,力求實現盈利模式的改變。記者從中國工商銀行獲悉,該行以經營轉型提升競爭實力的策略收到了顯着成效,2006年以來,工行以年均16%左右的資產增長,支撐了37.4%的利潤成長,其中間業務則以年均52%在高速增長。

轉型保證業績持續增長

  工行在今年前9個月賺取淨利潤1278億元,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均居同業前列。工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得益於工行一直着力推進的經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成果顯現了出來,其傳統的強項保持了突出優勢,前些年精心培育的增長點又都發展成了增長極。

  具體而言,前三季度工行盈利大幅增長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息差回升幅度遠遠大於可比同業。到9月底,工行的淨利息收益率較上年末回升了14個基點至2.4%,而同期可比銀行的淨利息收益率上升基點則只爲個位數。這顯示出工行資產負債結構調整有效和資產配置效率提升。工行的存款總額全球第一,前三季度存款總額較年初又新增加了14735億元,貸存比在同業中更低的工行將繼續受益。

  二是中間業務收入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工行手續費佣金淨收入達到580億元,中間業務收入總量和增量市場佔比均處於領先地位。

  三是持續保持出色的資產質量。前9個月,工行的不良貸款絕對額下降了127億元,不良貸款率降至1.15%,達到了國際上的先進水平。在不良貸款繼續雙下降的同時,工行的貸款減值準備則比年初大幅增加了137億元,使得撥備覆蓋率比年初提高45.75個百分點,超過了210%。

多元化業務經營格局正在形成

  從持續發展角度看,工行也體現出了自己的優勢。該行透露,其貸款總額準備金率已經達到了2.42%,在國內可比大型銀行中位居前列。事實上,工行將經營轉型作爲謀求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已經不少年頭,其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全方位調整優化資產、負債、收益和渠道結構。

  在商業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方面,工行正在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一方面積極發展小企業和個人信貸業務,提高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佔比,進一步降低貸款集中度;另一方面大力推動貿易融資對流動資金貸款的改造,從根本上解決流動資金貸款的“資本性”沉澱,提高短期貸款佔比。此外,工行還緊跟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國家投資重點轉移,積極開拓中西部信貸市場,促進各區域信貸業務協調發展。

  以小企業貸款爲例,到今年9月末,該行小企業貸款餘額已達4270億元,比年初增加1162億元,增幅達到37.4%,高於全行各項貸款平均增幅24個百分點,如果加上支持的中型企業,9月末工行的中小企業貸款餘額更達到2.45萬億元,中小企業貸款佔全部公司貸款的比重已經超過52%。而貿易融資業務對流動資金貸款的替代作用同樣明顯,到今年三季末貿易融資餘額佔全部流動資金貸款的比重上升到29.39%,使流動資金更快地“流動”起來了。

  在提高傳統業務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工行順應金融業發展趨勢,加快業務創新,積極拓展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投資銀行、金融租賃等新興業務領域,打造多元化的業務經營格局,不斷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工行方面表示,該行希望通過加快推進業務的多元化發展,實現從傳統的融資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務中介轉變,從社會資金提供型銀行向財富管理型銀行轉型,努力形成多元、穩定、均衡的收益增長格局。(摘自《金融時報(中國)》)


(中國工商銀行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