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印尼Halim銀行的新東家之後,工商銀行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完成了收購後的整合工作,併購的協同效應已經開始顯現。”5月21日,工銀印尼總經理袁斌對記者表示。
根據工行提供的數據,工銀印尼在併購後的第一個完整年度(2008年)盈利增長201萬美元,創造了當地新進入境外機構盈利的新紀錄。2008年末,工銀印尼總資產達1.4億美元,在印尼銀行中的排名攀升了20多位次。
工銀印尼各項業務未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今年一季度,工銀印尼總資產比年初增長62.4%,貸款餘額比年初增長63%,實現稅前利潤62.24萬美元。
而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也再一次對記者明確,工行國際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跟隨客戶走出去,將境內的整體優勢向海外延伸,發揮經營合力,爲大量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服務。
“工商銀行的海外發展是戰略性的,不做財務投資,傾向於控股並且自己經營管理被併購的金融機構,相應的區域重點則在新興市場國家。”姜建清表示。
收購始末
正如姜建清所言,工行試圖緊隨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最終促成了在印尼的收購。
截至2008年,印尼已累計批准成立中資企業700多家,協議投資額近100億美元。2008年,兩國進出口總額達315億美元,中國已成爲印尼第三大進口國和第四大出口國。於是,工商銀行也開始尋求突破印尼市場的機會。
袁斌稱,按照工行海外發展的戰略思想指導,即“傾向於控股並且自己經營管理被併購的金融機構”,工行很快把目光鎖定Halim銀行。
Halim是當地一家外匯持牌商業銀行,在印尼有12家網點。由於該行適當的規模、穩健的經營風格和良好的盈利能力,很快成爲工行通過併購進入印尼市場的主要考慮對象。
2005年4月,工行開始與Halim接觸,探討併購可能性。“但當時市場上幾樁外資銀行收購印尼本地銀行的案例溢價都比較高,如何確定一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併購價格,對工行來說是個嚴峻挑戰。”工銀印尼副總經理陳友濱對記者表示。
不過,工行仍牢牢把握了談判的主動。2006年12月30日,工行與Halim銀行股東簽署股權買賣協議,用約2200萬美元收購該行90%股份。Halim隨後更名爲中國工商銀行(印度尼西亞)有限公司,並於次年11月掛牌開業。
從Halim到工銀印尼
完成併購交易,克服市場進入的障礙,僅是併購成功的第一步。
收購Halim之初,工行就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了素質過硬的外派隊伍。收購完成後,又迅速組建了赴印尼專家工作小組和工銀印尼籌備組。但整合工作剛一開始,就遇到了無法溝通的難題。
由於Halim完全是一家本土銀行,懂英語的員工很少,更沒有人會說中文,中印尼兩國員工的交流只能依靠翻譯。
更關鍵的是,Halim實施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文化,與現代商業銀行管理文化差距頗大,硬件設施也相對落後。
袁斌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在信貸管理方面,以前Halim做得很傳統,基本上只會抵押信貸。於是工行就把一整套信貸管理方法拿過來,從評級、授信,到審查、審批、貸後管理,當地員工通過培訓順利完成了信貸管理制度的整合。”
此外,工商銀行還對Halim進行資源整合和業務流程分析,整章建制、風險分析與防範、科技平臺搭建等工作也迅速展開。
當然,整合絕不是簡單複製,沒有本土化做支撐,再先進的經驗也只是空中樓閣。除了準確全面地向外界傳達工行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的意願,工銀印尼招聘了不少本土人才。工銀印尼高層5名董事中有3名是印尼人;在全部338名員工中,除了國內派來的12名員工,其餘全部來自當地。
投行業務一炮打響
雖然Halim迅速轉型爲工銀印尼,且與當地華人協會、華裔集團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打開當地的營銷局面。“但我們很快發現,由於產品業務種類單一,科技平臺落後,分銷渠道缺乏等因素,很多商業機會白白丟掉了。”袁斌對記者說。
由於工銀印尼具有全牌照經營資格,該行隨即確定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發展戰略,而創新重點則定位於投資銀行業務。
於是,工銀印尼設立了單獨的投行部門,同時更多着力於開拓資產重組、收購兼併和財務融資、信息諮詢、風險投資顧問等核心業務市場。
2008年,工銀印尼協助母行擔任牽頭行完成印尼Indramayu電站5.92億美元出口買方信貸項目,一舉打響其投行業務招牌。當年,工銀印尼還作爲上海電氣的投融資顧問,爲其在印尼投資的電站提供投行服務,第一筆投行業務收入就達50萬美元。
事實上,正如姜建清對工行海外機構的定位,工銀印尼的發展緊緊跟隨着中資企業。目前,印尼當地有700多個項目都由中國公司承建,很多國內大企業現在成爲工銀印尼的客戶。
工銀印尼同時也承擔起中資與印尼企業相互溝通,甚至協助尋找合適項目的角色。比如爲印尼的鎳礦及鐵礦項目尋找中國的合作者。最近,工銀印尼又在幫助中國一家民族汽車品牌進入印尼,協助企業與當地銷售代理商、物流商簽訂合作協議。
“工銀印尼作爲在印尼註冊的當地法人銀行,可以充分發揮身處印尼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地緣優勢,在母行強大的資金、網絡和技術平臺支持下深度挖掘客戶需求。”姜建清對記者表示。(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