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媒體看工行

金融時報:工行加入財富管理領域“角力”
 

  2008年3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私人銀行業務在上海正式開業。這是銀監會正式批准成立的國內首家開辦私人銀行業務的專營機構。而此前,包括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花旗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已開始“有實無名”的業務運作。

  在財富管理領域,私人銀行可能是商業銀行“角力”的又一重要戰場。據統計,過去幾年中,美國私人銀行業務年均利潤率高達35%,年均盈利增長12%至15%,遠高於其他零售業務。正因爲身披如此“鮮亮”的外衣,私人銀行從其誕生便註定要受矚目。

  由於是銀監會正式批准成立的國內首家開辦私人銀行業務的專營機構,工行私人銀行業務正式開業具有標誌性意義。這意味着,已有的實質性運作將納入規範且嚴格的監督和管理中。

  私人銀行是“舶來品”,在國外成熟市場的先進銀行中早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運作方式。作爲剛剛邁入這一領域的“新兵”,中國銀行業首先要做的便是模仿和掌握這些已有的成功經驗和運作方式。

  私人銀行服務通常由國際級金融集團提供,服務對象爲社會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富豪階層。跨國金融機構的私人銀行業務強調資產管理能力,業務範圍廣,金融產品的複雜程度高,並按照客戶需求量身定做。爲贏得客戶青睞,私人銀行各顯神通,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幫助客戶管理龐大的資產,投資於股票、債券、對衝基金和外匯等金融產品,提供併購案的建議及標的,幫助客戶購車、買房,打理他們的稅務,爲他們的事業繼承以及子孫後代的財產問題出謀劃策;甚至還幫助客戶策劃慈善捐助、收藏鑑定,代表客戶到拍賣場所競標古董。

  與之相比,在硬件設施、產品提供、服務功能方面,國內剛剛試水的私人銀行確實已經具備了一定競爭力。

  工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張琪告訴記者,該行私人銀行業務可提供財務管理服務、資產管理服務、顧問諮詢服務、私人增值服務與跨境金融服務等五大系列服務,爲客戶在全球範圍內尋求合適的產品,提供跨領域的綜合服務。工行已經組建了一支熟悉國內市場、瞭解客戶需求的專業隊伍,採用團隊化服務模式,由財富管理顧問團隊重點服務客戶,由產品專家團隊提供私人銀行專屬產品開發和專業服務諮詢支持。

  私人銀行的財富顧問也是經過層層遴選的優秀人才。張琪告訴記者,這些員工均具有CFP或AFP資格,分別在私人銀行上海分部和廣州分部爲私人銀行客戶提供專屬服務。行業專家則來自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外匯、信託、投行、法律等多個專業領域,分別持有註冊會計師、美國註冊金融分析師和律師執照等專業證書。

  私人銀行發展的契機源於富裕人口的增加和對財產保障的需求。而在中國,方方面面的社會情況都爲私人銀行的勃興提供了條件。

  據美林和凱捷發佈的一項統計,中國大陸有32萬人屬於高財富人羣(金融資產超過100萬美元),平均淨資產額爲500萬美元,大多數分佈在離上海、北京和廣州較近的沿海城市帶。毋庸諱言,改革開放30年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先富裕起來的羣體。保障財產、傳承財產已經成爲新富階層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急劇膨脹的中國富裕基層,正在吸引全球私人銀行的關注。

  開辦任何一項銀行新業務,客戶、產品、服務、人才都是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

  與外資銀行相比,本土銀行普遍缺少訓練有素和經驗豐富的理財人員,難以吸引和保留高端人才;產品不夠豐富,產品和服務缺少差異化;對高端客戶而言,品牌吸引力不足。同時,沒有私人銀行品牌,缺少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經驗。並且,不少本土銀行當前的IT系統能力無法滿足私人業務的要求。

  優秀的客戶經理是私人銀行最急需的人才。在國外,私人銀行家往往具有10年以上的專業經驗,學歷出衆,長袖善舞,極具個人魅力。客戶經理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學業和職業背景,往往具備工商管理碩士(MBA)、法律博士(JD)等學位,註冊財務分析師(CFA)、註冊公共會計師(CPA)、律師等專業資格。有些私人銀行家本身就出自富裕家庭,有些甚至有自己成功創業的經驗,因爲上述兩種背景可以使私人銀行家更好地瞭解客戶及潛在客戶,更有效地同他們溝通。而走進國內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們雖然也擁有一堆耀眼的證書,卻大多年紀輕輕,閱歷尚淺。

  產品是私人銀行業務的另一塊“短板”。中國的私人銀行更多程度上是在兜售產品,仍是變相的“貴賓理財”。私人銀行強調真正爲客戶量體裁衣,單獨設計產品。而國內某些私人銀行提供的產品,實質上仍是“貴賓理財”。客戶經理的工作是爲客戶選擇最適合他的產品,而這些產品是早已設計好的標準化產品。

  提供給客戶的產品還應該包含感性成分。標準化理財產品完全可以在信託責任框架下按照理性的程序進行投資,但私人銀行理財產品因爲要直接面對客戶,因此無時無刻不需要心理上的安慰。對大部分私人銀行家來說,他們需要在客戶的投資組合裏融入一些非理性的成分。將資產分散配置在不同到期日的固定收益中已經被證明既有助於分散投資風險,又有利於投資者的心理安定。

  可見,受產品、服務、人才等因素制約,私人銀行在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摘自《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