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外匯

您所在的位置:
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8月6日
 

  四大證券報內容精華摘要如下:

  中國證券報

  •‍七部門出臺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指導意見 引入長期資金髮展耐心資本 加強上市預期引導和政策激勵

  中國人民銀行8月5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開展“一月一鏈”投融資路演和“千帆百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培育;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智能(網聯)汽車、商業航天、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全力推動意見各項舉措落實落地,深化產融合作,完善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體系,爲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撐。

  •‍市場交投顯著活躍 港股創新藥主題ETF厚積薄發

  8月5日,港股創新藥板塊再度爆發。全市場漲幅前十的ETF中,9只爲港股創新藥相關ETF。市場交投顯著活躍,短融ETF(511360)成交額突破200億元,另外有8只ETF成交額突破百億元。資金流向方面,8月4日全市場ETF共獲37.72億元資金淨流入。展望後市,機構表示,在政策面與資金面的共振背景下,市場有望維持震盪向上格局。

  •‍成長股多頭邏輯未改 機構建議佈局低估值成長領域

  8月5日,上證指數震盪向上並站上3600點關口,市場情緒隨之回暖。機構普遍認爲,前期調整更多是連續上漲後的階段性休整,而非趨勢逆轉。政策持續支持科技創新,各路資金加速流入資本市場,AI、機器人與創新藥等領域新動能不斷積聚,科技成長主線的中期邏輯仍被看好。在此背景下,多家機構建議,利用震盪窗口布局低估值成長領域,重點關注軍工、AI應用、風電等泛科技方向,把握“高切低”的配置機會。

  上海證券報

  •‍港交所IPO新規落地 A股赴港上市公衆持股量門檻降低

  8月4日,港交所關於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新規正式生效。這標誌着時隔27年後,港交所IPO定價機制迎來重要改革。去年12月,港交所發佈了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監管框架的諮詢文件。經過超半年的市場討論,最終形成並實施了此次修訂後的新規。港交所此次改革涉及多個方向,包括優化新股配售比例分配、優化發行人初始公衆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門檻等。港交所還擬對持續公衆持股量規定進行優化,目前正在諮詢市場意見。

  •‍多地對國企下半年工作劃重點 改革攻堅與產業升級成主要發力方向

  近日,多地國資委相繼召開2025年上半年工作會議,總結上半年國資國企工作,研究部署下階段重點任務。在本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收官之際,多地國資委將穩增長、擴投資作爲下半年工作重點,同時以編制“十五五”規劃爲契機,佈局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人工智能引領 生態優勢顯著 海光信息上半年業績高增長

  8月5日晚間,備受市場關注的算力龍頭海光信息發佈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公司上半年再創佳績,實現營業收入54.64億元,同比增長45.2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01億元,同比增長40.78%。今年一季度,海光信息在營收、淨利潤方面分別實現同比增長50.76%、75.33%。人工智能引領、生態優勢顯著,是海光信息業績高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海光信息在半年報中強調,高端處理器產品在產業生態中的版圖不斷擴張,涉及的行業應用及新興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逐漸增多,公司經營狀況穩健提升。

  證券時報

  •‍海外機構看好中國市場 QFII積極佈局A股 二季度新進13股

  隨着上市公司半年報陸續披露,新一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重倉股浮出水面。據統計,截至8月5日,有23股二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出現QFII身影,按6月30日收盤價計算,合計持股市值達到37.37億元,平均每股獲QFII持倉市值爲1.62億元。按持股市值來看,九號公司-WD、東方雨虹、海大集團、宏發股份期末持股市值較高,均超過4億元,分別爲11.69億元、10.17億元、5.03億元、4.93億元。

  •‍多部門“組合拳”協同發力 治理“內卷式”競爭走向深入

  從1元秒殺的網紅奶茶、9.9元包郵的純棉衛衣,到不足5萬元的智能電動車……一段時間以來,消費端與製造端的“價格混戰”持續升級,“內卷式”競爭一度愈演愈烈。這股“內卷”浪潮已從電商、光伏、汽車蔓延至電子、飲食、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部分企業爲爭奪市場份額,不惜以犧牲利潤爲代價,逐漸陷入“越競爭、越難熬”的惡性循環。面對這一局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主動作爲,綜合施策,推動“內卷式”競爭治理走向深入。這不僅是爲破解當下困局、維護市場健康秩序,更旨在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加速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向記者表示,反“內卷”關鍵在於構建公平的競爭環境,這對於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至關重要,市場規模越大、範圍越廣,各類要素資源流動纔可能越高效。

  •‍具身智能成大廠“必爭之地” 京東三個月連投6家公司

  8月5日,具身智能整機及傳感器企業帕西尼完成新一輪A系列融資,由京東戰略領投,浦耀信曄、宏兆基金、張科垚坤等多家機構跟投,庚辛資本中國擔任獨家戰略財務顧問。帕西尼是京東近3個月投資的第6傢俱身智能相關企業。不止京東,阿里、美團、騰訊等互聯網大廠也在具身智能領域頻頻出手投資,具身智能賽道已然成爲大廠在人工智能(AI)時代的“必爭之地”。

  5月至今,京東已經宣佈投資智元機器人、千尋智能、逐際動力、衆擎機器人、RoboScience等,投資範圍涵蓋具身智能全產業鏈,包括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運動控制技術、具身模型、交互大模型等領域。

  證券日報

  •‍7月份私募證券基金備案量創年內單月新高 百億元級量化機構領跑

  7月份,A股市場持續回暖,推動私募證券基金(以下簡稱“私募基金”)備案迎來爆發式增長。私募排排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全市場完成備案私募基金爲1298只,環比增長18%,這一數據不僅創下2025年以來的單月備案量新高,更刷新了近27個月(2023年5月份至2025年7月份)的備案量紀錄。排排網集團旗下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李春瑜對記者表示:“7月份私募基金備案量激增,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A股市場持續走強,有效提振了投資者參與的熱情和信心;二是私募基金尤其是量化策略產品斬獲優異業績,超額收益吸引了大量資金持續流入;三是供給端持續優化,頭部機構的優質產品供給增加,提升了私募基金行業整體競爭力。”

  •‍新材料賽道受青睞 上市公司加碼佈局

  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中,新材料領域逐漸成爲上市公司戰略佈局的核心賽道。近期,多家企業密集發佈投資、併購公告,推動行業熱度持續攀升。從投資涉及的領域來看,涵蓋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多個前沿領域。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祕書長袁帥對記者表示,上述領域均爲當前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方向,而新材料作爲高新技術的基礎,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各國均在加大對新材料研發與應用的投入,上市公司積極投身這一領域,不僅有助於我國在全球新材料產業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更能切實提升國家產業安全保障能力。

  •‍12家滬市公司披露“提質增效重回報”專項行動方案半年度評估報告

  8月5日,杭州凱爾達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爾達”)和芯聯集成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披露2025年度“提質增效重回報”專項行動方案的半年度評估報告。自2024年3月份,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發佈“提質增效重回報”專項行動倡議以來,滬市公司積極跟進。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2家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提質增效重回報”專項行動方案評估報告。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提質增效重回報”專項行動有助於引導資金流向優質公司和新興產業,從而提高配置效率。同時,也能促進市場健康發展,推動上市公司聚焦長期價值、減少短期投機行爲,助力市場走向成熟。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新華財經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