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外匯

您所在的位置:
【見·聞】澳大利亞住房危機或成爲中國裝配式建築行業新機遇
 

澳大利亞選戰正酣,住房危機不但是主要政黨脣槍舌劍的焦點,也是澳大利亞社會當前最爲關注的熱點。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正在蓬勃發展的裝配式建築行業有望幫助澳大利亞解決這一危機,同時澳大利亞市場也可能給這一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房價高企

澳大利亞房價長時間處於較高水平。住房已經成爲該國通脹高企環境下,各消費領域中最讓澳大利亞政府和民衆頭痛的領域之一。

澳大利亞房地產諮詢公司CoreLogic經濟學家凱特琳·埃茲(Kaytlin Ezzy)近日表示,受住房存量低和需求增長兩方面因素影響,過去五年澳大利亞房價長時間面對強勁的上漲壓力,只有短短几個月出現過下跌。

在這五年裏,澳大利亞全國住房價值指數增長了39.1%,住房價值中位數增加了大約23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05.41萬元)。埃茲表示,儘管過去澳大利亞全國住房價值指數增幅曾有兩次超過70%,但當時的住房價值中位數增長不過約爲6萬澳元和14萬澳元,遠比最近五年這大約23萬澳元的增長要低得多。

澳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去年11月,經季節性因素調整,澳大利亞人平均周收入爲1510.9澳元。當時,Corelogic公司公佈的澳大利亞全國住房價值中位數約達80.98萬澳元。按此粗略計算,澳大利亞的房價收入比約爲10.3。研究機構Demographia發佈的2024年國際住房可負擔性報告顯示,澳大利亞的房價收入比是9.7,而這屬於不可能負擔得起的級別。

澳洲高睿智慧地產集團董事陳翰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住房危機現在是澳大利亞人心中非常深刻的痛點。過去澳大利亞在全世界吸引移民的一個重要口號是在這裏實現‘住房夢’,但近年來這個口號真正要變成一個夢了。”

成本上漲

澳大利亞的住房危機直接表現爲房價居高不下,購房者難以負擔,這主要是住房供不應求造成的。澳住房供應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城市地區土地供應有限、建築規劃法修改緩慢、審批流程複雜、建築和環保要求嚴格、建築效率不高、技術創新較少、建築材料短缺、成本高企等。其中,最爲重要的兩個原因分別是房屋建造的低效率和近年來凸顯的高成本。

一方面,低效率問題已經滲透到了澳大利亞建築業的多個環節。舉例來說,在審批環節,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新州)擬建公寓項目需要獲得30至40個州和地方機構的規劃、開發許可,其中包括悉尼水務、環境和遺產機構以及能源組織。澳大利亞新州建築協會會長劉浩告訴記者,地產公司向當地主管機構報規報批需要很漫長的時間,這導致新州的住房供應被人爲地被壓低了。

建築施工環節同樣效率堪憂。新州生產力與平等委員會表示,“建築業勞動生產率低迷,落後於製造業和運輸業等其他行業,在某些方面,現在建築業的勞動生產率還要低於20世紀90年代。”

另一方面,澳建築業近年來一直面對勞動力成本和材料成本上漲壓力。CoreLogic在今年1月公佈的Cordell建築成本指數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的12個月內,澳住宅建築成本上漲了3.4%。自疫情開始以來,累計漲幅已達30.8%。澳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該國建築施工價格同比上漲4.3%,這主要是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

劉浩表示,澳地產、建築行業現在面對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在審批、規劃環節,而是人工成本上升,建築材料漲價。這些成本的上漲導致目前很多地產項目對於開發商來說不合算,開發商就很難去做預售,也很難去開工項目。

中澳互補

裝配式建築是指將建築的部分或全部構件在工廠預製,然後運到現場裝配而成的建築方式,也被描述爲“工廠造零件,現場拼房子”。它並非新興事物,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有之。中國建築業則普遍將2013年視爲中國裝配式建築發展元年。

目前,中國裝配式建築行業的蓬勃發展讓澳大利亞地產與建築業看到了中澳經濟又一個互補之處,希望它能給兩國帶來新的雙贏機遇。

劉浩認爲,澳地產、建築行業面對的成本問題可以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在澳推廣裝配式建築來緩解。他說,中國裝配式建築行業已經在產能、經驗、設計等方面建立了優勢,只是欠缺與澳大利亞建築體系和標準的瞭解和對接。爲此,他一方面正在組織澳大利亞的相關設計人員和團隊去中國,與中國企業共同探討裝配式建築的效率,模塊的運輸,高效拼裝,高效生產等課題;另一方面計劃組織一批澳大利亞地產商、建築商直接與中國裝配式建築材料廠商對接,省去採購商的中間環節,實現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劉浩表示,當澳大利亞的建築成本降下來的時候,很多開發商就會發現手中土地又是值得開發的了,同時裝配式建築也將帶來更高的建築效率和速度,這些都能幫助澳大利亞解決住房危機。同時,澳大利亞自身製造業規模較小,少有相關行業保護政策,中國裝配式建築企業可以借澳大利亞市場實現業務出海。澳大利亞市場又相對更加規範化,中資企業如果在當地做好了合規工作,就能以澳大利亞市場爲“跳板”,更容易地進入其他的市場,尤其是比較認可澳大利亞市場標準和體系的中東市場。

陳翰逸表示,未來全球建築行業將進入一個工業化階段,而中國是率先完成建築業的工業化佈局的,已經具備了高程度工業化的能力。西方國家在建築業的工業化方面,因爲缺少高層建築和基礎設施相關項目的經驗積累,技術沉澱不足,缺少應用場景。因此,其他國家相對來說在裝配式建築領域都落後於中國。他認爲,未來10-20年,所有國家都有可能會全力以赴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於中國裝配式建築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技術輸出的機會。

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羅震(James Laurenceson)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裝配式建築可爲澳中貿易增長提供機會。澳大利亞很難滿足國內住房需求,而沒有其他國家能像中國一樣以高質量和低價格供應裝配式建築材料。他說,與中國在裝配式建築材料方面開展強勁貿易將成爲未來幾年提高澳民衆住房負擔能力的關鍵因素。

編輯:張煜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新華財經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