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證券報內容精華摘要如下:
中國證券報
•基金經理調倉路徑曝光 三大賽道成爲加倉方向
2025年2月以來,數十家A股上市公司因回購事項披露前十大流通股東,多家公私募及外資機構的最新調倉動向曝光。人工智能(AI)產業鏈、醫藥、大消費等賽道成爲機構加倉的首選方向。從公募機構來看,信達澳亞基金馮明遠、中歐基金葛蘭、睿遠基金傅鵬博和趙楓、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和喬遷、華泰柏瑞基金董辰、富國基金楊棟、融通基金萬民遠、華安基金胡宜斌、國泰基金程洲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的調倉動作明顯。
•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提速 中國資產“磁吸力”增強
外資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近一段時間,有關部門陸續推出系列舉措,釋放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提速的積極信號。專家認爲,隨着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中國資產“磁吸力”將進一步提升,外資機構將繼續加碼佈局中國市場。
•兩部門發佈方案 銀行保險綠色金融發展路線圖繪就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月27日消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近日聯合發佈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支持能源體系低碳轉型,加大對充電基礎設施領域的金融支持;拓寬綠色融資渠道,採取市場化方式投資綠色發展領域的股權項目和股權基金。《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5年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主要目標,從加強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資產組合和自身運營低碳轉型、增強金融風險防控能力、深化綠色金融機制建設等方面提出20項重點任務,在組織保障方面提出4條具體措施。
上海證券報
•逾3000家A股公司“透底”2024年業績 新質生產力賦能行業加速回暖
截至2月26日,A股3139家公司“透底”2024年業績相關情況。其中,2817家披露業績預告,480家披露業績快報,12家披露年報(含重合)。一幅穩增長、優結構、重回報的上市公司全年發展圖景徐徐展開。從已披露數據來看,約六成A股公司預計實現盈利。從細分行業和屬性來看,半導體、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業績亮眼,以技術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經濟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業績向好夯實回報根基,包括同花順、聚燦光電等一批A股公司推出2024年年報分紅計劃(含股東提議),以真金白銀回饋投資者,傳遞發展信心。
•國聯民生證券“首秀” 戰略規劃揭開面紗
2月27日至28日,以“融匯江湖,潮涌向新”爲主題的國聯民生證券項目合作大會在無錫啓幕,這也是“國聯+民生”正式合併更名後的首度亮相。國聯集團總裁、國聯民生證券黨委書記顧偉在會上發佈國聯民生證券戰略規劃。國聯民生證券將以1箇中心願景、2大發展理念、3條戰略目標、4項行動計劃、5塊業務版圖爲戰略,打造一流投資銀行。
•“現金奶牛”策略ETF成基金新寵
在A股市場紅利指數基金同質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在開拓穩健價值投資的新方向。近日,以自由現金流爲核心的“現金奶牛”策略ETF成爲公募新寵。繼國泰、華夏基金相關產品發行後,易方達、嘉實、銀華、永贏、華寶、摩根6家基金公司迅速跟進,相繼申報相關產品,試圖尋找差異化競爭優勢。
證券時報
•併購重組浪潮依舊 產業併購基金漸成趨勢
併購重組市場延續火熱浪潮。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發佈了600多份與併購重組相關的公告,產業整合型併購是主流,與科技相關的併購日趨活躍,由地方國資或上市公司作爲發起方設立的併購基金也漸成趨勢。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指出,產業邏輯支撐疊加政策支持,成爲了本輪併購浪潮持續火熱的主要原因,併購重組市場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不僅交易活躍度與規模提高,更重要的是,併購項目的質量及監管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併購的實質效果與產業整合的深度更受關注。
•突破1.9萬億元 A股市場融資餘額創十年新高
近期資金做多情緒濃厚,A股市場融資餘額水漲船高。2月26日,A股市場融資餘額爲19031.65億元,這是繼2015年7月3日後,融資餘額再次突破1.9萬億元大關。數據還顯示,2月以來,融資淨買入額爲1386.28億元,金額爲10年來的第二高。在歷史上,單月融資淨買入額超過1000億元的,只有13次。融資客都在買什麼?記者統計發現,無論是從板塊抑或個股,TMT(即電信、媒體和科技)板塊風頭強勁。其中,融資淨買入額規模最高的股票包括拓維信息、光線傳媒、海光信息、優刻得-W、中國聯通等。
•DeepSeek推動AI平權 國產算力迎來價值重估
今年以來,深度求索(DeepSeek)概念指數大幅飆升,算力產業鏈方向漲勢尤爲迅猛,包括算力租賃(IDC)、雲計算、AI算力等指數春節後均飆漲逾40%。早在1月27日,DeepSeek在蘋果美國區和中國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榜登頂,影響力大增,引發投資者對人工智能行業格局變化的關注。DeepSeek的創新突破以及開源策略,不僅吹響了AI平權的號角,更帶來了國產算力產業鏈的“正反饋循環”——算力效率提升推動應用場景爆發,應用需求反哺算力迭代,形成雙向賦能的產業生態,進而帶來國產算力產業鏈的價值重估。
證券日報
•多地出臺專項法規護航低空經濟 兼顧“管得住”與“放得開”
近期,不少地方制定或計劃制定專項法規,爲低空經濟“起飛”保駕護航。自2025年2月28日起,《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條例》正式施行;據無錫市司法局官網披露,去年《無錫市低空經濟發展促進條例》已列入立法議程;根據蘇州市人民政府官網消息,1月10日,蘇州市召開了低空經濟立法推介會。“這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相關法規出臺後,將爲產業標準化、規範化發展提供指引和保障,有利於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對記者表示。
•銀行頻發“納賢令” 崗位職責要求“一專多能”
各大商業銀行春季人才招攬暖意漸起。近期,多家銀行發佈社會招聘公告,除了國有大行外,衆多中小銀行也紛紛加入攬才大戰。從銀行公佈的招聘信息來看,數據分析、AI(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軟件開發等領域的人才需求正日益增長。崗位要求“一專多能”趨勢正在顯現。高端人才獵尋機構CGL數字金融團隊合夥人賀淞告訴記者:“在數字化時代,新技術的應用推動銀行提高服務效率、優化客戶體驗;同時,這也對銀行的人才隊伍和業務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市場化招聘的角度來看,銀行對於具有前瞻性的人工智能科技型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正在增長。”
•險資機構2025年資產配置策略:債券仍是首選 對A股市場持樂觀態度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險資大幅增配債券和股票。那麼,今年險資又將採取怎樣的配置策略呢?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最新發布的2025年保險資產管理業投資者信心調查結果顯示,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首選配置對象仍然是債券,同時,增加權益資產配置的預期也較爲明顯。業內人士認爲,債券配置能夠很好地匹配險資的負債屬性,而增加權益資產配置則有望爲險資帶來超額收益,併爲股市注入更多資金。
編輯:羅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