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媒體看工行

金融時報:政府、企業和銀行合力推進“綠色信貸”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
 

  2007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國務院、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相繼發佈了一系列政策法規,要求金融業全面加強“綠色信貸”建設。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和委員遞交了有關全面推進“綠色信貸”建設的建議和提案。中外記者向大會提交的採訪申請中,也有不少是關於“綠色信貸”建設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保護環境已經成爲全社會的共識,目前,政府、企業和銀行正在合力推進“綠色信貸”建設。

  記者:在這次“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外記者和社會公衆尤其關注銀行“綠色信貸”這個話題,你作爲全國政協委員,又是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楊凱生:加強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保持經濟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是一項極爲重要的政策,是科學發展觀的直接體現。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能耗和資源消耗強度很大的歷史階段。當然,我國人口很多,人均排污水平不能說很高。但應該說,一些地方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承載力已經到了極限狀態,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面對嚴峻的節能減排形勢,近來國家有關部門連續出臺了“區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整治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方式轉變爲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採用“硬約束”、“硬手段”,才能使經濟發展模式儘快突破目前的階段。在這種形勢下,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治理,從以往主要依靠外部監督轉向對企業內部進行“釜底抽薪”,無疑具有更爲根本的意義。而“綠色信貸”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經濟手段。

  記者:推進“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有什麼現實意義?

  楊凱生:“綠色信貸”是現代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對傳統金融觀念的改變和發展。它強調的是一種科學發展思路,是一種社會責任,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具體而言,我認爲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視環境資源對於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和制衡作用。在銀行信貸活動中,把符合環境標準、污染治理要求和對生態的保護作爲信貸決策的重要前提,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資源、生態環境損耗,增加對環保產業和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持,在合理有效配置信貸資源、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同時,實現銀行的健康發展。具體講,就是要逐步做到信貸支持的企業和項目都符合國家的環保標準和節能要求。

  記者:在推進“綠色信貸”建設中,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

  楊凱生:我認爲關鍵是政府、企業、銀行三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綠色信貸”建設。

  第一個關鍵問題是政府主管部門要儘快制定和完善各項節能減排、促進環保和推進“綠色信貸”建設的政策法規,推出既符合“赤道原則”,又符合中國特點的“綠色信貸”管理指南。要讓大家認識到,從資金源頭上控制高耗能企業、污染企業的發展,是綠色信貸的設計初衷,是實現節約型國家目標的應有之義。

  第二個關鍵問題是要讓企業認識到,推行“綠色信貸”絕不是單方面對企業的限制。“綠色信貸”包含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嚴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環保不達標企業提供融資;另一層含義則是要大力支持綠色環保、清潔能源和循環經濟等行業、企業的發展。所以對企業而言,遭遇“綠色信貸”的限制,正是有效引導企業的發展方向、防範企業投資風險的措施。

  第三個關鍵問題是要讓銀行認識到,如果不使用經濟手段限制環境違法企業,一旦那些靠銀行信貸支持的項目被叫停或者處罰,商業銀行馬上面臨貸款無法收回的風險。讓銀行從自身的利益和公衆的利益出發,從防範信貸風險的目標出發,自覺實施“綠色信貸”政策。

  記者:在“綠色信貸”政策的推進中,存在哪些急需解決的難題?

  楊凱生:最重要的就是“綠色信貸”的信息溝通機制及銀行控制手段的有效性。節能減排的專業性很強,但目前對“綠色信貸”中涉及到的准入、技術、排放、能源消耗和循環利用能力等標準,尚沒有完備的規定,這使銀行在控制“三高”企業貸款時難以識別和界定。同時,“綠色信貸”的標準多爲綜合性、原則性的,缺少具體的“綠色信貸”指導目錄、環境風險評級標準等,商業銀行難以制定相關的監管措施及內部實施細則,從而降低了“綠色信貸”措施的可操作性。此外,即使目前已有的環保政策和信息,也缺乏統一管理與發佈機制,而讓商業銀行自己蒐集這些信息是比較困難的,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平臺將這些環保產業政策和准入標準統一起來。最後是缺少推進“綠色信貸”的激勵機制,由於對於環境保護做得好的企業缺少更多的鼓勵性經濟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影響了企業對銀行“綠色產品”的需求。

  此外,“綠色信貸”或者說“綠色金融”還有一個更深層面的問題,就是資源消耗指標和排污指標的金融化問題,這是一件更需要抓緊研究的事情。

  我想,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確實考驗我們綠色信貸的執行力。對銀行而言,用好政府提供的綠色信貸指南,積極接受環保與金融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加強與之信息溝通和共享,努力與政府、企業通力配合,形成合力,是推進綠色信貸建設的當務之急。 

  記者:據中國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向“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放的中長期貸款比上年少增525億元,同比下降13.6個百分點。請具體談談工行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

  楊凱生:工行於2007年9月在國內商業銀行中率先出臺了《關於推進“綠色信貸”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建設“綠色信貸銀行”的戰略任務和目標要求,並就建立起“綠色信貸”的長效機制作出了具體規定,嚴格落實責任制和問責制,逐步將環保依法合規納入績效考覈。

  現在,全行信貸人員的腦子裏“綠色信貸”這根弦都繃得緊緊的,環保“一票否決制”成爲貸款營銷、調查、審查和貸後檢查工作必須嚴格執行的一項紀律。2007年,工行僅總行層面就否決了存在環境隱患和環保手續不全的貸款100多億元,從耗能高、污染重的企業中主動退出貸款63億元,同時還加大了“綠色信貸產品”的供給,全年對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發放貸款400多億元。

  工行是國內最早制定系統的“綠色信貸”政策的商業銀行。因爲只有把“綠色信貸”的政策要求提得明確、清晰,才能讓每一位信貸人員清楚地知道怎麼去調查客戶、評估項目,怎樣去審查審批貸款,怎樣去進行貸後管理和風險監控,落實好環保政策要求。

  爲全面貫徹“綠色信貸”的要求,工行還建立了持續跟蹤監測機制,將環保風險管理納入日常貸後管理工作中,並逐步理順預警管理流程,從環保信息的收集、分析、覈實、預警各個環節進行全過程評價和風險監控。在這個過程中工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在計算機信貸管理系統中對企業客戶標註“企業環保信息”,建立了客戶環保信息數據庫,按環保風險輕重程度,將貸款客戶分爲環境友好型企業、環保合法企業、環保關注企業和環保潛在風險企業共四類9級,分級分類管理,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裏的退出類客戶實施了系統鎖定,加大退出力度。工行現在有貸款餘額的企業客戶中,除了尚難取得環保部門權威信息的之外,已有約82%的客戶錄入了環保信息標識。

  記者:最後,請楊行長介紹一下工行在加大綠色產品供給、爲節能減排提供金融支持方面還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楊凱生:去年以來,工行加大了對國家確定的十大節能重點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範及推廣等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支持相關企業增加環保設備、設施投入,對污染源實施綜合治理,提高了節能環保型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工行還改善和創新節能環保領域的金融服務,對綠色環保、清潔能源、納入循環經濟、降低污染的優質項目,以及嚴格執行環保審批程序、落實先進工藝、能夠節能降耗的加工項目優先審查審批發放,必要時啓動聯合評審程序,減少審批流程環節,提高審查審批工作時效。(摘自《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