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與南非標準銀行的戰略合作,不僅使工行獲得爲中非貿易和投資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會,更將觸角延展至非洲;標準銀行在拉丁美洲、東歐等地區的龐大網絡優勢,也將成爲工行開拓其它新興市場的有力支撐。
隨着“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國內企業衍生出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銀行盈利的基礎是客戶資源,這就要求中資銀行必須加快境外機構佈局,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
中國銀行業最大的單筆海外投資終於結束了馬拉松長跑。3月18日,工行與南非標準銀行在北京召開的戰略合作啓動會議,標誌着雙方的長期戰略合作轉入了全面實施階段。
隨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資金充裕的中資銀行正大步邁出國門,在全球範圍內開拓業務和配置資源。國際金融市場在帶來機遇的同時,其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也給中資銀行帶來了挑戰。
意在全球化佈局
從去年10月工行宣佈收購南非標準銀行開始,到今年3月完成股權和資金交割,最終工行以338億元的巨資收購了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爲其最大的股東。如此大手筆併購工行意欲何爲?雙方合作如何謀篇佈局?如何克服雙方在經營方式、文化理念方面的差異?3月18日,在工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答案一一揭曉。
“我們將在資源銀行、公司銀行、投資銀行、國際業務、全球市場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工行董事長姜建清描繪出了雙方的合作藍圖。“目前雙方已經成立了六個聯合工作小組探討合作細節,合作的領域也在拓展之中。”
根據姜建清的介紹,工行與南非標準銀行的合作內容不僅包括收購融資、銀團貸款、貿易融資這些傳統的業務,還包括設立私募基金、資產託管、不良資產證券化等高端業務。在全球市場領域,雙方還將在股票衍生產品、結構性票據、債券融資等方面進行研討合作。
從雙方合作的全面性來看,相對於之前的收購印尼哈林銀行和澳門誠興銀行,此次收購南非標準銀行是工行全球化戰略佈局的重要一步,旨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綜合化和多元化經營。作爲非洲最大的銀行,標準銀行在全球擁有超過1000家分支機構。通過雙方合作,工行不僅獲得了爲中非貿易和投資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會,更將觸角延展至非洲;標準銀行在拉丁美洲、東歐等地區的龐大網絡優勢,也將成爲工行開拓其它新興市場的有力支撐。
“投資的成功只不過是成功的第一步。只有整合的成功,釋放雙方協同的效應,才能達到投資的目標。”正如姜建清所說,雙方在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已經在落子佈局。目前雙方即將完成一個以煤炭爲質押的貸款項目,正在對三個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三個項目分別進行融資。同時,雙方也正在考慮爲一家中資企業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基礎建設項目予以貸款。
另外,雙方合作後的一個大手筆也在醞釀之中。據姜建清介紹,工行與標準銀行正在計劃募集總額約10億美元的全球資源基金,用於投資專營金屬、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礦產資源的實體或項目。根據計劃,雙方將各出資2億美元,再募集6億美元。目前該基金已在中國的監管部門進行審批,已有多箇中外公司表示出了很大的興趣。
企業“走出去”成就銀行海外擴張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一五”規劃》指出,要支持有條件的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開展國際競爭。在監管部門的鼓勵下,“走出去”在全球範圍內拓展業務已經成爲許多中資銀行的戰略目標。2007年,除去工行併購南非標準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也成功入股巴克萊銀行。近日,民生銀行收購美國聯合銀行控股公司部分股權的申請也獲批。在分設機構方面,去年工行莫斯科子銀行以及中行的倫敦子銀行,交行法蘭克福分行、澳門分行和建行悉尼代表處等海外分支機構紛紛設立。
業內專家分析,此番中資銀行大舉出徵海外源於多種因素,中國外匯管制的逐步放鬆,外匯儲備增加要求更高投資回報,綜合化、多元化經營加速等均構成了中資銀行進軍海外的深層背景。
其中重要的一點是,隨着“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國內企業衍生出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銀行盈利的基礎是客戶資源,這就要求中資銀行必須加快境外機構佈局,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以工行爲例,截至目前,工行已經將營業機構延伸至全球13個國家和地區,分支機構總數達110家,並與120個國家和地區的1322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係,形成了一個覆蓋國際金融中心和中國主要經貿往來地區的全球化金融網絡服務平臺。此次在工行與南非標準銀行的合作中,更好地爲雙方的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也被列爲一項重要內容。據介紹,南非標準銀行已經將其非洲區總裁CraigBond長期派駐北京,與工行的客戶進行更多溝通,而楊凱生則成爲工行提名的標準銀行候選董事和副董事長。
銀行業全面放開以後,中資銀行已不得不應對外資銀行的正面競爭。截至2007年底,銀監會已批准21家外資銀行將其中國境內分行改製爲外資法人銀行。這些實力雄厚的銀行攜着國際化、多元化的優勢,直接叫板中資銀行。而國內的商業銀行在上市改制之後,資金充實,競爭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經基本具備了與外資銀行競爭的實力。在調控力度加大、信貸利差減少的趨勢下,中資銀行也急於進行盈利結構調整,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走出去”嘗試在國際市場上淘金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選擇投資時機明確投資戰略
然而風險永遠與機遇並存。國際金融市場高度的波動性、聯動性要求海外投資經驗並不豐富的中資銀行必須通盤考慮各種風險,不能不計代價,盲目投資。尤其是在當前次貸危機風高浪急的時候,投資決策必須慎之又慎。
“在購併的過程中,時機非常重要。”姜建清指出,購併的定價在不同市場條件下變化很大,一般來說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是最好的。
由於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甚至全球的金融業都進入了一個收縮期。歐美許多大型金融機構資產貶值,股價出現大幅縮水,紛紛對外拋出了橄欖枝。可以說,流動性充沛的中資銀行迎來了併購的良機。
但正如姜建清所言,什麼時候是市場底部仍然很難把握。如今次貸的影響已從次級債延伸到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從一些房貸機構、投資基金又延伸到擔保機構。儘管美聯儲、歐洲各國央行紛紛採取降息、注資等措施救市,但次貸危機的傳導性之強導致全球經濟的走勢依然不明朗,今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從2007年7月時的5.2%下調到4.1%。投資者將面臨嚴峻的考驗,理性的戰略投資纔是明智的選擇。
“對外投資一定要與銀行的長期發展戰略相吻合。”姜建清強調,工行的海外併購都是戰略投資,一般很少做財務投資。這從工行的幾筆收購均選在了新興市場便可見一斑。以收購南非標準銀行爲例,工行與標準銀行均處於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而且在不同的區域擁有龐大的網絡和客戶資源,雙方互補的優勢十分明顯。國外銀行海外併購的經驗也表明,海外併購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彌補銀行自身某些方面的短板,通常採用優勢互補的策略。“戰略併購只要與銀行的長遠發展戰略是契合的,就能找到最好的併購時機。”姜建清告訴記者。
此外,中資銀行的海外併購要特別注意考慮收購後的合成效應。姜建清告訴記者:“併購的成功是併購和整合兩階段都成功的結果”。跨國經營不僅給中資銀行帶來了不同市場監管的約束、限制和貿易保護主義方面的挑戰,也帶來了政治、文化、宗教、聲譽等各個方面潛在的風險。收購後的整合、戰略上的協調、企業文化上的交融、管理層的磨合,纔是更嚴峻的挑戰,也是交易最終成敗的關鍵。對於中資銀行來說,要跟文化背景、市場環境不一樣的機構進行整合,把後者真正融合到自己的機構中來,將是一個爲期不短的“本土化”進程。“特別是控股併購經營的,帶來的經營管理風險很大。收購控股小銀行在整合方面花的精力將很多。併購的價值目標的實現是非常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摘自《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