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行長楊凱生認爲,資產證券化是銀行業應對資產迅速增長,保證資本充足、分散風險的一個良好途徑。 【《財經網》專稿/記者 溫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在“兩會”期間接受記者專訪時稱,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雖然有限,但啓發不小。他認爲次貸危機的根源並非資產證券化本身出了問題。中國資產證券化的進程不可因噎廢食,而是應該在機制設計上吸取教訓,加快其進程。
在次貸危機發生後,有觀點認爲,資產證券化很危險,並認爲中國的銀行業管理水平還不行,沒有能力做好資產證券化。對此,楊凱生表示不敢苟同。
楊凱生對記者說,當前國內依然是以間接融資爲主,但無論哪家商業銀行,都經不起每年貸款百分之十幾的增速,如此發展,用不了兩三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就會接近警戒線。
“難道要銀行每隔幾年就來一次再融資?市場不會允許無節制地再融資,而且股本融資的成本很高,不足取。”楊凱生稱,國外銀行業應對這個問題,一是靠盈利結構多元化,儘量發展經濟資本佔用少的業務;二是靠資產出售,特別是貸款轉讓,而貸款轉讓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資產證券化。
楊凱生認爲,應大力推進資產證券化的另一個原因,是資產證券化可以爲市場提供更多產品,爲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工具。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育和成熟具有重要意義。他還指出,這一技術實際起到了分散風險的作用。將所有風險都集中於銀行體系的作法,既不科學也不合理。
楊凱生認爲,發生次貸危機並不能歸咎於資產證券化本身,關鍵是產品的機制設計是否合理。比如,進行證券化的資產包應該有可預期的現金流,而資產包第一次證券化出售給投資者的優先層級的價值如果小於這個現金流,那麼總的說來這個證券就是安全的,其餘價值應由證券化發起人作爲次級債券自己持有。
問題在於,出售給投資者的資產包證券化的發行面值及預期收益與資產包實際價值之間的比例關係是否恰當。也就是說證券化分層是否合適十分重要。如果10億元的貸款就發10億元的債券,然後統統賣給投資者,一旦其中有一筆貸款出現問題,整個資產包就可能出問題。當然,優先層級的債券持有者情況會好一些。而且如果再次打包證券化,層層疊加,多層鏈接,出現問題後,大家又紛紛採取簡單化的緊急避險措施,就會導致市場恐慌,風險就會在短期內迅速爆發。
楊凱生認爲,中國在設計資產證券化產品時,尤其是在首層證券化時,證券真正出售的數量與資產的賬面值要有合理的比例關係,也就是說可以規定證券的發起者自己要持有部分高風險級的證券,即次級層的證券,這就可以使市場上流通的證券的風險處於可控範圍。他建議在初期不要搞多層鏈接,以防止通過槓桿效應使風險無限擴大。
現任工行行長的楊凱生,在此前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的任期上,曾推出了資產管理公司第一個不良資產的證券化產品。(摘自《財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