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商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徐志宏
理財週報:目前工商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如何,資產管理的規模有多大?
徐志宏:理財業務今年淨收入在15億到20億之間,明年我們希望能翻一番達到30億到40億元。資產管理規模上,今年工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有2500億,明年計劃是3000億到3500億。
理財週報:有種說法,銀行追求資產管理規模與存款規模相當的趨勢,你怎麼看?
徐志宏:資產管理量按這個發展規模,跟存款做完全對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趨勢應該是這種趨勢,但是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人才、系統、風險控制、產品、銀行承受能力等。
理財週報:現在銀行都很看重理財產品市場,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徐志宏:銀行過去經營主要靠存貸利差,目前加息之後,銀行的存貸利差還在擴大,今年我們有100多億,但是銀行靠存貸利差吃飯還能吃多久?這方面銀行應該進行研究,並未雨綢繆做好準備。銀行要穩健長期的發展必須尋找新的盈利途徑,理財業務是銀行作爲企業經營轉型的支撐點。
另外理財業務也體現金融需求多樣化,客戶現在理財意識強了,除傳統業務外,客戶持有的資金怎麼樣更好地增值,如果銀行不滿足客戶的這部分需求,客戶可能離開銀行去尋找其它機構。
理財週報:目前工商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處於什麼階段?
徐志宏:我覺得現在理財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下一步銀行理財產品拓展很大空間,我們現在做的嘗試是根據不同風險偏好設計產品。
我們做三個市場,第一是貨幣市場以“穩得利”產品爲代表,二是針對資本市場的打新股產品、FOF基金優選產品、定向增發、私募產品等等,後幾種比較偏向高端客戶,但是目前還是打新股比較多。第三是境外市場,以“東方之珠系列”爲代表。這是我們的三大系列,下一步是在這三個市場深入發展下去。
理財週報:你如何看待目前國內理財產品的市場競爭?
徐志宏:目前的競爭是越來越激烈,而且是全方位的,不像銀行的貸款業務是銀行和銀行之間競爭,理財業務是所有金融機構:信託公司、基金公司、財務公司,境內機構、境外機構等。理財產品競爭的特點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能參與。
理財週報:那麼工行要在競爭中佔據優勢要做哪些努力?
徐志宏:第一,我認爲誰有先發優勢佔領市場誰就能把握市場,工行先發優勢非常好;第二,工行本身客戶基礎非常強,客戶與工行有天然聯繫,銷售產品方面比較容易;第三,投資管理是最核心問題,關鍵是要產品做得好;第四,風險控制能力,前幾年理財就是風險代名詞,銀行在這方面一定要吸取教訓,把風險控制好,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能不能在競爭中站住腳,關鍵還是看能力。
理財週報: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整體創新還不夠,同質化現象嚴重,你對此怎麼看?
徐志宏:我認爲理財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在目前很正常,所謂產品創新不是產品技術含量的創新,其實更多的是投資範圍的拓展。開始銀行只能做貨幣市場,然後能做資本市場投資,再到境外市場QDII產品,並不是說產品技術含量的提高,而是投資領域的擴大。
下一步國內銀行要做的就是自己的定價系統和定價能力,這纔是真正的體現自主研發能力的產品。本身國內銀行這方面能力相對還比較弱。
定價系統的建立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涉及到一系列工作,特別是人、團隊。團隊的素質、經驗,對市場的感覺和判斷需要積累和不斷完善。
總之,中資銀行定價能力的提高是個漫長艱苦的過程,但如果沒有定價能力的話,在交易、做市上會面對一些風險。你說的創新,從目前國內情況來看只是投資範圍的拓展,更多的並不是自主定價的產品,現在的產品要麼比較簡單化,要麼用別人的。這方面國內銀行目前還處於準備的階段。(摘自《理財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