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媒體看工行

工行擬購非洲第一大銀行
 

  剛獲取澳門誠興銀行控股權的工行再度圈地新興市場。工行昨天宣佈,經與南非標準銀行(下簡稱“標準銀行”)達成協議,公司將以約54.6億美元的對價收購後者20%股權,成爲該行第一大股東。這是工行上市以來進行的最大一筆境外收購。

  ——大手筆購南非標準銀行

  如果將之前參股澳門誠興銀行比喻成“小試牛刀”,那此番收購標準銀行確是工行上市以來當之無愧的“大手筆”。

  工行昨天提供的新聞稿顯示,此次收購標準銀行需要花費約54.6億美元。相比於前期參股澳門誠興銀行所花費的約40億元人民幣,成本已高出一大截。持股比例方面,交易完成後,工行在標準銀行中所持股份將高達20%,高於其他股東持股比例。

  標準銀行是非洲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截至今年上半年,該行資產總額約1620億美元,在非洲排名第一,標準銀行的業務範圍覆蓋零售銀行、公司與投資銀行以及人壽保險等各個領域。2006年,標準銀行實現淨利潤18.6億美元,平均股本回報率25.5%,不良貸款率則連續3年保持在1.5%以下。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6.45,-0.24,-3.59%)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無論是從收購成本,還是從標準銀行所處的地域範圍來看,工行此次進行的境外收購都稱得上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步。在目前已經上市的國有銀行中,建行和中行所進行的收購都集中在香港、新加坡等周邊市場,涉及的交易金額也都控制在百億元以下。

  ——擴張可拓展利潤來源

  2006年上市至今,工行進行的境外收購總計3筆。一家上市公司在進行擴張前,首先需要具備雄厚的財力,這一點對市值已位居全球銀行業榜首的工行來說自然是不在話下。然而,工行近年來的頻繁擴張僅僅是因爲錢多得沒處花了嗎?

  “我們已切實體會到擴張的必要,”工行相關負責人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國內銀行業沒有完全對外開放之時,工、農、中、建可能是與大家打交道最多的銀行。眼下情況則完全不同了:隨便走到一個高檔場所,花旗、匯豐的標識不經意就躍入眼簾。對在國內紮根已久的中資銀行而言,對外擴張是拓展利潤來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近期發生於國內銀行業中的系列事件也再三印證了上述說法。本月,民生銀行(15.41,-0.51,-3.20%)以25億元人民幣一舉收購美國聯合銀行,成爲第一家涉足美國銀行業的中資銀行。幾天前,交行位於歐洲的首家分行正式開張營業。幾乎在同一時點,業內又傳出中信證券(105.93,0.00,0.00%)洽購美國貸款公司貝爾斯登的消息。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在短短的時間內接踵而至。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認爲,歷經改制上市後,國有銀行已具備了對外擴張的實力。在監管層着力加大調控力度之時,國有銀行選擇到境外尋求利潤增長點不失爲一則妙計。爲業內觀察家所洞悉的是,在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大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明確提出了“適當加大貨幣政策調控力度”的說法。對以貸款爲主營業務的國內銀行而言,貨幣調控力度的加大勢必減少銀行的貸款利息收入。

  上海遠東證券分析師孫衛黨則提到,工行的此次收購發生在國內資本市場飛速發展、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工行最有資格花錢,花的錢也最值錢。

  ——股價長期走勢值得期待

  作爲滬深兩市最大的權重股,工行股價每漲一分錢就能爲大盤貢獻1.68個點。此次收購標準銀行是否會影響到工行的股價呢?

  外資銀行銀行業分析師指出,從市場預期來看,進軍非洲市場勢必能提高投資者對工行未來發展的信心。但對工行而言,從收購一家銀行到讓其產生附加利潤,其間需要磨合的環節很多,短期內大幅盈利的可能性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不要指望工行的股價會在短期內跳躍性上揚。

  上海遠東證券分析師孫衛黨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不過,他同時介紹,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美國金融市場曾發生過一場聞名全球的併購潮。在這場資本戰役中,大公司頻繁收購市盈率偏低的同業小公司,藉此拉低自身的市場估值,進而擡高股價。而實際上,工行此次收購標準銀行也存在類似之處。若以相關案例爲參照,工行未來一段時間的股價走勢仍然值得期待。

  工行昨天公佈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今年前9個月,該行實現稅後利潤641億元,比2006年全年多142億,同比增長66%。資產質量方面,不良貸款率由2006年底的3.79%下降至三季度的3.06%,撥備覆蓋率則由70.56%上升至88.12%,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摘自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