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媒體看工行

信報財經新聞: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認購新股成風,財經專家叫大家不要盲目,先拿出招股書,看清該公司的業務和業績。當然大家還是最關心上市當天銅鑼一響的報價,或以後上上落落的日子。但搞金融的,也有看得更遠,把歷史和文化沉澱看成「資本」。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銀行博物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的《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昨天擇吉日揭幕,曾鎮守在黃浦江匯豐銀行上海分行門前的施迪終於亮相,吸引了多位財經界巨頭來訪,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看見它更像看見老朋友般。

  ----經歷兩代館長

  除了施迪,上海市銀行博物館還帶來了三百多件文物,加上從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中挑選的二百項藏品,展品涵蓋不同年代發行的鈔票、股票、出納票據、錢罌(錢箱)及存摺,銀行用具及禮品等,一座兼具記憶及計算功能的古老記帳機、槓桿式扎鈔機、上海錢莊及中國人民銀行儲蓄所的復原場景、中國貨幣史上最大面額的六十億圓紙幣、中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等。上海那邊整理藏品時,還發現其中不少香港早期外資銀行和銀號的股票,在香港都已找不到。

  「展覽籌備一年,經歷兩代館長。」現任館長黃沂海說。今年一月,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上海博物館館長王允庭雙雙退休,滬港銀行展的接力棒到了明基全和黃沂海手上。黃說,上海銀行博物館在二○○○年開館,分爲歷史館、錢幣館和臨時展覽館三部分,收集銀行史料文物藏品達二萬件,平時陳列約二千件。至於營運的經費就很難算了,在工行上海分行裏的博物館,位處上海寸金尺土的地段。「成立七年以來,共有十多萬人次參觀,其中不乏銀行、金融界的人物」。

  ----中國第一家

  博物館現在有七名人員,包括館長、副館長、顧問、講解員等,但沒有設立一般博物館的文物修復、研究等部門。創館館長王允庭說,該館的藏品最遠不過是十九世紀的文物,保存狀況良好,少有修復的需要。在研究方面,該館每年編輯出版的《銀行博物》叢書,有史料研究、金融人物、銀行遺聞等有關的欄目,會邀請外間的學者發表文章。

  該館的藏品來源,則有行內?社會徵集、捐贈和拍賣三個,他們從各銀行的老庫房及職工手中搶救出數以千計的文物,如在虹口區一間分行的倉庫中找到一九二三年美國生產的裴羅氏機械記賬機。展廳門口的上海錢莊掛着的「銀錢兌換」招牌,是攝影師爾東強捐贈的。鎮館之寶「美國鈔票公司存檔紙鈔樣本三冊」,則是拍賣回來的。

  「大康銀行民國年代的撲滿,是姜行長在逛古玩市場時看到,買下來贈予博物館的。」黃沂海告訴記者。

  上週採訪布展時便想,創立中國第一家,亦時至目前唯一的銀行博物館,爲什麼不是中國銀行或其它銀行,而是工商銀行呢?除了因爲它前身是人民銀行,背後還有沒有玄機?

  ----打通財經與文化

  這位姜行長,就是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文革期間他曾到江西插隊,後來到河南煤礦工作了三年,文革後回到上海,在銀行工作,邊工作邊讀書,逐步升至工行掌舵人,去年底帶領工行上市。姜建清在展覽開幕致辭裏強調:「言而無文,行之不遠。」並謂在海外考察時,常爲西方大企業注重自身歷史文化積澱而感慨。當年上海銀博物館開館時,他在《國際金融報》撰寫文章,便提到泰國盤谷銀行保管箱庫外展示所收藏的皇冠、金鏤玉衣等國寶,日本銀行營業廳展示收數百個儲蓄罐、法國巴黎造幣廠博物館、英倫銀行博物館的蠟像、文物和多媒體展示……,中國工商銀行也繼這些銀行之後,有了自己的銀行博物館。

  而第一任館長王允庭,來自銀行世家,亦是收藏家,現時是中國錢幣學會理事。

  工行這股由上而下,重視承傳和文化的態度,彷佛變成了公司的文化。黃沂海大學時的專業是財務,進工行後曾在儲蓄部、會計部工作。改革開放後銀行開始建設企業文化,本身沒有念過博物館學或策展經驗的黃沂海蔘與其事,「我是半路出家,但財經和文化是觸類旁通的吧。」他還是工行屬下《行家》雜誌的副主編。《行家》今期主要內容當然少不了這次滬港合辦的銀行展覽,〈東方之珠兩姊妹〉大談兩地的金融行業淵源,除了訪問、趣談等內容,還大搞曹禺話劇《雷雨》的情景秀,由工行上海分行六位「有氣質的」員工,在淮海路邊一座老宅裏玩「角色扮演」,怪好玩的,「包裝嘛,表達我們超前的概念。」王允庭說。

  從清朝的錢莊以毛筆書寫的存摺到各時期的銀行存摺、存單;從銀錠到共產政權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到現代的信用卡和IC卡;中國從計劃經濟昂然走到市場經濟,股民每天以倍數增加,向「前」看的人多,回望歷史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