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人民網:中資銀行實力獲認可 國際化步伐正加快
 

  11月11日,國際金融監督和協調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 lStability Board,簡稱:FSB)正式公佈了今年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值得關注的是,這張全球“太大而不能倒閉”的銀行名單中,今年多了一家新面孔――中國工商銀行。工行的入選,也使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從28家增至29家。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被視爲全球銀行業的“穩定器”。目前,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中,16家來自歐洲,8家來自美國,5家來自亞洲。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必須實行更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這也是全球監管部門保護全球經濟的努力之一。

  實力獲認可

  所謂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承擔了關鍵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徵的金融機構,這些機構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或經營失敗,就會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較大影響甚至是系統性風險。

  2011年11月,金融穩定理事會委託巴塞爾委員會制訂併發布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和監管政策框架,提出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方法,從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複雜性和全球活躍程度五個維度,運用12個指標評估銀行的全球系統重要性。此後每年巴塞爾委員會都會重新測算銀行的全球系統重要性分值,超過門檻值的銀行成爲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候選行,經G20首腦峯會批准後,由金融穩定理事會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

  此前,在2011年和2012年公佈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中,中資銀行中僅中國銀行入選,工行今年入選使得該行成爲第二家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中資銀行。

  “工行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這是實至名歸的事。”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表示,“從規模的角度來看,工行的總資產、存款、貸款、一級資本、市值、利潤等主要指標均居全球金融同業首位。”根據三季報的數據,截至三季度末,工行總資產達18.74萬億元,增長6.84%;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2055.33億元,同比增長10.74%

  “目前我國已有兩家銀行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標誌,反映了中國銀行業的實力得到了國際認可。”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這同時也意味着中國銀行業將接受更爲嚴格的國際監管,進一步參與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

  無需額外補充資本

  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具有全球系統重要性的銀行被要求持有更高的資本比例,巴塞爾委員會還根據系統重要性分值將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分爲4組,分別適用於1%~2.5%的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要求。

  在這份名單上,被列爲最高級的銀行需要持有相當於風險加權資產總額2.5%的資本,其他銀行被要求的程度在1%到2%之間。工行此次列在系統重要性第1組,附加資本要求爲1%。根據國際通用銀行風險控制標準《巴塞爾協議Ⅲ》,國際活躍銀行最低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總資本充足率分別爲7%和10.5%,工行成爲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最低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總資本充足率要求分別爲8%和11.5%。

  從今年三季度的數據看,工行的資本充足率爲13.17%,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均爲10.59%,遠高於最低的資本充足要求,並留有較大的安全邊際,工行也表示將無需爲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而額外補充資本。

  “正因爲重要,所以要求更高。爲了防止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或經營失敗,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較大影響甚至是系統性風險,更高的標準要求,實質上是降低了發生風險的機率。”趙慶明表示。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更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可能會影響資本收益率,“因爲如果要擴張的話,相比於別家銀行,更容易造成資本缺口。”趙慶明補充道。

  不過宗良認爲,雖然提高了資本充足率要求,可能會有一些合規方面的成本問題,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作爲一個全球重要經濟體的銀行業,應該在全球化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必然的。”

  國際化步伐加快

  “中國作爲新興經濟體,部分銀行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具備了入選的基本條件,但是由於這幾年國際化程度偏低,所以前幾年只有中行一家,今年才增加到兩家。”宗良告訴記者,從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標準來看,國際化程度以及國際業務的複雜程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在國際上的活躍程度。

  “工行近年來海外擴張也比較快,國際化的長足發展是此次入選的關鍵因素。”趙慶明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工行的海外資產規模已達到1822億美元,佔集團總資產的比重上升至6%。目前,工行已基本搭建起了全球化的網絡佈局,境外網絡擴展至3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家機構,此外,作爲非洲主要銀行南非標準銀行的最大單一股東,工行還與其在非洲18個國家的金融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工行稱,除了加快建點佈局,通過逐步將國際化戰略重心向推動境外機構本土化、主流化、差異化發展轉移,通過強化重點產品線向海外延伸和境內外聯動等措施,增強了境外機構競爭力,提升了經營發展水平。數據顯示,上半年該行境外機構實現稅前利潤10.7億美元,同比增長23.8%。

  實際上,加速國際化已經成爲多家中資銀行的共識,隨着人民幣國際化的快速推進以及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貿易和投資的不斷深化,融資需求也不斷增加,從而爲適合提供此類服務的中資銀行提供了機會。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共有16家中資銀行在海外設立了1050家分支機構,海外資產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儘管中資銀行正加快“走出去”進程,但是目前中資銀行仍不具備國際化格局。特別是目前中資銀行的境外資產規模佔總資產規模的比重以及境外機構利潤佔比都不是很高。業內人士坦言,目前中資銀行海外業務客戶基礎仍較爲薄弱,業務稍顯單一,應深入推進各境外機構的本土化經營,加速“落地”。(摘自《人民網》)


(中國工商銀行 2013-11-19)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