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上市時的小小鳥,一夜長成沖天鷹。這樣的神話,在創業板不斷上演。隨着市值不斷創出新高,越來越多的基金人士開始關注創業板公司“藍籌化”。
2009年10月,華誼兄弟上市,市值119億元;2011年8月,光線傳媒上市,市值81億元。2013年以來,光線傳媒市值爲201億元。 發生在創業板的此類奇蹟並不算少。2010年登陸創業板時,碧水源還只是一家僅有百餘人的小企業。如今,它是創業板第一大市值公司,總市值超過400億元,高達76只基金扎堆持有,成爲名副其實的創業板第一大藍籌股。
事實上,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藍籌股被賦予了不同的定義。在中國經濟起飛的初期,社會從溫飽向小康過渡,例如長虹、康佳、海爾等製造類公司符合當時經濟的發展需要,因此市值不斷壯大成爲藍籌股。隨着中國經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出現了當時以電力、煤炭、鋼鐵等爲代表的新一代藍籌股。而隨着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地產、汽車等行業的發展也契合了經濟發展脈絡,成爲當之無愧的藍籌股。
以前的藍籌股,在上市之前就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上市只不過是讓股份流通。如今的藍籌定義,日益被“藍籌化”所代替。所謂的“藍籌化”是指創業板、中小板中的一些細分行業龍頭,在上市之初規模很小,但是成長性高,代表着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最新方向和趨勢,吸引了更多的資金,由此A股也真正成爲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的資本平臺,有效引導資金配置,加快經濟轉型。
儘管如此,仍需要防範虛假的“藍籌化”。曾經的中小板第一高價股海普瑞,曾在2010年取代蘇寧電器成爲中小板最大市值的公司,市值超過700億元,而隨着其後期業績未達預期,市值急劇縮水高達500億元,至今沒有再超越。
這種高成長股業績突然變臉,被專業人士稱爲“失速”。事實上,不少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幾年表現出超常的成長性,但這種速度能夠持續多少年並不確定。成長性“失速”,這就是成長股最大的地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