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日本23日簽署《英日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該協定是英國“脫歐”後達成的首份重大貿易協議,爲英國對外貿易談判注入強心劑,但英國與最大貿易伙伴歐盟以及其他國家的談判仍需加快步伐。
英國政府一直強調“脫歐”後將有機會與各國自由簽訂貿易協議,打造全球化的英國。今年1月“脫歐”以來,英國開啓了與歐盟、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談判,《英日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傳出的第一份捷報。
英日自貿協議被視爲英國對外談判難度最低的協議。首先,該協議很大程度上效仿現有的歐日貿易協定,雙方對於條款都比較熟悉。其次,英國逐步對日本汽車降低關稅直至2026年實現零關稅,這也是日本很看重的地方。
自6月開始談判,短短3個月達成協議,兩國都認爲是創紀錄之舉。但很多人士認爲,這份協議的象徵意義大於現實好處,畢竟英日貿易量只佔英國對外貿易的2%。
與英日貿易相比,英歐貿易則體量巨大。據英方統計,2018年英國對歐盟出口額佔英國出口總額的46%,進口額佔英國進口總額的54%。英歐雙方3月啓動以自貿協議爲核心的未來關係談判,期待在過渡期內達成協議。最初英方計劃6月份明確協議大致框架,但數輪談判之後,雙方在公平競爭環境和漁業領域的關鍵性分歧仍未消除。
歐盟國家領導人10月15日在布魯塞爾舉行會晤後,英方一度表示,歐盟峯會標誌着雙方談判已經結束,如果歐盟不從根本上改變立場,就沒有再談的必要。歐盟方面表態達成協議需“雙方妥協”以及“願在協議法律文本基礎上討論”之後,英方同意重啓談判,並於22日至25日在倫敦舉行第一階段談判。
負責英國“脫歐”事務的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巴尼耶表示,談判尚未結束,歐方將努力工作“直到最後一天”。他建議英方將談判持續到10月底。雙方都承認,面對新冠疫情反彈,達成貿易協議有利於避免經濟雪上加霜,但雙方也未排除談判失敗的可能。
若英歐在過渡期內未能達成貿易協議,雙方貿易自2021年起將回到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需重新實施邊檢、徵收關稅,導致貿易成本增加。英國和歐盟企業供應鏈將面臨困擾,貨車不得不排長隊通關,有的生產商甚至得更換供應商。
英國食品和飲料聯合會首席執行官伊恩·賴特表示:“如果不能達成協議,消費者將付出沉重代價。從歐盟進口的食品和飲料將會面臨平均18%的高關稅,由此帶動物價上漲。而疫情更將放大‘無協議脫歐’的影響。”
知名投行美國高盛公司此前預計,若英歐未能達成貿易協議,加之新冠疫情的疊加影響,自2021年起,雙方可能會有近1萬億美元的貿易“陷入混亂”。不過,路透社援引高盛的分析稱,相信英歐貿易協議能在11月初達成。
“脫歐”後迅速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是英國政府的一大訴求。但在協議具體內容方面,美英之間存在顯著分歧。英國人擔心低於歐盟標準的美國產品進入英國,並且不願向美國投資者開放英國引以爲豪的國民保健制度這些都將對雙方談判造成障礙。
此外,作爲歐盟成員國,英國受益於現有的約40個歐盟貿易協議,這些協議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但今年底“脫歐”過渡期結束之後,這些協議將不再適用於英國。因此,近兩年英國加緊與第三方複製現有歐盟協議,以繼續與這些國家維持現有的貿易優惠條件,否則英國與它們的貿易將回到世貿組織框架下。
英國政府網站數據顯示,英國迄今已簽署了20多個貿易連續性協議,涵蓋智利、以色列、瑞士、韓國等多國和地區,並正與土耳其、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正在進行連續性協議談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