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開年,就有多家公司因匯兌盈損被“送上”頭條。
先是坊間傳言中國石化全資子公司聯合石化因爲炒石油“鉅虧幾十億”,引發市場巨大關注。1月4日,中國石化發佈公告稱,公司在日常監管過程中發現聯合石化套期保值業務出現財務指標異常,在某些原油交易過程中因油價下跌產生部分損失。但公告並未公佈損失原因及具體數額。
1月2日,色紡上市公司百隆東方發佈公告,稱公司在棉花期貨交易上形成浮虧7108.74萬元。次日,百隆東方股價受此影響大跌近5%。
上市公司應該如何管理外匯波動風險?如今,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頻率和幅度都不斷加強的當下,這一昔日“冷門”問題重要性正日益凸顯。
上市公司匯兌盈損引發關注
據相關數據,2017年A股披露匯兌損益項目的上市公司有2926家,總計匯兌損失173億元,約爲2016年收益數額絕對值的2.5倍(注:2016年2760家公司共計收益66.98億元,2015年共計損失391.4億元)。2018年上半年,A股則有718家公司披露了上半年的匯兌損益,累計損失達到6.88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這一現象是811匯改以後市場的正常反應。尤其是近兩年,在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對美元全年匯率貶值超6%之後,2017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反向升值了4028個基點,全年升幅達到5.8%。2018年人民幣匯率更是“大起大落”,上半年對美元中間價基本穩定在6.2到6.6之間,但下半年從6月6.3890的水位附近開始迅速貶值,到6.900附近只用了2個月時間。
以此爲窗口觀察A股上市公司發佈的匯兌盈損公告,無疑兩者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對於企業來說,匯率盈損則直接關係企業當期的賬面營收。根據觀察,受匯率影響較大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航空運輸、原材料進口,以及出口導向型的紡織、家電、機械、電子等行業。
以主營精密鋁合金壓鑄件產品的愛柯迪爲例,公司三季度歸母淨利潤1.33億元,統一增長6.2%。然而其中受匯兌影響的收益達0.5億元,扣除後,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實際同比下降了36%;家用電器上司公司科沃斯則有所受益。根據其2018三季報,報告期內,公司整體毛利率37%,同比增長1.9%,而受去年三季度人民幣貶值期的影響,公司財務費用較去年同期減少6327萬元。綜合影響下,公司報告期內淨利潤7.7%。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曾在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中提出,順應匯率彈性增加的趨勢,市場主體還應該進一步增強風險中性、財務中性的意識,管理和控制好貨幣錯配的敞口和風險。“2018年人民幣匯率雙向寬幅震盪的經驗說明,如果企業不管理匯率風險,就可能被侵蝕主業利潤。而對比主要貨幣,現在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依然是偏低的。”
A股上市公司多對“套保”認識不足
然而,在多位受訪人士看來,儘管人民幣匯率波動日益加劇,A股上市公司應對風險的能力仍有待加強。一位期貨交易人士告訴記者,“目前A股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員對期貨瞭解非常少,我們去做路演也大多停留在解釋基本概念的層面上。”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早期籌備工作小組成員、上海理成資產管理公司合夥人劉文財估計,“目前A股市場大約只有14%的上市公司有套保意識。”
記者在滬深兩地交易所網站以“套期保值”爲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2017年,A股發佈套期保值公告的上市公司有204家(上交所70家,深交所134家)。2018年,這一數字有了較爲明顯的增長,達到286家(上交所90家,深交所196家)。但這一數據相較於目前A股龐大的進出口企業數量,並不算高。
相較而言,發達國家企業對套期保值的操作則更爲成熟。劉文財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墨西哥央行和財政部就設計了油價對衝項目以保證海灣戰爭時期政府預算的穩定;此外,美國頁岩油生產商也大量進行了對衝交易,多次規避了國際油價暴跌的影響。
爲何中國上市公司參與衍生品交易的程度整體不如發達市場高?格林大華期貨金融研究中心經理趙曉霞認爲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一些很多企業(尤其是央企和國企)在人事方面普遍“求穩”。“因爲萬一決策失誤參與衍生品虧損,會導致決策者個人前途受影響,比較突出的例子是近期中石化陳波被停職”;二是專業人才的缺乏。衍生品的專業程度非常高,能將衍生品做好並不容易,很多企業缺乏這樣的尖端人才。
此外,劉文財認爲,另一重要原因是目前市場缺乏場內外匯期貨、期權市場。採訪中,多位受訪的專業人士均表示,要呼籲儘快推出場內期貨平臺。
在中信期貨金融期貨研究負責人張革看來,場內期貨有諸多優勢:交易便利,投資者參與度廣,市場化程度高。“這是有着非常現實的市場需求的”,張革補充,近年港交所和新交所美元兌人民幣期貨的成交量和持倉量屢創新高,說明國內投資者對場內期貨市場有很大的需求。
警惕套期保值“滑向”投機
不過,對於投資者,分析人士也提醒,企業發佈了匯兌虧損預警公告,並不一定意味着業績虧損。套期保值屬於一種風險管理工具,目的是對衝風險,而非投機。因此,作爲對衝的衍生品合約如果產生浮虧屬正常現象。
“理論上來說,現貨虧損、期貨盈利,或者期貨虧損、現貨盈利,都是可能達到整體套保的收支平衡的。”該人士稱。
“一般來說,要估算企業整體套保的收益,需要結合期貨和現貨的外匯敞口綜合來看”,張革告訴記者,但由於一般企業的公告較少公佈套保的具體週期、成本和比例,要想估算整體的收益還是有一定困難。
據悉,根據相關章程,上市公司對於各類金融工具,如套期保值的信息披露要求,除了包括套期關係、套期工具、被套期風險的性質等描述外,涉及的數量信息只包括期間、公允價值以及相關利得、損失等均沒有明確要求。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給企業提供了投機的“空間”。
趙曉霞指出,8.11匯改之後,企業的確有必要做外匯套保,但需要注意的是,做衍生品套保需要選擇適合的工具,通常不要是太複雜的衍生品,可以用遠期、期權、掉期等進行鎖定,但是不建議參與一些投行設計的特別複雜的衍生品。“套保應該以鎖定風險爲目標,數量要與現貨相匹配,不要做着做着就忘了’初心’,變成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