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遭遇了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衰退。世界銀行稱,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長期抑制經濟活動和收入增長。
世界銀行認爲,由於許多發達經濟體投資不足、就業不足和勞動力下降,有可能導致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進一步加劇。如果沒有全面改革以增強公平和可持續經濟增長的基本驅動力,全球經濟可能將面臨增長率令人失望的十年。
從封鎖、重啓,到第二波新冠疫情來襲,全球經濟至今未能走出衰退,除了極個別國家,大多數經濟體仍面臨嚴重困難。新冠疫苗爲2021年經濟前景帶來了“很大的希望”,但不會令經濟很快的得以恢復元氣。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稱,經濟要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將是漫長的和不確定的,並不會一帆風順的。
即使衆多機構對2021年全球經濟的復甦大潑冷水,但總體上仍是保持着樂觀的。然而,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很可能已經摧毀了全球金融體系的根基。
早在2018年,國際清算銀行就已經發出警告稱,全球金融體系的支柱從根本上說是不穩定的,可能會在下一場危機中導致可怕的連鎖反應。
當時,國際清算銀行表示,過去30年來,世界商業週期的性質已經完全改變。現在終結繁榮的是過度信貸和不斷上升的償債比率。隨着經濟形勢趨緊,金融體系最終會在自身重壓之下崩潰。並認爲,可能接近了這個拐點。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之前,就有數據顯示,垃圾債券市場的規模現已達到1.3萬億美元,爲歷史最高點。債務違約率有了明顯增加,已經達三年最高。
爲應對新冠疫情,各國政府和企業紛紛加大發債力度,債務佔GDP比率急劇上升。IIF預計,到2020年年末,全球債務佔GDP的比率將達約365%;債務總規模將達到277萬億美元。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發達市場債務佔GDP比率達432%,比上一年,上升逾50個百分點。其中,美國佔據了債務增長的半壁江山,其總債務也從71萬億美元,攀升至80萬億美元;新興市場債務佔GDP比率,則由222%升至248%。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非金融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淨借入高達3.36兆美元。然而,封鎖措施以及就業市場的惡化,令許多行業的營收出現急劇下降,企業償付能力大幅度下滑。而政府很難長期爲企業提供財務支持,這意味着更多的違約事件將會出現,垃圾債券和企業債務情況惡化或超出預期,這些問題也將蔓延至金融部門。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研究全球首席迪米特里耶維奇分析稱,現金流驟減、融資環境急劇收緊,加之油價大跌,將衝擊全球信用環境。未來12個月內,美國非金融企業的違約率可能會上升至10%以上,歐洲則可能上升至高個位百分數。
國際金融協會(IIF)警告,自2016年以來,全球債務積累速度前所未有,已增加了逾52萬億美元。未來,全球經濟很難在不對經濟活動產生顯著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實現債務規模下降與去槓桿化。“如果全球債務繼續以過去15年的平均速度增長,根據估算表明,到2030年,全球債務可能超過360萬億美元,比當前水平高出85萬億美元。”IIF報告表示。
無疑,全球已經進入到了高負債階段,這不僅限制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而且還醞釀着全球性債務危機。
2020年的大規模財政刺激已經大幅度提高了各國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水平,2021年進一步增加財政支出擴大政府債務受到的政治阻力會越來越大;各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利率均已處於利率下限附近,幾乎沒有進一步降息的空間。財政和貨幣政策規模和空間的約束必然會對未來的財政貨幣擴張力度和擴張時機造成影響,並降低其救助和刺激經濟的效果。
當前,各國政府和企業都面臨償債困難的局面,而債務處置空間和能力受到經濟狀況的制約。一旦全球性債務危機出現,解決危機的手段和進程將會相當匱乏和極其漫長,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也將隨之飆升,屆時或引發主權貨幣的競爭性貶值,再度衝擊脆弱不堪的實體經濟。若危機一旦爆發,其破壞力將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