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季度,巴西、土耳其、俄羅斯先後加息,成爲疫情以來首先進入加息週期的經濟體。然而,由於疫情並未得到全面遏制,經濟活動水平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多數發達國家央行宣佈會繼續保持寬鬆的貨幣環境。
新興經濟體“被迫”加息
近來,全球需求遠高於預期,但受疫情影響部分產能不能及時恢復,疊加之前全球性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全球原材料價格及糧食價格的逐步升高。2020年疫情暴發後,發達國家出臺超寬鬆刺激政策速度之快、力度之大遠超市場預期。
以美國爲例,2020年,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增長了超過3萬億美元,爲歷史上最大擴張;2020年3月以來美國已承諾超過5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措施,GDP佔比近25%;2021年3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約爲2萬億美元的大規模基建和經濟復甦計劃,該計劃爲期8年。
美元是世界主要貿易結算貨幣,儲備貨幣,美聯儲是世界金融的核心,所以多印的美元影響的不僅僅是美國,世界都難以逃避美元貶值。美元流動性氾濫,其直觀的就是大宗商品普漲。
所以非美國家更爲艱難的是,不僅僅要面對本國在後疫情危機時代的經濟復甦,更大的難關就是美元帶來的輸入性通脹,而這對於很多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困難重重。
從新興市場主要國家通脹率看,截至2021年2月,俄羅斯、巴西分別爲5.7%、5.2%,而土耳其同比高達15.6%,均位於快速上升通道。
從匯率看,自3月美債收益率快速上行後,俄羅斯、巴西以及土耳其的貨幣均在3月下旬持續貶值,而實際上3月以來美元指數變化並不大。俄羅斯盧布自3月高點貶值1.2%,土耳其里拉自3月高點貶值2.4%,巴西雷亞爾自3月高點貶值5%。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表示,未來可能會看到,新興市場會採取一連串加息,試圖應對貨幣下滑的影響,並限制通貨膨脹的上行。
印度爲全球第三大原有淨進口國,輸入性通脹壓力較高。彭博WIRP估算的央行加息預期顯示4月加息預期爲+144%。印度2020年以來已降息115bps(金融危機期間降息425bps)。
彭博預測顯示市場預期馬來西亞將在未來2年加息1次,幅度25bps。馬來西亞2020年以來已降息125bps(金融危機期間降息150bps)。
發達經濟體增長前景更樂觀
4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上調2021年全球GDP增長預測0.5個百分點至6.0%。
IMF認爲,疫苗接種推進、部分國家擴大政策刺激、以及企業和家庭對疫情的適應性增強,是使其對經濟更加樂觀的主要原因。具體來看,發達經濟體GDP預測上調0.8個百分點至5.1%,其中美國上調1.3個百分點至6.4%,歐元區上調0.3個百分點至4.4%。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上調0.4個百分點至6.7%。
總體上,IMF對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前景更樂觀,部分源於全球疫苗接種發達快於新興的現狀。近期各國PMI指數走勢也呈現分化,美國最強,製造業和服務業PMI雙雙向好;歐洲疫情雖然反覆,但製造業有韌性,服務業也開始從底部回升。相比之下,巴西製造業和服務業PMI均開始下降,印度製造業也出現見頂回落的跡象。
儘管有樂觀聲音認爲,在強力刺激政策推動下,美國經濟今年將迎來強勁復甦,復甦勁頭甚至會超過疫情前,通脹風險短期內並不會構成威脅。然而,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央行對“大放水”的政策依賴,以及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環境的持續,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雖然超寬鬆政策的長期潛在影響難以準確預判,但依靠貨幣投放刺激經濟產出的效果愈發微弱。政策初衷是爲了依靠宏觀刺激政策穩定經濟,可從實際效果看,長期的寬鬆貨幣仍無法阻止全球勞動生產率持續下降的大勢,反而會積聚債務和資產泡沫等諸多毒瘤。這就有必要認真考慮寬鬆政策的退出問題。
在討論中,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呼籲發達國家不要過快撤出寬鬆,因爲那樣會對其他復甦較慢的新興市場帶來壓力。
維持低利率壓力仍然龐大
4月,美聯儲官員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次明確提到縮減QE的路線圖,但並未得到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確認。鮑威爾在本週的兩次講話中提到美國經濟加快增長的“拐點”,並且重申容許通脹一段時間高於2%,再次傳遞近幾年保持貨幣寬鬆的信號。
華泰證券展望分析稱,美聯儲大幅上調2021年經濟預測並承認2021年經濟強勢復甦的預期和通脹上行的風險,點陣圖的預測也有所上移,說明美聯儲對於經濟前景保持客觀的態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美聯儲的專業性和公信力。而另一方面,鮑威爾在發佈會上的表態有意地防止市場形成鷹派的預期,如對未來兩年的經濟復甦持續性維持不確定性;強調點陣圖的上移僅是部分官員的個人意見,並不意味着2022年就要加息。可以看出,美聯儲有意在客觀性和預期引導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承認經濟復甦前景和通脹壓力,但另一方面也對復甦的持續性保持謹慎,並維持鴿派立場,防止市場形成鷹派預期。
施羅德投資(Schroders)投資展望稱,全球央行維持低息的壓力仍然龐大;隨着環球經濟復甦,各國不單需要刺激通脹,同時亦需提高預算赤字和債務水平,這意味着各國央行都將繼續維持寬鬆政策。
施羅德投資首席經濟師及策略師Keith Wade稱,隨着各國經濟開始重啓,物價將面臨上行壓力。較爲景氣的商品行業已開始出現一些瓶頸。然而,由於各經濟體系在開始復甦時都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特別是就業市場),相信這亦只屬過渡性影響。除非工資增長進一步爲物價帶來成本壓力,否則物價短暫向上亦不會讓通脹持續加速。
該行預測,美國的產出缺口直至2022年中前仍將持續,而英國及歐元區的產出缺口則將維持至2022年底。因此,通脹壓力在今年下半年各經濟體系重啓時短暫回升過後,便有可能在2022年底前消退。
隨着經濟步向復甦,美聯儲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低息及寬鬆政策,從而實現新的通脹目標。此舉亦使美聯儲有較大機會實現其最高就業目標,讓更廣泛的家庭和社羣能夠從經濟增長中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