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市場遭遇不利,並在中國市場接連關閉部分門店“斷臂止血”,將旗下房地產業務與零售公司合併後,英國零售巨頭Tesco繼續在中國尋求業績提升的途徑。日前,Tesco高調宣佈,已與華潤創業有限公司(下稱“華潤創業”)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並同時進行排他性的合作商討,雙方考慮成立一家合資零售公司,共同在華運營大型超市和普通超市。新合資公司中,華潤創業與Tesco將分別擁有80%和20%的股權。
Tesco方面表示,與華潤創業的合作將整合雙方業務,包括華潤創業旗下華潤萬家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2986家門店以及Tesco在內地的131家門店和購物中心。但上述合作交易須經過盡職調查和最終的合作協議簽署,交易是否成功還無法最終確認。相關交易預計將在2014年中期結束。“這相當於兩者將在華零售業務合併,對業績壓力頗大的Tesco而言,其未來能借助華潤系的後臺優勢,提升其在華業績。”資深零售業專家丁利國認爲。
Tesco的壓力公開資料顯示,Tesco在今年3月證實將退出陷於虧損的美國業務,作出10億英鎊減記,造成年度獲利出現20年來首次下滑。Tesco對旗下英國房地產減記8.04億英鎊,波蘭、捷克及土耳其減記5億英鎊。截至2月13日的全年稅前獲利19.6億英鎊,下滑51.5%。“歐美市場業績的不景氣促使Tesco尋找中國市場的機會。但Tesco在華業績也不理想,去年,Tesco連續關閉江蘇、安徽、遼寧等數個省市的部分門店,今年5月底,開業10年的上海鎮寧店關閉。此前,Tesco還將中國區房地產業務與零售公司合併,這顯示其在華業績壓力很大。當然,並非只有Tesco,其他同業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Tesco需在華尋求合理的資本運作方式,讓其提升業績甚至回籠資金。”一位在Tesco中國區工作數年的知情人士透露。
“但要尋求買家談何容易,業內消息傳,華潤萬家、中糧等都參與過Tesco、家樂福的資本運作談判,但外資方要價太高,因此並未達成收購。此外,零售業也是銀行貸款融資並不喜好的行業。在此情況下,雙方合資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對中方來說,不必支付太高現金,只需給外資方部分股權,而外資方也可以在合資公司中佔一席之地。”丁利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協議,合資企業(如成立)將成爲雙方在大中華地區(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經營大賣場、超級市場、便利店、現購自運及酒類專賣店的獨一平臺。Tesco表示,其未來將把相關業務注入合資企業,是否有額外的現金投入將視最終協議條款而定。合資背後對有約3000家門店的華潤萬家而言,增加130多家Tesco門店在規模上似乎並無太大影響,那麼其利益何在?“零售業都有區域性,華潤萬家大部分門店集中在華南以及華東的二三線城市,在北京、上海等一線發達城市的布點很少,而Tesco大量門店佈局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因此一旦與Tesco合資,則華潤系相當於增加一線城市的市場份額。”華潤萬家內部人員透露。此外,管理架構市場化也是華潤零售系的另一大利好。
“作爲央企或地方國企,多少在人事方面會有行政痕跡。但在新合資公司內,很多決策是由董事會決定的,董事會中有外資方代表,這表示華潤零售系的管理會市場化、公司化和國際化。”丁利國分析。記者採訪獲悉,Tesco將指派2位成員進入合資企業董事會,以僅佔20%股權計算,Tesco在董事會可獲2席已屬“給力”。Tesco方面還表示,其確信這是合適的合作選擇,華潤創業有堅實的市場認知和強大的供應商合作關係。如果未來確立合資公司,合併後將會產生100億英鎊左右的銷售額,從現在排名第8的位置晉升到銷售額最大的中國零售合資公司,對門店員工來說一切業務正常進行,待合資後,公司業務將成爲新組織架構的一部分。目前Tesco沒有退出任何其他市場的計劃。
至於回報、品牌、整合等其他細節,雙方皆以“一切言之過早”爲由,不作迴應。“我們估測,Tesco品牌應該會保留,畢竟是全球知名商號,且在很多城市,外資品牌比本土品牌在招商方面有優勢。所以估計今後合資公司會多品牌運作。但‘樂購’是Tesco數年前收購的中國臺灣品牌,該品牌僅在中國區使用,因此今後‘樂購’品牌消失的可能很大。”丁利國認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