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工商銀行改制與上市問題研究 於東智 2005.6 2.現代商業銀行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覈算的理想模式與現實選擇 陳新躍 2005.6 3.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唐國儲 2005.6 4.監管與市場雙重約束下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策略研究 彭 惠 2005.6 5.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與利率風險管理研究 楊建林 2005.6 6.信貸資源區域配置問題研究 陳金明 2005.6 7.未來5年國內信貸市場變化趨勢研究 易秋霖 2006.6 8.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操作風險管理研究 劉超 2006.6 9.中國國有銀行漸進式改革研究 姜燁 2007.3 10.內部評級法的模型風險研究 尚金峯 2007.3 11.中國工商銀行投資者關係管理研究 邢會強 2007.3 12.信貸風險結構及其管理研究 李奪 2007.3 13.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 鄧黎陽 2007.4 14.中國工商銀行綜合經營研究 牛筱穎 2007.4 15.中國工商銀行東北地區發展戰略研究 劉治國 2009.6 16.基於數據挖掘的商業銀行分客戶績效評價研究 徐程興 2009.6 17.中國工商銀行內部評級法客戶信用評級模型的驗證、問題及改進 陳陽 2009.6 18.人民幣動態收益率曲線的構建和利率結構衍生品定價研究 胡新華 2009.6 19.關於貸款交易的幾種模式和建立貸款交易市場的方案研究 謝剛 2009.6 20.工商銀行全球化發展的區域和業務戰略研究 張紅軍 2010.6 21.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市場與創新研究 於金酉 2010.6 22.工商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研究 葉菲 2010.6 23.商業銀行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的關係及其防控機制研究 周慧 2010.6 24.外資銀行在中國(1845-1949) 蔣立場 2011.2 25.商業銀行市場風險VaR研究 王冬 2011.2 26.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模型與方法研究 萬芊 2011.2 27.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研究 楊濤 2011.2 28.中國工商銀行制度變遷研究 李盧霞 2011.2 29. 跨國銀行全球管理模式研究 劉明坤 2012.6 30. 上市銀行內部控制審計研究 何小楊 2012.6 31. 現代商業銀行預算管理現狀及其發展方向研究 王劍 2012.6 32. 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法律問題及法律風險控制研究 李江鴻 2012.6 33. 商業銀行公司金融業務轉型研究 畢毅 2012.6 34.工商銀行集團管理框架研究——業務協同的視角 劉洋 2013.6 35.工商銀行集團管理框架研究——組織架構的視角 李茜2013.6 36.商業銀行管理類部門人力資源配置及績效管理研究 陳曉 2013.6 37.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趨勢研究 陳實 2013.6 38.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與信用風險控制研究 胡召平 2013.6 39.從工銀租賃的發展看母子公司一體化機制建設 呂振豔 2013.6 40.金融租賃業務風險管理研究 王箏 2013.6 41.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研究——基於國際比較的視角 劉康 2014.6 42.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改革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和對策研究 施丹 2014.6 43.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管理研究——基於人民幣國際化和銀行國際化視角 夏園園 2014.6 44.商業銀行金融市場交易鉅虧風險管控策略研究 薛冬輝 2014.6 45.商業銀行資本監管比較研究——基於資本監管的內在邏輯與差異性表現 範彥君 2014.6 46.工商銀行網點競爭力提升研究 於鳴 2014.6 47.金融市場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研究 李堪 2014.6 48.商業銀行優先股資本工具研究 韓斯玥 2015.6 49.金融危機後全球型銀行戰略模式演化研究 楊曉龍 2015.6 50.信息化銀行的建設研究——基於數據挖掘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研究 賀本嵐 2015.6 51.人民幣國際化:挑戰、戰略選擇與中國工商銀行對策 熊園 2015.6 52.金融資產服務業務風險管理問題研究——代理投資業務的相關問題研究 李楠 2015.6 53.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研究 謝爾曼 2015.6 54. 國際大型商業銀行主要產品線發展比較研究 康珂 2016.6 55. 中間業務收入發展戰略研究 孟祥南 2016.6 56. 中國工商銀行“大資管”戰略體制機制研究 孫冉 2016.6 57. 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特徵、風險控制與發展思路研究 丁振輝 2016.6 58. 大數據時代的商業銀行個人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研究 龐淑娟 2016.6 59. 國際金融主導權轉移:從一戰到二戰 王曉嬈 2017.6 60. 全球化銀行行爲風險管控策略研究 馮乾 2017.6 61. 經濟生態與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轉型---基於新常態大背景的新思維 邱牧遠 2017.6 62. 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評價與提升 尚妍 2017.6 63. 商業銀行社交大數據應用研究 宋丹 2017.6 64. 大型商業銀行二級分行信貸經營能力提升研究 滕永樂 2017.6 65. E-ICBC商業模式創新研究 高寒 2017.6
中國工商銀行改制與上市問題研究 於東智 課題報告對中國工商銀行改制與上市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規範性的實務型研究。本報告的貢獻可歸結爲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詳盡地論述了國內外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國內上市銀行的改制經驗及公司治理特徵;二是詳盡地論述了工行改制與上市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改制所涉及的一些具體問題;三是對EVA績效考評與激勵體系和CEO體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詳盡的論述,爲工行建立高效的治理機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範本。 本報告得出以下研究結論:(1)明確國有商業銀行重組和上市的目的對改革的成功意義重大;(2)改制與上市過程中要遵循市場規則;(3)徹底重組是成功上市的前提;(4)中央政府加快對工商銀行股份制改革,使工商銀行的產權制度與治理結構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的要求,是從整體上提高工商銀行競爭能力的關鍵;(5)整體改制符合工商銀行改制的終極目標(完善公司治理和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的要求,同時也是工商銀行有效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6)我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應該以“長期股東價值最大化”爲目標;(7)要進一步明確以風險管理原則爲基礎構建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性;(8)實現責任人的經營績效與薪酬額度的有機結合是國有商業銀行構建高效的激勵機制的努力方向;(9)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體系的構建必須尊重歷史,從自身初始狀態與約束條件出發來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的模式;(10)注資僅僅是加速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程的“推進器”,但決不是改革成功的充分條件,建立高效、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實現國有商業銀行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所在。
現代商業銀行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覈算的理想模式與現實選擇 陳新躍 課題報告以企業契約性爲基礎揭示了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從結構複雜性的內在信息本質闡述了課題研究的艱鉅性,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論證了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聯繫當前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國有商業銀行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工商銀行精細化管理全面實施指出了課題研究的緊迫性。 報告以管理會計的職能與技術演變,對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覈算進行了研究範疇的歸屬。通過對模塊化管理思想、作業管理理論、價值鏈分析法和投入產出模型的系統整理,確立了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覈算的理論基礎。 報告針對銀行規模不斷擴大,產品日趨豐富,內部精細化管理需求日益突出的問題,運用模塊化管理思想、作業管理理論、價值鏈分析法對商業銀行進行了結構模塊化分解,分析了作業、部門、產品、客戶之間“四位一體”的同構關係,據此並藉助於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模型,形成了集“部門、產品、客戶”於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現代商業銀行經營覈算模型。從作業的分解與確定、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信息技術模式的選擇三個方面研究了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覈算的具體技術實現方式。此外,從機制上分析了這種打破經營性部門、管理性部門、分支機構之間界限,內部產品與外部產品區別,內部客戶與外部客戶差異的核算模式對銀行建立成本約束機制和收入激勵機制的重要意義。 報告認爲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覈算作爲商業銀行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基礎環節,將對銀行流程再造、組織架構重組、部門激勵、產品設計、客戶管理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唐國儲 課題報告研究了銀行全面風險管理(中文直譯銀行企業風險管理)問題。研究涉及三個層次,一是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二是銀行全面風險管理行業標準和監管要求;三是全面風險管理在銀行的實施。 報告主要結論是:(1)企業理論是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本文不同意企業是一組合約的論點,認爲企業是可以識別的;也不同意交易成本是企業存在的唯一理由。(2)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代表了現代風險管理髮展趨勢,蘊涵着全面風險本文從企業的發展歷史中歸納出識別企業的三要素:交易、場所和規則。在經濟意義上,企業是一個戰略系統。(3)報告對交易成本的概念,從理論層面和操作層面進行了重新定義。理論上,認爲交易成本是所有權權利交換的成本;實務上,報告將企業財務報告中的營業費用等間接成本作爲交易成本。報告認爲,企業存在的理由可能是節約交易成本、也可能是獲取效益、或分散風險。(4)報告提出的企業理論可以作爲COSO於2004年頒佈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理論基礎。(5)中國工商銀行實現全面風險管理要分三步走。首先要加快內部評級工程建設,做好交易風險管理;其次,做好組合風險管理;最後,實現企業級的風險管理。
監管與市場雙重約束下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策略研究 彭 惠 課題通過對國內外商業銀行混業經營過程和模式選擇的研究,認爲商業銀行總是存在儘可能採取全能銀行和銀行母公司-投資銀行子公司兩種內部化經營模式來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傾向,內部化經營是商業銀行利用自身資源、獲得多元化經營優勢和協同效應最有效的組織形式。在監管約束下內部化傾向表現爲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過程中內部化與金融控股公司相結合的混合模式的普遍採用。同時,報告研究表明,商業銀行傾向於重點發展與其自身業務協同效應最大的投資銀行業務(比如併購重組、銀團貸款、貸款二級市場業務等),並容易在這些業務上取得成功。 但多元化經營過程中能否獲得理想的協同效應有賴於商業銀行內部不同業務線之間是否能進行成功的交叉銷售和具有足夠高的組織效率,需要商業銀行從組織設計各個要素進行調整,適應內部多元化經營的需要。報告認爲,在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管制和制度性缺陷的環境下,證券類投資銀行業務尚不具有足夠的生命力,投資銀行業務的增長點將主要來自非證券類業務,來自於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結合點,且我國現有的監管框架與商業銀行在內部開展非證券類投資銀行是相容的。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內部開展投資銀行業務不僅可行,而且是必要的,依託商業銀行的比較優勢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現實選擇。
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與利率風險管理研究 楊建林 課題報告在分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環境的基礎上,以中國工商銀行爲例,研究了當前環境下,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的管理問題。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有關測量與管理的方法技術,並給出了當前環境下實施兩種風險管理的現實選擇。 報告的主要結論是:(1)流動性風險是一種綜合性的銀行風險,加強其它風險的管理是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必要內容。(2)流動性需求預測實質是對存貸款增長的預測,影響存貸款變化的因素有:趨勢性因素、季節性因素、週期性因素和臨時性因素。(3)活期存款沉澱率的計算是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必要內容。(4)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矛盾構成了其經營管理中的主要問題,對此問題在技術上應通過優化模型進行解決。(5)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的管理基本處於“資產管理”階段,應實行積極、有限式的管理模式。(6)運用“週期論”的觀點指導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工作。(7)通過貸款定價控制利率風險的實質是:根據利率走勢分析相應靈活地設定貸款定價的各要素,籍此影響貸款的利率敏感性及其強度。(8)當前資產負債表上的長期貸款中隱含着巨大的利率風險,應儘早修改長期貸款合同。(9)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協調管理,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
信貸資源區域配置問題研究 陳金明 報告第一部分是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指導下,在對國內、國際已有的經濟空間調整與發展理論進行簡要介紹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經濟空間結構存在的特徵、問題,闡述了中國人口、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並對“十一五”期間中國調整空間結構將採取的基本思路進行了系統總結。在宏觀上確立了中國“開字型”經濟空間佈局基本框架和“7+1”經濟區基本框架;在微觀上篩選了中國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重要潛力增長區和問題地區等。 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爲基礎,利用國家及中國工商銀行公開的資料,對解釋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資源配置的基本經濟指標作了分析。並在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資源配置問題總體理論模型的設計,選擇了安徽省、江西省進行了局部檢驗。 第三部分在對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資源配置規模與結構進行了研究之後,對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資源配置過程中所面對的風險進行了研究。利用國家及中國各地區公開的信息與資料,對中國各地區(區域)風險差異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相對比較合理的模型。依據該模型的檢驗結論,該模型在實際金融風險管理實踐中應該能發揮作用。最終,在邏輯與操作層面上確立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資源配置過程中所涉及資產風險暴露水平理論模型方法論。
未來5年國內信貸市場變化趨勢研究 易秋霖 本研究課題是對中國信貸市場未來變化趨勢的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的成果將對中國商業銀行制定市場發展戰略、市場競爭策略、開發新的信貸品種、提高利潤率等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研究依據中國金融市場化、經濟市場化兩個大趨勢,分析(1)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的未來變化趨勢;(2)信貸市場的需求變化;(3)信貸市場的供給變化,進而分析這三方面變化導致的信貸市場的變化,具體包括:中國信貸市場的演變,信貸市場需求總量變化趨勢,信貸市場供給總量變化趨勢,信貸市場供求非均衡狀況變化趨勢,對不同類型企業的信貸趨勢,信貸地區流向的變化趨勢,信貸行業流向的變化趨勢,短期與中長期貸款變化趨勢,消費信貸變化趨勢,人民幣信貸與外匯信貸,信貸利率變化趨勢,利率市場化及其對信貸市場的影響,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金融機構提高信貸質量策略,金融機構的客戶競爭、價格競爭、產品競爭、服務競爭趨勢,不同金融機構在信貸市場佔有率變化趨勢,信貸市場變化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益的影響,資本市場對信貸市場的影響,等等。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操作風險管理研究 劉 超 隨着商業銀行業務數字化、全球化趨勢以及金融創新的快速發展,操作風險管理成爲各國監管當局與商業銀行關注的熱點。中國銀行業目前正在進行全面的改革,新舊體制的轉換、管理方式的變革及業務流程的重組可能會給各項業務帶來嚴重的操作風險損失。由於信貸業務在中國商業銀行業務中的決定性地位,信貸業務操作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與信用風險一起,操作風險是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中不良貸款形成的重要原因。對信貸業務操作風險的準確識別、科學度量和有效控制是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管理水平、確保改革成功的必然要求。 本課題正是從這一實踐需求出發,試圖對信貸業務操作風險進行有效的定義、識別、度量和控制。課題按以下邏輯展開:首先,在理論分析和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建立可行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其次,開發合適的操作風險度量方法與模型,並依託中國工商銀行的強大的數據管理能力,收集、整理相關數據對操作風險度量模型進行驗證;最後,有針對性地構建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操作風險控制系統,實現全面的操作風險管理。研究可預期的創新之處在於,一是建立一個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以更加適應中國現階段的商業銀行管理實踐;二是收集大量的一手資料、數據,開發較成熟的操作風險度量模型和方法;三是構建一個適用的信貸業務操作風險控制系統。
中國國有銀行漸進式改革研究 姜 燁 本課題在中國經濟、金融轉軌的大背景下,應用現代經濟學、金融學的科學方法,基於國有銀行體系所依賴的經濟現實,構建一個系統研究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漸進式改革各層面問題的理論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從戰略層面和操作層面提出有價值的政策建議和諮詢方案,這些建議和方案對於理論界、決策層和各國有商業銀行均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課題報告首先通過對“漸進式改革”和“激進式改革”兩種不通改革和轉型方式、不同金融體制優劣性以及不同銀行改革方式(產權改革、治理結構、市場環境等)、不同國家銀行改革措施及績效的比較,爲中國國有銀行改革提供前車之鑑,並揭示我國國有銀行選擇漸進式改革的必然性;在此基礎上,報告進一步對國有銀行的漸進改革歷程加以梳理和反思,剖析已有改革措施和方案邏輯、績效、困境及其成因,從而從根源上找到解決上述困境和問題的戰略性和操作性方案。接下來,報告進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國國有銀行改革的各個層面:改革的體制基礎、基礎體制改革以及其他體制改革;最後,在金融改革深化和金融業全面開放的新形勢下,報告分析了深化國有銀行改革的外部配套環境。基於上述分析,報告最終提出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戰略性方向-致力於國有商業銀行金融功能的培育,以及相應的操作性改革建議。
內部評級法的模型風險研究 尚金峯 課題報告基於國內外商業銀行實施內部評級法的實踐,前瞻性地提出了構建銀行內部評級體系過程中的模型風險這一學界、業界應予關注的課題。 報告分爲三個主要部分,首先對模型風險進行了界定,其次具體分析了國內實踐中模型風險產生的具體環境,其中包括基礎環境、市場環境、風險環境及數據環境,之後提出了模型風險規避的三個途徑:即本土化、模型驗證及風險管理體系構建。 報告認爲:(1)新資本協議計量模型建立在歐洲發達市場大型複雜銀行的樣本數據基礎上,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在各國的實施過程中還會有不確定性,其實施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因此,中國銀行業在實施IRB法時既要堅持新資本協議的原則和方向,又要立足國情,體現行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2)商業銀行必須建立一個健全的體系,驗證評級體系、過程和評估所有相關風險要素的準確性和一致性。(3)商業銀行應結合內部機構重組,建立符合新資本協議要求的業務流程和組織體系,應根據新資本協議規定的內部評級體系的維度、結構、標準和方法,推進內部評級體系的開發工作。
中國工商銀行投資者關係管理研究 邢會強 投資者關係工作是上市公司通過充分的信息披露,加強與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之間的溝通,促進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瞭解和認同,實現上市公司價值最大化的戰略管理行爲。本課題參照投資者關係的一般原理和普遍經驗,針對工行的特殊情況,主要研究:工行投資者關係的特殊性、工行投資者關係工作的理念、目標和定位、工行投資者關係中全體員工的不同角色、工行投資者的識別及其結構合理化、工行投資者關係的制度建設、工行投資者關係的溝通方式和機制、市值管理、工行投資者關係績效評價等。 本課題可預期的創新之處在於,一是深入、系統地研究工行投資者關係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邏輯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的建議;二是用經濟學和法學相結合的方法,特別關注工行投資者關係的制度建設以及制度的實施,將制度落到實處;三是關注國際、國內資本市場不同規則的衝突和協調,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四是通過構建一個合理的工行投資者關係績效評價體系,以促進工行投資者關係工作的全面提升,使工行的投資者關係工作在國內銀行業乃至所有上市公司中處於領先水平和領導地位,成爲中國金融業改革的標兵。
信貸風險結構及其管理研究 李 奪 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風險和管理難點。課題報告從結構性角度對信貸風險進行了規範性的研究。本報告的貢獻可歸結爲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全面論述了信貸業務的系統屬性和內在結構,揭示了信貸風險的生成原因和分佈情況;二是深入闡述了單筆信貸業務的內核風險結構和整體風險結構;三是分別論述了信貸風險結構體系中的貸款用途、客戶信用和擔保效力這三個風險基點的形式和風險特點;四是從信貸組合層面論述了信貸資產之間的關聯性及其引致的風險結構特徵;五是給出了基於信貸風險結構本質的管理對策。 本報告得出以下研究結論:(1)信貸業務是一個開放式的複雜巨系統,具有相應的系統屬性和結構內核;(2)信貸風險結構是引致信貸風險異質性特徵的內在原因,所謂信貸風險結構是指構成信貸風險系統的的各個微觀組成單元及其組織方式,正是這種特有的、內在結構賦予了信貸風險的整體屬性;(3)貸款用途、客戶信用和擔保效力是單筆信貸業務風險的三個基點,信貸風險呈現出的不同結構正是由於三個基地組合方式的差異所引致的;(4)單筆信貸風險結構具有三種混合關聯結構,一是貸款用途與客戶信用組成的二維混合關聯結構,二是貸款用途與擔保效力組成的二維混合關聯結構,三是貸款用途、客戶信用和擔保效力組成的三維混合關聯結構;(5)有效的、經濟的信貸風險管理應基於信貸風險結構設計風險管理架構和風險資源配置。
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 鄧黎陽 凱恩斯認爲,在存在不確定性或信息不完全性的經濟中,均衡只是特例,非均衡纔是常態。我國在經歷了多年的商品及資金短缺後,近年來若干領域又開始呈現出過剩跡象,尤其是流動性過剩現象,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中日益突現。一方面,流動性的增加爲經濟發展提供了低成本資金,爲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一定條件下過度的流動性會導致資金的低效運用,助推經濟過熱,積累經濟泡沫,埋下危機的種子。對於微觀商業銀行,一方面大量的資金對於商業銀行發揮資金管理的規模優勢和業務結構的拓展和調整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如果商業銀行吸收了大量的資金,而不能爲其找到有效的運用途徑,就會增加運營成本,甚至造成損失,背離經營目標。 我國作爲發展中國家,要素稟賦結構基本上是資本稀缺的,我國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中必然蘊含着特殊的經濟學邏輯。長期以來,主流經濟學界的觀察對象都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關注重點在於一般均衡情況下的價格信號的形成和傳遞,而對於發展中國家市場不完備、經濟非均衡現象顯著,尤其是轉軌經濟發展中國家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則研究不足。本報告將在判斷我國當前流動性特徵的基礎上,力求探尋我國作爲資本稀缺的發展中國家出現這一現象的特殊原因和經濟機理,依此提出商業銀行戰略轉型方向。初步研究發現,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具有一定的“摩擦型過剩”的特徵;其形成原因在於,實體經濟的非均衡、金融及社會制度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的不匹配;而這些原因本身又是在發展中國家轉型經濟的發展戰略、金融發展滯後及國際貨幣體系與國際分工(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大環境下形成的;解決當前的摩擦性流動性過剩,有賴於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功能的提供。由於間接融資在我國投資體系的絕對比重以及我國的特定經濟金融結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剩成爲我國經濟金融中流動性過剩的集中表現。報告將重點從商業銀行角度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探討商業銀行在過剩流動性背景下的戰略轉型問題。
中國工商銀行綜合經營研究 牛筱穎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背景篇,主要介紹選題的意義與目的、綜合化經營發展的國內外背景、理論基礎以及研究文獻綜述等。第二部分是借鑑篇,主要考察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以及韓國國民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型的基本歷程、轉型過程中的外部制度環境、綜合化過程的戰略、業務的互動與融合、組織架構的變遷以及如何處理利益衝突與風險控制等問題,以資我行借鑑。第三部分是戰略篇,主要探討工商銀行向綜合化經營轉型過程中的模式選擇和戰略措施,提出工商銀行在近期、中期和長期的綜合化經營發展戰略措施,如通過兼併收購、合作或內部發展的方式進入證券或保險等業務領域;並分析如何發揮客戶資源、信息資源優勢,利用傳統銀行業務的平臺開展其它金融業務,如銀證業務的融合、銀保業務的融合等,實現協同優勢和範圍經濟優勢;最後,分析綜合經營中的各種風險,並以國外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經驗爲借鑑,提出我行風險管理模式選擇及體系建設的建議。第四部分是前景篇,主要探討我行在綜合經營轉型後可能遇到的利益衝突、發展規模、可能面臨的制度環境與市場環境等問題。
中國工商銀行東北地區發展戰略研究 劉治國 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東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爲工商銀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但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信用環境限制東北地區分行發展空間、金融脫媒和同業競爭導致市場領域不斷收窄、收入來源結構不合理制約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爲當前制約東北地區分行發展的外部因素;歷史不良資產包袱帶來風險成本的剛性制約,機制、激勵、結構不合理導致員工能動性不能有效發揮,費用資源配置不科學導致產出效益低,信貸管理體制不完善制約信貸服務的效率,管理機制不完善導致改革創新發展不足,是當前東北地區分行發展中的內部制約因素。 東北地區分行應立足自身,穩步升級發展,首先夯實基礎,達到全行平均發展水平;然後實現升級發展,逐步成爲我行新的增長極。當前工作的重點是全力發展個金業務、中間業務,鞏固東北地區第一零售銀行的地位;全力提高信貸管理和風險管理水平,提高公司業務的核心競爭力;持續跟蹤優質潛力客戶,積極儲備本地優質客戶資源。總行在東北地區應以十個大中城市行爲突破口,進行重點扶持;支持解決歷史舊賬,儘快取得資產質量攻堅的全面勝利;結合地區有效信貸需求,適度調整信貸准入政策;推助東北地區分行與發達地區分行進行人員交流和業務合作互補;適當調整集團客戶服務收入分配標準,以此爲東北地區分行的起飛注入動力,幫助東北地區分行順利完成“最後的一躍”。
基於數據挖掘的商業銀行分客戶績效評價研究 徐程興 報告主要研究了商業銀行分客戶的財務績效評價、非財務績效評價和未來績效評價以及客戶經理的績效評價。報告的創新與結論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面: (1)提出了計算客戶費用成本的新模型。報告提出的模型既照顧到了現有商業銀行的核算系統和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又考慮了銀行爲不同類型的客戶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作業具有遞進性的特點。該模型便於爲商業銀行重要客戶計算邊際收益,且體現了作業成本法的先進理論思想。(2)設計了客戶非財務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運用灰色評價的方法。報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客戶的非財務績效包括其市場績效和關係績效兩個主要方面,並設計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報告認爲財務績效是客戶績效的結果,市場績效和關係績效反映了客戶績效的創造過程,它們三者綜合反映客戶的績效狀況。針對指標評價過程中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模糊性,報告提出了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和模糊數學的方法,以期科學地反映客戶的績效。(3)提出了運用數據挖掘技術評價客戶的未來績效,並且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報告對客戶未來績效的評價先進行了理論分析,然後以某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數據,分別建立了logistic迴歸模型、決策樹模型、神經網絡模型以及合併模型(combined),接着對四種模型的性能進行了對比分析,最後運用數據分別對四種模型進行了驗證。檢驗結果表明使用數據挖掘技術評價客戶未來績效具有較高的預測質量,四種模型的性能相似,但相對來講,合併模型稍優。(4)提出了評價客戶經理績效的方法,即以客戶經理的責任EVA來考覈其績效,並闡述了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來實現評價客戶經理的責任EVA。報告的客戶經理績效評價模型可以較爲準確地確定客戶經理的責、權、利,有效地避免了商業銀行績效考覈實踐中直接把客戶的績效作爲客戶經理績效的考覈基礎,解決了長期在商業銀行實踐中所存在的客戶經理業績考覈難的問題。
中國工商銀行內部評級法客戶信用評級模型的驗證、問題及改進 陳陽 報告以中國工商銀行內部評級法非零售信用風險客戶評級違約概率(PD)模型爲研究對象,基於2003-2008年共6年的數據,針對客戶評級定量模型的識別能力、準確度、穩定性、建模假設條件與模型開發過程進行統計檢驗與理論分析,重點從統計學的角度對定量模型進行綜合評價,進一步深入研究模型開發的技術細節,提出優化可行性方案。 報告主要結論包括:(1)經使用AR值檢驗、ROC值檢驗及K-S檢驗等統計方法對模型識別能力進行驗證,驗證結果表明,從總體來看,工商銀行四個PD模型識別能力較強,業務運行良好,滿足行業內關於評級模型運行的相關要求,具備生產層面繼續使用的條件。(2)通過定量驗證與定性驗證相結合的綜合驗證手段,報告對模型的假設條件與建模過程進行分析,實施獨立性檢驗、顯著性檢驗、共線性檢驗、非線性檢驗、非加性檢驗和標準值的穩定性檢驗,驗證結果表明,模型方法恰當,建模整體過程合理完整。(3)報告對建模過程中的技術細節進行了進一步分析,對信用週期校正、建模樣本配比比例、貸款期限與違約考察窗口的匹配、相關性參數測算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優化方案。(4)報告建議設立專門的模型驗證崗位,進一步完善驗證體系,梳理驗證關鍵節點,建立綜合的評價標準體系。
人民幣動態收益率曲線的構建和利率結構衍生品定價研究 胡新華 報告首先界定了幾種利率的基本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在深入研究了靜態收益率曲線的擬合方法和動態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人民幣利率市場的現實條件,提出了商業銀行不僅需要有一條靜態的收益率曲線(主要用於外部監管及內部的估值比較),更需要開發內部的動態收益率曲線模型(用於產品定價及內部風險管理)。Hull-White模型由於均值迴歸的性質和易於實現的優點,比較適合構建人民幣動態收益率曲線。接下來詳細地研究了Hull-White三叉樹的構建過程、Hull-White模型的校準方法以及在人民幣市場上的應用。然後研究了Hull-White三叉樹同時在兩種貨幣中利率曲線的構建方法,並探討了Hull-White模型推廣到多因素模型的情形。 其次,報告重點研究了結構性衍生品定價的一般過程,給出了百慕大期權和Quanto產品的定價方法以及模型和算法用C++代碼的實現。報告最後給出了商業銀行增強自主定價能力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一些建議,商業銀行要參與人民幣衍生品交易尤其是做市商交易,其前提條件就是要具備自主定價和研發能力,這關係到在我國商業銀行在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話語權。我國銀行業在衍生品交易領域起步較晚,先引進外部定價軟件,同時打造現代化的交易平臺、合理的內部交易體系,建立配套的風險控制、會計覈算和資金清算體制,提高交易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自主開發是實現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的現實選擇。
關於貸款交易的幾種模式和建立貸款交易市場的方案研究 謝剛 報告首先從理論分析與實務操作的角度完成了對於國際貸款交易產品與市場系統性的研究。其次根據工商銀行關於銀團資產轉讓與交易業務的管理辦法及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結合工商銀行具體開辦貸款交易業務的實際需求,報告設計了適應於現階段的單向買斷型、理財對接型、雙邊交易型、可分離交易型和相機轉換型等5種主要的銀團資產轉讓與交易業務模式。再次,報告借鑑國外貸款交易產品和金融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基於投行業務創新設計了7種具有前瞻性的創新型貸款交易產品。其中包括貸款更新產品、貸款轉讓產品、貸款參與產品、貸款違約互換產品、貸款遠期交易產品、貸款期權交易產品、以及貸款組合(綜合型、複合型)交易產品。 報告初步提出了我國貸款交易市場的創新性構建思路,即藉助天津場外交易市場建設構建一個全國集中的、交易流程清晰的和受到監管機構充分監管的場外交易市場,通過行政方式、行業組織或稅收優惠將目前分散在各個商業銀行之間進行的貸款交易強制或政策性地予以集中,在實現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創新的同時,通過集中交易來加強監管和控制風險。報告認爲,緊緊抓住天津建設場外交易市場的歷史機遇,由工商銀行主導建設一個全國性的貸款交易市場,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分散的場外交易產品逐步走向集中交易和集中監管,是金融危機後場外交易產品與市場發展的新動向。
工商銀行全球化發展的區域和業務戰略研究 張紅軍 推進全球化戰略已成爲工商銀行近年來的工作重心,而海外區域佈局及業務定位則是全球化發展的關鍵所在。報告首先從理論視角研究了工商銀行全球化的動因及全球化的策略選擇問題;接着以匯豐控股、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這三家國際化程度不同的銀行爲案例,評析了它們的海外業務發展歷程;最後重點探討了工商銀行全球化發展的區域和業務戰略問題,在回顧工商銀行國際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提出了工商銀行全球化的目標規劃及其實施建議,並詳細分析了工商銀行區域定位和業務發展方向。 在工商銀行全球化的區域佈局上,報告建議通過併購和新設等形式將海外機構拓展到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地,形成分支機構遍及全球各大洲及所有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完善的業務網絡;強化在亞太等新興市場地區的業務拓展力度,增加在這些地區的二級分支機構數量,形成本土市場和周邊市場融爲一體的全球網絡核心;進一步增強在國際金融中心設立的分支機構的作用,明確現有各個海外分支機構的作用和經營目標。在全球化的區域管理上,強調全行戰略目標統一,全球集中管理的理念,建議對全球分支機構採用橫向區域管理模式並考慮設立亞太、歐洲和美洲三大區域管理中心。在工商銀行全球化的業務拓展上,報告建議充分利用本土優勢,實現境內業務的一體化發展,實現海外機構業務的差異化發展,提升海外機構的本土化經營能力,逐步打造以商業銀行業務爲主體的綜合化經營平臺。在海外業務管理模式上,建議加強總行對全球業務的集中管理,充分發揮全球業務網絡的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逐步從傳統的以區域管理爲中心向以區域管理、業務管理和客戶管理相結合的矩陣式管理轉變並全面推進業務中心化和集中化管理。
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市場與創新研究 於金酉 報告根據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及銀行間利率衍生市場發展的現實背景,選擇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爲主要研究對象,從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市場及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創新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市場部分,報告簡要梳理了人民幣利率衍生市場的建立背景、市場層次與產品層次,通過對中美利率衍生產品市場的對比分析,說明了我國發展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市場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報告重點闡述了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的基本框架,指出商業銀行應當在培養市場、挖掘需求、內部框架及產品設計、風險控制等一系列問題上承擔責任並採取措施;報告通過計量模型實證分析印證了7d-REPO及其互換利率在利率互換市場的主導作用,得到了互換利率之間的線性關係。 在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創新部分,報告首次系統分析了人民幣基礎利率期權產品的理論基礎及現實選擇,給出了人民幣基礎利率期權產品創新的一攬子方案與相關結論,並分析討論了基於客戶化需求的人民幣利率互換應用案例與創新。主要工作與結論包括:報告明確了Black模型對人民幣基礎利率期權產品定價、LMM模型協助修正定價的整體定價思路;實例比對了幾種互換零息曲線基礎構建方法;分別使用互換利率波動率與遠期互換利率波動率構建了利率上下限與利率互換期權的歷史波動率數據庫;在Black框架下,給出了利率期權各Greeks數學表達式及其隨到期時間及標的資產價格變化的規律;對利率期權進行了對衝實證測試,指出分期限Swap Delta對衝策略綜合來看最優;指出了期權市場初期應當以零售業務爲突破,逐步培育機構客戶需求、銀行內部需求及人民幣利率期權產品市場的發展思路;基於客戶需求給出了人民幣利率互換產品交易策略及結構;提出了將相關係數作爲債券與利率互換雙方DV01敞口的對衝比率的對衝思路;分期限給出了貸款利率互換與存款利率互換之間的Spread建議水平。
工商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研究 葉菲 報告在概況國內外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狀況與經驗的基礎上從商業模式角度研究了工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問題,研究遵循商業模式描述、商業模式評價和商業模式優化的邏輯順序。 報告通過對商業模式各元素的分析,把工行私人銀行的獲利邏輯歸納爲兩個層次:第一,幫助客戶完成資產配置,通過資產運用爲客戶創造價值,私人銀行以產品銷售費和管理費形式取得收入;第二,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爲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並組織實施,私人銀行以顧問諮詢費形式取得收入。報告運用SWOT分析法評價工行私人銀行業務商業模式。工行私人銀行業務商業模式的優勢(S)在於有效發揮協同效應和充分利用開放式產品架構;劣勢(W)在於資產管理核心技能尚未形成、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具體表現爲因政策環境限制、部分客戶資產私人銀行未能參與管理、部分客戶資產配置不合理、一些產品微利或無利可圖以及投研能力薄弱而導致的管理資產調整毛利率(AGM)較低;機會(O)在於快速增長的國內富裕人羣和監管政策對私人銀行業務的傾斜;威脅(T)在於同業競爭加劇和經濟週期波動。 報告提出了三項工行私人銀行業務商業模式優化策略。SO策略是結合優勢和機會提出的增長型策略,內涵爲私人銀行部協同公司業務部等相關部門,建立基於企業生命週期的企業主客戶羣專業服務體系。WO策略是結合劣勢和機會提出的扭轉型策略,內涵爲把提高AGM作爲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目標之一,在短期內建立簡化的私人客戶資產配置框架、調整存量資產配置結構以及實現部分產品基金化;在中長期中構建包括投研、交易和風險控制在內的完整資產管理平臺,掌握資產管理核心技能。WT策略是結合劣勢和威脅提出的防禦型策略,內涵爲私人銀行以另類投資爲突破口尋求產品差異化。
商業銀行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的關係及其防控機制研究 周慧 報告主要研究銀行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問題,旨在爲我國商業銀行建立健全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防控機制提供決策參考。報告全面考察了商業銀行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的源起及演變,介紹銀行法律合規工作的發展歷程與管理實踐,回顧梳理銀行業立法沿革,緊密追蹤最新金融監管改革動態,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深入剖析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重大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 報告對國際大型銀行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防控管理實踐進行了比較考察。金融危機的爆發再一次證明了風險控制和管理對於銀行的重要意義。在此次危機中,國際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亦接受了一次全面的洗禮與檢驗。許多國際銀行暴露出一系列嚴重的法律合規問題,遭受到史無前例的監管調查和訴訟糾紛。在後危機時代,強化法律風險和合規風險的防控管理,成爲國際銀行的共同選擇。最後,報告在參考借鑑國際銀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和現實背景,提出了我國商業銀行應通過健全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防控體系、設立法律風險管理委員會、構建總法律顧問制度、確立集團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防控管理框架、深化法律合規專項工作等措施,建構系統的法律風險與合規風險防控機制,確保商業銀行的安全運營與和可持續發展。上述制度設計爲解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重大法律合規問題提出了應對之策,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與現實意義。
外資銀行在中國(1845-1949) 蔣立場 報告主要從三個層面對外資銀行在近代中國的活動歷史進行系統、全面及深入的研究,首先,根據不同時期的主要特徵,系統考察近代中國外資銀行活動的前後變遷,其次,結合典型個案,深入探討近代中國外資銀行的組織管理與業務活動,再次,全面分析外資銀行與近代中國幣制金融之間的複雜關係。 報告指出了外資銀行在近代中國活動的諸多歷史特徵:(1)由於中外不平等條約及租界制度的存在,外資銀行在近代中國享有治外法權,主要受各自母國法律監管,其活動與母國政府勢力息息相關。二者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2)根據與母國政府關係等的緊疏不同,可以將近代中國的外資銀行大致分爲英美系、德日法系等兩大系統,不同系統外資銀行的組織概況及活動情形有所差異。這些差異主要歸因於各國金融制度有所不同。(3)外資銀行與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來金融本土化的一般規律。 關於外資銀行在近代中國活動的歷史評價,報告認爲,對外資銀行在近代中國的活動,應該從不同角度或層面進行全面分析,秉承唯物史觀,做出比較客觀的歷史評價。首先,從金融主權的角度或層面而言,外資銀行在近代中國的活動,配合西方國家對華殖民擴張政策,嚴重侵犯了中國的金融主權。其次,從金融制度發展變遷的角度或層面來看,外資銀行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比較發達的國家,受這些國家金融法規的監管。近代中國中外金融機構錯雜並存,體現了不同金融制度和金融文化的交融匯聚,既是彼此間矛盾競爭的過程,也是相互借鑑學習、互動成長的過程。
商業銀行市場風險VaR研究 王冬 報告以商業銀行市場風險VaR估量爲研究對象。針對中國工商銀行市場風險自主研發系統的VaR模型選擇和各種參數配置進行理論上和實證上的深入分析。市場風險計量不僅是以巴塞爾協議爲標準的國際銀行業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對中國大型銀行的要求。由於中國銀行業在現代風險管理方面發展較晚、且交易範圍有限,所以中國銀行業的市場風險管理還處於起步階段。工行作爲全球最大和最盈利的銀行之一,在市場風險管理上啓動了中國首家自主研發系統,以培育國際一流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報告首先探討各種VaR模型的特點。其計量上的貢獻在於首次引入多變量混合copula函數估量VaR數值,並於傳統的歷史模擬法、方差-協方差法和蒙特卡洛法進行在風險計量和資本要求兩方面的比較。報告在應用上的貢獻在於揭示了風險管理與資本計量在模型選擇上的結論並不一致。其次,報告首次全面研究置信度、持有期間、樣本長度和權重等VaR重要參數對風險計量和資本要求的影響程度。實證分析認爲,當前工行系統設置參數最適合工行市場風險管理現狀和及資本計量的需要。
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模型與方法研究 萬芊 報告以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方法和商業銀行競爭力發展變遷爲研究對象,在總結完善現有競爭力評價模型的基礎上,研究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與運用方法,從理論模型和方法論、比較應用、案例分析總結三個角度對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在理論模型和方法論研究上,報告運用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SEM)、層次分析(AHP)等多種方法進行比較研究,探討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效果和應用價值。在比較應用上,報告以2006年-2009年期間21家國際國內商業銀行以及2008年-2009年120家四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一級分行機構爲數據樣本和分析對象,從國內銀行競爭力、國際銀行競爭力、商業銀行區域競爭力這三個不同層次對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比較,並基於微觀運營狀況和宏觀戰略,系統探討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構成和排名。在案例分析上,報告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新興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變遷歷史進行總結歸納,同時對花旗集團、三菱東京日聯銀行、桑坦德銀行等國際商業銀行的競爭力發展變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 報告認爲,工商銀行要實現競爭力的持續發展和快速提升,需要充分吸收次貸危機中各家商業銀行的發展經驗與教訓,在戰略選擇和業務發展上,需要做好傳統存貸業務,保持市場領先地位;需要把風險管理放在重要經營管理戰略地位;需要做好市值管理,利用好資本市場;需要重視商譽,爭取各類評級評分的提升;需要利用聚類分析等多種數量分析方法,有針對性地制定競爭戰略;需要根據市場環境和競爭力發展需要,主動調整競爭力結構,不斷優化提升綜合競爭實力。
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研究 楊濤 報告首先通過對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評估與管理的理論的梳理,總結得出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的構成要素和形成機理。其次根據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和工商銀行關於信息科技風險管理辦法及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結合工商銀行具體信息科技業務的實際需求,報告設計了基於資產、威脅和弱點(OCTAVE)的信息科技風險評估改進模型,將評級指標劃分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信息安全、項目管理、應用開發、測試管理、運維管理、業務連續性管理、第三方與外包管理九個領域,並且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 報告也對信息科技風險量化進行了探索性研究,運用VaR和CVaR模型方法,並採用Poisson分佈和正態分佈來模擬威脅發生頻率,對信息安全風險進行度量,採用實際算例對模型方法以及風險投資決策平衡進行了分析,從而證明了模型的可用性。防範信息科技風險的重點並非技術,而是制度。最後,對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並從生產運行風險管理、應用研發風險管理以及信息安全風險管理提出了工商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具體措施。 報告主要結論:(1)通過對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點的梳理,提出工商銀行在生產運行、應用研發以及信息安全三個方面的主要風險點。(2)運用信息科技風險評估改進模型,對工商銀行數據中心(北京)的項目管理、業務連續性管理、第三方與外包、應用開發四個領域進行實證研究,較爲全面的覆蓋了四個領域的風險點。從評估結果來看,數據中心(北京)在本次評估的四個領域管理總體情況良好,未發現中、高風險,並驗證了評估方法的有效性。(3)針對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提出生產運行、應用研發和信息安全的風險管理具體措施。
中國工商銀行制度變遷研究 李盧霞 制度安排已經成爲商業銀行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制度經濟學的視角梳理總結中國工商銀行近三十年來制度變遷的路徑、績效及演化邏輯,不但有益於深刻理解工商銀行建行以來改革發展的成功歷程,更有益於科學規劃和展望未來的改革發展路徑。同時,工商銀行制度變遷的過程與邏輯,也反映了中國國有銀行制度變遷的一般規律。因循拓展理論、總結歷史、展望未來的邏輯,報告首先提出一個拓展的商業銀行制度模型,該模型不但包括基礎層次的產權制度安排,也包括操作層次的組織結構、信息系統、管理體制、內控制度以及企業文化。其次,報告提出了國有銀行制度變遷的GIP分析範式,G代表政府價值導向,I代表國有銀行的制度安排,P代表國有銀行經營績效。根據GIP分析範式及拓展的商業銀行制度模型,報告接着系統梳理了國家專業銀行時期、國有商業銀行時期、股改及其深化時期工商銀行制度變遷過程,全面評價了各個時期的宏微觀績效及其與制度變遷的邏輯關係,並就各個時期制度變遷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制度經濟學討論與解析。在上述分階段考察的基礎上,報告最後總結了工商銀行改革發展歷程所反映的國有銀行制度變遷的一般特點和工行特色模式,並對後危機時代國有銀行改革發展的的一般趨勢及工商銀行轉型發展的路徑予以前瞻性分析並提出策略性建議。 報告得出以下結論:(1)中國國有銀行制度變遷表現出以下共同特點:國有銀行制度變遷是政府效用函數的動態優化過程,路徑依賴的存在有其邏輯必然性;操作層次的制度變遷體現了由強制性制度變遷爲主逐步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爲主的演化邏輯;制定和實施“階段性計劃”是國有銀行制度變遷策略循序推進的重要保障。(2)國有銀行制度變遷的“工行模式”可概括爲:“工銀信息化模式”培育了工商銀行信息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強調對制度變遷主體的選拔與培養是保障工商銀行制度變遷順利推行的重要條件;在優勢領域開展先導型制度變遷、在其他領域推進後髮型制度變遷凸顯了工商銀行制度變遷策略的“穩健性”。(3)後危機時代,中國將積極探索不同於西方的國有銀行“產權多元化”模式,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新變化和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作爲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推動力將深刻影響國有銀行改革發展的制度環境;(4)在堅持“工行模式”基礎上,工商銀行未來的制度變遷應圍繞進一步完善現代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爲核心,並積極應對國際化、綜合化經營對組織結構變遷、管理體制創新、內控制度變革以及信息系統建設帶來的新挑戰。
跨國銀行全球管理模式研究 劉明坤 跨國銀行具有較爲成熟的全球管理模式,其經驗值得工商銀行在國際化發展中參考借鑑。在理論分析上,報告指出,跨國銀行的管理模式應該與其所處環境、發展戰略相匹配,同時應當在全球整合和本地適應之間尋求平衡。在實證分析上,報告通過對匯豐、花旗、德意志等六家跨國銀行的訪談及二手資料的整理,分別介紹了各家銀行在組織架構、區域管理、考覈與激勵、人力資源管理、本地化管理、風險管理以及危機應對等方面的管理實踐,並且總結出跨國銀行總體組織模式以及全球分支機構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徵。在研究應用上,報告利用SWOT工具分析了工商銀行跨國經營面臨的實際情況以及與跨國銀行相比較的共性與特性所在;並從組織架構、區域管理、並表管理、對不同類型機構的管理、考覈與激勵機制、人力資源管理、科技系統建設等方面,對工商銀行全球管理模式的未來發展進行探討。最後,報告簡要分析了後金融危機時代銀行業發展趨勢及對銀行跨國經營管理的啓示。 報告認爲,工商銀行已經初步建立起全球管理體系,但由於境內外機構發展不平衡,跨國管理經驗尚欠缺,目前對境外機構的管理仍相對粗放。工商銀行和國際跨國銀行具有不同的發展歷程,處於不同的制度環境和國際化發展階段,因此不能一味照搬國際經驗,而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以集團利益最大化爲前提,總部控制和差異化管理相結合,分階段、分步驟地理順組織架構、實施區域管理;並且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及風險管理體系,正確處理好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關係;採用國際化的人力資源視角,提高跨文化管理水平。
上市銀行內部控制審計研究 何小楊 報告以“中國的內部控制體系”剛剛建立爲契機,以我國上市銀行內部控制審計爲研究對象,依託於中國工商銀行內部審計局的平臺,綜合運用理論模型和方法論、問卷調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嘗試構建上市銀行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應用體系。報告首先從理論上對內部控制審計概念、理論依據、與外部審計的關係、價值計量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對我國所有上市銀行的內部控制審計現狀進行了問卷或實地調研,描繪出上市銀行的內控審計全景圖,得出內部控制審計在我國上市銀行中的經濟後果;進而又通過對國際銀行業內部控制審計失敗和成功案例的分析,得出我國銀行業在經營轉型過程中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報告嘗試從審計主體、審計目標、審計內容、審計標準、審計方法、審計流程和審計結果等方面構建了我國上市銀行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應用框架體系。最後,落腳在工商銀行內部控制審計實踐,提出未來內部控制審計發展的方向。 報告在探討內部控制審計理論依據、構建價值計量模型、建立應用體系、探討審計實務標準構建方法、缺陷等級認定標準、識別關鍵控制技術、風險評估技術等方面進行了重點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報告認爲,工商銀行現在正面臨經營模式的轉型和信貸結構的調整,國際化和綜合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內部審計部門要在審計資源配置、審計模式探討、審計領域拓展、審計技術創新等方面做好研究和準備,及時有效地發揮風險管理第三道防線的職能,做好治理層和管理層的“智囊團”。
現代商業銀行預算管理現狀及其發展方向研究 王劍 報告以商業銀行預算管理爲研究對象,採用規範研究方法,通過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和歸納演繹,對商業銀行背景下的預算管理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採用經驗研究方法,運用面板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對商業銀行關鍵預算指標(新增信貸規模、中間業務收入、營業費用)目標設定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大小進行了實證檢驗;通過案例研究,對工商銀行的預算管理現狀進行了分析,並對未來可能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展望。 首先,報告從多個視角述評了預算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釐清了商業銀行預算管理的理論基礎和最佳實踐標準。其次,報告構建了商業銀行預算管理框架體系,這一框架體系包括預算管理的內涵、基礎支持體系和外延三個層面,從而爲完善和優化商業銀行預算管理建立了參照系。第三,在構建的框架體系基礎上,報告研究了商業銀行背景下的預算編制、執行、控制與考評,克服了現有預算管理研究與商業銀行脫節的侷限。特別是對商業銀行預算實務中廣泛關注的預算責任中心體系,關鍵指標預算編制,多維度、立體化預算編制,預算執行與控制中的分級授權、適時調整、動態監控,以及預算考評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真正體現了商業銀行預算管理特色;此外,對關鍵預算指標目標設定的實證研究結果,則爲環境不確定條件下的商業銀行預算編制提供了經驗證據。最後,報告對工商銀行預算管理進行了案例研究,對未來的可能發展進行了研究展望,研究發現,工商銀行預算管理的內涵與外延高度匹配,取得了積極成效,工商銀行未來的預算管理需要在現有框架體系下,繼續做精、做細預算管理。
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法律問題及法律風險控制研究 李江鴻 報告以商業銀行在綜合化經營中的法律問題和法律風險爲研究對象,在對比考察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歐盟等相關立法進程基礎上,全面回顧了中國銀行業綜合化立法和實踐的互動情況,系統分析了商業銀行集團化框架下存在的內部和外部法律問題與風險,並選取五種具體的商業銀行綜合化業務領域進行了專題研究。在綜合考量國內外金融企業集團法律框架基礎上,報告主要從結構主義和行爲主義兩個視角對所涉法律問題及法律風險進行了類別化,着重從資金轉移、信息轉移和人員轉移三個方面對集團化框架下行爲層面法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外部法律問題研究中,報告通過分析銀行業綜合化監管現狀、銀行與非銀機構合作現狀以及客戶(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着重分析了綜合化背景下的銀行的外部新型法律風險及防控問題。鑑於銀行業綜合化業務範圍廣泛,報告選取了託管、理財、保理、融資租賃以及賬戶類交易業務等五種具有代表性的綜合化業務,結合商業銀行法律審查實務,對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和法律風險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 報告指出,中國銀行業綜合化經營的特徵與歐美一些國家存在顯著區別,主要體現爲監管政策主導銀行業綜合化進程、政策試點與立法確認相互遞進以及機構性監管和功能性監管交叉融合。商業銀行一般在推進外部綜合化過程中爭取多拿牌照,這是由當下試點型制度供給的稀缺性和商業銀行間的激烈競爭決定的,但須結合國家對金融集團層面立法政策的改進,並參照其他國家針對金融企業集團的法律制度,對商業銀行進入相對陌生領域所帶來的現實或潛在法律風險給與高度關注。
商業銀行公司金融業務轉型研究 畢毅 報告以EVA和RAROC價值管理體系爲研究基準,從理論建模、實證檢驗、同業經驗總結、轉型路徑設計、轉型業務實踐五個角度對商業銀行公司金融業務轉型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在理論建模上,報告綜合運用價值鏈理論、信息經濟學、EVA理論等多種方法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公司金融業務價值創造的驅動因素。在實證檢驗上,報告以2000-2010年期間國際、國內商業銀行財務數據爲數據樣本和分析對象,系統分析銀行價值創造能力與銀行治理結構、資本結構、業務結構等因素的關係,通過計量方法篩選對銀行價值創造具顯著影響的因素。在同業經驗總結上,報告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新興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商業銀行的公司金融業務轉型進行總結歸納,同時對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等國際商業銀行的公司金融業務發展變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商業銀行公司金融業務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以案例與前述理論建模和實證檢驗的結果相互印證。在轉型路徑設計上,報告從工商銀行公司業務經營現狀出發,依託機制設計等前沿理論,從客戶結構調整視角,提出高收入水平、低資本佔用的轉型路徑。在轉型業務實踐上,報告將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實踐情況與轉型路徑相對照,以業務實踐的數據初步驗證轉型路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並提出進一步的實踐方案。 報告認爲,工商銀行要實現公司金融業務的順利轉型和持續發展,需要充分吸收國際國內同業公司金融業務轉型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以EVA和RAROC體系爲指引,積極調整貸款結構,做好傳統存貸業務,保持市場領先地位;需要深度分析經濟資本測算的業務依託,做好經濟資本配置管理;需要重視中小企業,實現大中小客戶信用評級的有機關聯,以大企業信用爲依託實現對中小企業的信用增級,實現全口徑拓戶;需要利用Copula方法等先進技術,分析公司金融產品的關聯性與替代性,按客戶風險收益偏好水平,設計高收入水平、低資本佔用的功能完備的產品方案,有針對性地制定產品競爭戰略;需要根據市場環境和公司金融業務發展需要,採用機制設計等前沿理論,主動調整公司金融業務營銷安排,不斷優化提升綜合競爭實力。
工商銀行集團管理框架研究——業務協同的視角 劉洋 中國工商銀行集團正朝着構建國際一流金融企業的宏偉目標跨越式前進。但全行對於集團業務協同關係尚處於探索與研究階段。面對國內市場格局的急速演變,金融行業競爭與改革的迅猛推進,特別是銀行業綜合化、國際化運營浪潮的不斷逼近,工商銀行集團需要將集團整體的業務協同上升到戰略層面。 報告考察了業務協同的發展背景和理論基礎,借鑑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根據我行現狀提出了我行實現業務協同的機制設計,包括:(1)組織上以客戶爲中心,客戶應居於組織結構的核心位置,中後臺實現集中共享,客戶和核心業務決定組織管理的集權程度;(2)整合信息資源,使IT戰略和商業戰略實現協調統一,實現信息的集團化運營;(3)整合營銷渠道,實現業務協同。以客戶爲中心進行流程整合和優化;(4)實現零售業務線下的協同、公司業務線下的協同,最終實現“集團零售”;(5)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並形成整體的業務協同戰略。建立起跨部門、跨渠道的客戶推薦文化,以團隊的形式開展業務協同,鼓勵爲機構儘可能的創造業務協同的可能性。最後,綜合全文,結合我行實際,分別從戰略設計、頂層設計、機制設計、資源共享、考覈導向、系統平臺建設上提出了我行實現業務協同的步驟設計。分別爲:短期(0-5年)在現有制度框架下尋求戰略協同、體制協同和機制協同;中期(5-10年)打破現有的制度瓶頸,進行較爲深入的改革;長期(10年以後)利用改革帶來的先發優勢,實現規模經濟,形成核心競爭力。構建一套全面覆蓋集團總部、境內分行、境外分行、子公司等所有機構,以及包括所有業務線的統一的集團管理框架和集團運營機制。
工商銀行集團管理框架研究——組織架構的視角 李茜 隨着金融業的開放與發展,中國工商銀行正快速朝着綜合化、國際化的金融集團方向發展。組織結構是金融集團最重要的支撐之一,理論研究和國際的經驗可以提供參考與借鑑。報告在組織結構、多元化戰略等相關管理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多元化—結構匹配的理論模型與階段性應用模型,通過案例研究的方法,驗證與豐富了模型,並就工商銀行如何構建多元化經營(子公司、海外機構)的集團組織結構進行探討。 首先,報告對組織結構及其變革的理論進行了回顧,並梳理了企業多元化的相關理論及邏輯演進,指出組織結構與多元化的匹配是實現企業戰略的關鍵。根據資源基礎觀,提出了基於資源特點的多元化—結構匹配的理論模型。對於正在進行多元化擴張的金融集團而言,構建金融控股公司(經營型或純粹型)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分階段的多元化—結構匹配的應用模型則是構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可能路徑。其次,報告對經營型金融控股公司的代表匯豐集團和純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的代表美國四大銀行集團(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富國公司以及摩根大通)的組織結構進行了歷史分析。通過研究成熟銀行集團的組織結構及其演進過程,報告探討了金融企業組織結構演進的原因,並結合基於資源特點的多元化—結構模型,分析了結構演進的特點和異同。研究發現,成熟銀行集團的組織結構形態日益趨同化。接下來,報告回顧了中國工商銀行多元化與組織結構的發展歷史,歸納了結構的特點,並用理論模型進行了分析。同時,報告指出工商銀行當前的多元業務/地區組織結構存在的三大問題:高度模仿總部、結構設計單一以及系統平臺支持不足。最後,報告結合理論模型與應用模型,參考成熟銀行集團的經驗,提出了工商銀行如何解決當前問題,以及如何構建金融控股公司組織結構的路徑建議,按照短期(1-2年)、中期(3-5年)和長期(5年以上)分別提出了不同的關注重點和構建方案。
商業銀行管理類部門人力資源配置及績效管理研究 陳曉 報告以國有商業銀行管理類部門人力資源配置與績效管理爲主要研究內容,在對相關理論進行梳理總結的基礎上,挑選國內外金融機構在相關方面的實際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歸納。報告以工商銀行爲案例樣本系統分析了國有商業銀行在人力資源配置和績效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報告指出,雖然管理類部門人力資源配置和績效管理一直是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和實踐討論的重點,但從金融機構的實際做法上來說,並不存在統一的模式,也沒有最優的做法,大部分機構都還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而以工商銀行爲代表的國有商業銀行在管理類部門人力資源配置和績效管理方面,與管理較爲先進的金融機構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管理工具較爲傳統、管理環節有所缺失、執行力度不足、相關文化仍需建立等。未來,國有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借鑑先進的管理工具、完善管理環節、優化執行過程、建立相吻合的管理文化等手段來進一步提升管理類部門人力資源配置和績效管理的水平。報告的最後,還對如何加強人力資源配置和績效管理的聯動進行了方向式的討論和實踐案例的研究。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趨勢研究 陳實 報告歸納總結國內外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狀況與經驗,並對於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新市場和新產品進行分析討論,旨在爲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趨勢提供具有參考性的借鑑意義。報告認爲,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直接受其宏觀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受宏觀經濟中居民消費情況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比重不斷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我國居民目前可支配收入偏低。大力發展消費信貸可以有效緩解目前中國居民日益旺盛的消費需求和相對較低的可支配收入之間的矛盾,在刺激中國居民消費同時,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 報告對工商銀行個人貸款客戶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對於不同收入羣體的消費特徵進行深度分析。分析顯示,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在娛樂、教育和通訊方面的支出逐漸超過傳統的衣食住行消費,逐漸成爲消費信貸業務新的利潤增長點。年輕的白領有着較爲穩定的預期收入和超前的消費觀念,高收入人羣有着高品質的消費需求,是消費信貸業務的重點客戶羣。在此研究基礎上,報告有針對性地提出個人留學金融服務和私人遊艇金融服務兩項消費信貸新產品,對個人留學貸款和私人遊艇貸款業務其市場需求、客戶特點、同業產品現狀等進行分析討論,並提出一套合理的產品開發運行機制。報告最後對於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及其防範機制,消費信貸業務存在的問題等進行梳理論述。
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與信用風險控制研究 胡召平 報告採用規範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與信用風險控制進行了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分析。在規範分析方面,報告對信貸結構與信用風險理論以及關係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建立了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信貸結構調整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基於信貸資源行業配置視角的行業分析框架,建立了基於風險收益最大化的信貸資源客戶配置模型。在實證分析方面,報告對Logistic模型在違約率測算中的運用進行了實證分析;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的各門類行業進行了綜合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得到了公司貸款在各行業之間的一般化推薦配置比重,同時報告結合國際先進商業銀行信貸結構的現狀以及工商銀行自身的風險偏好和經營戰略,對工商銀行未來五年的信貸結構調整的方向給出了建議;報告也對經濟資本的區域配置以及RAROC閾值動態調整進行了實證分析與驗證。 報告認爲,第一,Logistic模型在預測違約率時效果較好,同時也可以適當地將各種宏觀因素引入到微觀Logistic違約率預測模型中去。第二,商業銀行對於行業的分析是進行信貸資源行業配置的基礎,信貸資源的行業配置必須建立在全面客觀的行業分析基礎上。信貸的行業結構必須與經濟中的行業結構相匹配,不能過度偏離,因此信貸需求應該是資源配置所應該考慮的首要因素,其次要考慮到行業的特殊性以及商業銀行自身的風險偏好和經營戰略。第三,RAROC閾值的動態調整能夠以更爲市場化的方式實現信貸結構調整的目標,而不需要通過計劃指令的方式來實現。第四,利率市場化改革條件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的基本思路是:推進貸款利率定價穩健、有步驟放開;總行整體管理、分行自主定價、風險收益均衡的原則;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相結合;貸款定價應該與信貸結構調整相結合。第五,大型商業銀行可以在科技型小微企業貸款領域有所作爲,爲了控制該領域的信用風險,大型商業銀行需要在體制機制、業務模式以及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作出改進。
從工銀租賃的發展看母子公司一體化機制建設 呂振豔 隨着近年來全球金融一體化的推進和危機影響在全球範圍的蔓延,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穩定和支持作用以及潛在風險受到各界的廣泛重視與關注。經歷過幾次金融危機洗禮的大型跨國金融集團,綜合化經營模式帶來的國際競爭優勢和較強的抗危機能力不斷得到修正和證實。國際大型銀行的發展經驗不斷證實,從戰略、組織和資源等方面多層次的一體化集團管理體制的建立,是跨國大型金融集團建立可持續盈利模式、獲得可持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和基礎。報告以工行集團全資子公司工銀租賃的發展爲研究對象,以子公司發展與集團競爭優勢的演進關係爲基本研究框架,分析母子公司制集團一體化機制構建的思路和路徑。 中國工商銀行集團,在構建國際一流金融企業的戰略宏圖中,已經搭建起融總、分、支、子多層次運營實體、跨國內外兩個市場、協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和租賃等多種傳統和新興業務的綜合化運營航母。現階段,在工商銀行的運作體系之中,相比總分支機構之間龐大複雜的業務關係,母子公司業務聯繫規模很小、全行對於母子公司業務關係尚處於探索與研究階段。租賃本身融資融物的特性和世界發達國家僅次於信貸的第二大融資工具的市場地位,以及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在全球租賃市場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工行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工銀租賃成立來的迅速發展成果和實踐,爲研究工行集團探索母子公司制一體化機制建設提供了理論保障和實證檢驗基礎。報告以資源論、演進理論和價值網理論爲主要基礎,通過分析歐美日韓發達國家銀行系金融租賃發展的歷程,總結分析工行集團租賃業務發展的戰略機會,並搭建了基於子公司角色演進和母公司競爭優勢演化關係的一體化管理框架,提出了兼顧促進子公司發展和母子公司一體化的子公司評價體系。
金融租賃業務風險管理研究 王箏 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永恆的話題。目前,金融租賃業務一般均沿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體系。這種方式快捷的搭建起了金融租賃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完善了租賃公司風險防範和規避手段,提高了租賃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然而,經過五年的發展,面對市場的競爭和挑戰、以及公司內部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水平的要求,金融租賃業務的風險管理模式也面臨新的調整。正是基於此,本報告對當前金融租賃業務的風險度量指標、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探討,提出了金融租賃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優化的政策和建議。 報告首先分析了金融租賃業務的特點。報告指出,由於融資和融物相結合的特點,金融租賃業務在很多方面均與銀行信貸業務不同,其中最本質的區別就集中在租賃資產的雙重屬性上,即表現爲實物資產形式的租賃資產具備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雙重屬性。這雙重屬性的存在,使得金融租賃業務風險管理與銀行信貸業務不同。基於此,報告對當前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在金融租賃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通過對比指出,銀行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和框架在現階段仍值得金融租賃公司借鑑。但基於租賃資產的雙重屬性,金融租賃公司需要以創新的思維,構建客戶信用、租賃資產評價、項目分析三位一體的風險度量指標。同時,爲全面提升風險管理水平,金融租賃公司需要從頂層設計和執行部署對當前的風險管理工作進行部署:在頂層設計層面,需要從戰略角度出發,高度重視金融租賃業務風險管理體系的研究和建設;從戰略決策、風險文化保障、制度規範、組織結構及運作、風險補償及預警等方面,建立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等。在執行部署層面,則需要配合以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發展規劃、職能型組織結構的改革、高質量數據的積累、人力資源的投入和儲備等。
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研究——基於國際比較的視角 劉康 近幾十年,投資者關係(IR)管理在提升公司股價、增加投資者認知度、提高股東回報率、減少信息不對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報告基於國際比較的視角,對上市公司IR管理進行了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報告考察了IR影響股價的傳遞路徑及價值增值過程。報告認爲IR管理影響股價的機理如下:有效的IR管理活動能夠降低分析師報導的成本,增加分析師報導的深度,從而增強流動性,降低資本成本,進而最大化股價。在實證研究方面,報告將2011年、2012年獲得“最佳IR管理獎”提名(IR Magazine)的中美上市公司,與未獲提名的上市公司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以檢驗良好的IR管理是否可以提升公司市值。報告根據IR Magazine及BNY Mellon提供的來自全球、北美、歐洲和亞洲四個地域的統計數據,討論了全球投資者、分析師的管理情況;分析了全球上市公司IR溝通的內容、技術與策略;研究了國際IR管理的反饋與評價情況,並做了國際案例研究。研究認爲,良好的IR團隊建設、順暢的信息傳遞機制、積極的溝通策略和完善的反饋與評價機制,有助於提升上市公司IR管理的水平。 報告進一步分析了商業銀行提高IR管理水平所面臨的挑戰,並認爲商業銀行應該借鑑國際上市公司IR管理的經驗;理順內部信息傳遞機制及提供差異化信息;構建同投資者溝通的長效機制;健全IR反饋與評價機制。工商銀行未來應在現有IR管理的基礎上,建立全行聯動的IR組織平臺,構建IR團隊信息合作平臺與IR業務合作平臺,打造屬於自己的IR管理品牌,以更廣泛的渠道、多元化的形式提供投資者所需要的信息。
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改革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和對策研究 施丹 次貸危機以來,會計準則改進和會計國際趨同受到廣泛關注。會計準則作爲財務報告編制標準已不僅僅侷限於會計覈算制度、會計科目體系、會計報表體系等微觀層面,而是更多地考慮和體現銀行業審慎監管要求和金融穩定的目標,其變革勢必在諸多方面對銀行業產生重要影響。本報告從商業銀行內部發展和外部監管兩個視角切入,研究國際國內會計準則變化對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和會計準則變化對銀行業監管所帶來的挑戰。 報告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闡述了會計準則與銀行業監管的關係。會計準則是編制會計報表信息的標準,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有助於生成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高質量的會計準則下所生成的會計信息是對銀行業監管的有效補充。同時,銀行業監管措施的制定也會依據會計規則以及由此生成的會計信息,許多監管指標的計算依賴於會計信息所提供的數據。第二,分析了會計準則改革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影響。報告採用了模擬測算、實證分析、業務分析等多種手段和方法研究了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準則、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和合並財務報表準則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財務報告、產品設計等的影響。第三,以銀行監管理論爲基礎,從銀行外部監管的視角,探討會計準則變化對商業銀行監管的影響。報告詳細探討了會計準則和監管規則的差異,分析了會計準則變化對監管指標計算、市場風險監管、利潤操縱監管的影響。第四,提出了準則改革的方向以及商業銀行的應對措施。投資者和分析師是財務報告的最大利益訴求者,準則的修訂應當考慮他們的需求;企業的經濟行爲纔是經濟週期波動的根本原因;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更多地考慮“社會性”因素,金融監管改革纔是防控系統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最終手段。
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管理研究——基於人民幣國際化和銀行國際化視角 夏園園 報告基於人民幣國際化和銀行國際化視角,依託工商銀行的管理實例,研究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管理,併爲工行的匯率風險管理提供相關建議。報告側重應用研究,通過整理歸納主要世界貨幣國際化進程以及國際大型銀行全球擴張的特點,分析貨幣國際化與銀行國際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銀行面臨匯率風險的新特徵,並根據工商銀行現行的匯率風險管理體系,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報告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人民幣國際化爲商業銀行國際化帶來機遇,帶動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發展、拓展銀行業務空間,爲商業銀行國際化提供驅動力;(2)貨幣國際化可以有效降低商業銀行國際化成本,拓展商業銀行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夯實商業銀行國際化基礎;(3)工商銀行在實際經營中,匯率風險與其他各種風險相互交織,並且隨着國際化進程的深入,工行未來匯率風險管理應因地制宜,採取“一行一策”等分類原則進行管理。主要政策建議有以下方面:(1)注重外匯存貸款業務協調發展,合理控制外匯敞口規模;(2)推進境外報表自動化,提升匯率風險計量的精確性;(3)豐富用於管理境外外匯敞口的金融工具的種類。
商業銀行金融市場交易鉅虧風險管控策略研究 薛冬輝 “黑天鵝事件”的反覆出現,使商業銀行的金融市場交易業務籠罩在陰雲之下。報告認爲造成“黑天鵝事件”連續出現的重要原因是:(1)交易系統封閉落後導致前中後臺系統信息共享不足;(2)高業務複雜度導致業務靈活性與風險可控性間的平衡把握不足;(3)市場波動預測手段和交易員行爲監控手段不足。爲規避金融市場交易的“黑天鵝事件”,商業銀行要做到交易處理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間的均衡。同時,商業銀行有必要對金融市場交易過程進行管理,實現限額管理和授信控制、對市場大幅波動的預測和提前發現“魔鬼交易員”。 報告從科技視角切入,綜合運用博弈模型、數據挖掘、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討金融市場交易的風險管理問題,報告認爲:第一,事前風險控制方法能夠通過對交易員限額、交易筆數、交易對手授信、價格偏離度等指標作預先檢查,同時控制信用、市場、操作三大類風險。第二,對市場風險要素波動的預測需要基於信息挖據技術,其中比較簡單的做法是根據各先行指標的歷史數據來預測市場風險要素的未來走勢。第三,爲能徹底杜絕“黑天鵝事件”的出現,商業銀行有必要建立交易員行爲監控機制,發現某個交易員行爲有異常時,以及時對其進行監控。
商業銀行資本監管比較研究——基於資本監管的內在邏輯與差異性表現 範彥君 報告從歷史角度和銀行資本本質理論的角度出發,闡述資本僅是作爲一項常規的監管手段,可以第一時間防範和彌補銀行一般性經營損失,但卻並不能作爲避免銀行危機和大規模金融海嘯的主要手段。隨着資本功能在其演進中被逐漸強化,資本仍然會通過信貸渠道和風險定價渠道影響商業銀行風險行爲和宏觀經濟。實證研究方面,報告主要構建了資本監管有效性的一般分析框架,並分析了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風險行爲、資產結構配置以及宏觀經濟的傳導效應。結果顯示,巴塞爾協議的實施對歐洲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資產結構配置有顯著的影響,且其監管指標之間的影響有相互制約效應。此外,巴塞爾委員會對於商業銀行利用內評法計量各類風險權重方面有明顯的資本節約激勵。 其後,報告以工商銀行爲例,分別從資本監管的分子、分母和模型三個方面的不同策略深入研究和實證探討了我國實施巴塞爾資本協議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爲的影響。以LGD內評高級法建模應用爲例,實證研究表明高級法的表外資本明顯低於初級法以及權重法。其中,非融資性保函的資本節省效果最爲明顯;在分母策略方面,報告選取工商銀行非標準化資產存量爲研究樣本,使用內評初級法測算不同類型非標業務對工行的資本節約效用。報告認爲,全球範圍內實施巴塞爾資本協議,無論是內評法的開發和應用還是跨境監管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但也爲風險管理水平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供了方法論和指引,有助於提高其風險管理水平和綜合化經營水平。
工商銀行網點競爭力提升研究 於鳴 網點是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最基本單元,其競爭力的強與弱將直接決定商業銀行整體競爭力的強與弱。報告首先分析了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兩家銀行的零售網點戰略,並基於案例研究嘗試構建了一個初步分析網點競爭力提升的概念模型。該模型從零售業務戰略管理能力、網點管理能力和網點創新能力三個宏觀維度對網點競爭力提升進行了刻畫和解釋。其後,報告對工商銀行不同歷史時期的網點發展戰略進行了梳理、評價和總結,並詳細描述了工商銀行網點發展的現狀以及網點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報告揭示了競爭力強的網點與競爭力弱的網點在同業市場競爭力、客戶維護與拓展能力、產品滲透能力和渠道轉型等方面的差異。此外,報告對影響網點競爭力的特定因素——“信息”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並結合相關案例揭示了信息傳導影響網點競爭力的內在機理。 進入新時期後,面對全行網點經營管理中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工商銀行開始實施以存量網點盤活、崗位優化整合、渠道轉型、員工優化、客戶拓展、產品滲透和配套保障這“七大工程”爲核心的網點競爭力提升工作。報告詳細描述了“七大工程”的設計思路和實施要點,同時從組織機構角度探討了“七大工程”實施中的基本策略。展望未來,社區支行爲工商銀行創新網點形態提供了一種可行選擇。報告詳細探討了社區支行的業務特點和監管模式,並就工商銀行發展社區支行的策略提出了建議。
金融市場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研究 李堪 在金融危機期間,交易對手信用風險成爲市場波動的放大器,給整個國際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危機後,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度量、監控、緩釋和管理成爲金融監管的核心問題,與交易對手信用風險關係密切的錯向風險也成爲市場參與者和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報告從理論、實證及應用的角度對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展開研究,旨在研究如何建立適合國內商業銀行的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並就如何提高國內商業銀行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構建管理體系提出可行性建議。 理論研究方面,報告認爲,交易對手信用風險作爲一種混合型的風險類型,其識別、量化、管理和緩釋都具有一定的難度,隨着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活動越來越多,交易量越來越大,對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管理必須更加重視。實證研究表明:工商銀行衍生產品交易的集中度在某些層面、某些維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化,分散化程度較低,日常管理中需要重視對此類交易的限額監控,尤其是對重點機構衍生產品交易的限額監測。引入交易對手風險敞口的限額指標,避免對單一或幾個交易對手風險敞口過大,防範交易對手信用風險集中爆發給銀行帶來大的損失或衝擊。應用方面,報告認爲: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需要從組織結構、制度設計、流程、系統建設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體系。國際銀行管理體系和系統建設的最佳實踐可以作爲國內銀行建設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範本。管理體系的建設會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主要來自數據質量、計算方面和IT系統以及團隊建設方面。工商銀行未來應立足於現有的成果,積極研究國際前沿方法,關注監管動態,早日實現內部模型法計量風險敞口的系統化,並用於日常管理;未來需要在制度建設、團隊建設、系統建設以及應用上進一步改進和優化,但未來在團隊建設、數據庫建設、模型開發和系統建設以及風險對衝方面將面臨很大挑戰。
商業銀行優先股資本工具研究 韓斯玥 銀行資本作爲銀行承擔非預期經營損失的重要手段,以及防範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重要工具,成爲後金融危機時代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重要目標。巴塞爾資本協議III提出了更爲嚴格的資本合格標準和資本充足率要求,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成爲巴塞爾協議III全面實施進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由於受到監管法規、市場環境等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所發行的境內外優先股與國際其他同業所發行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在產品結構、定價特徵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鑑於此,報告系統研究了巴塞爾資本協議III實施前後,商業銀行其他一級資本的政策變化歷程和工具創新實踐,對新資本協議框架下的國內外資本工具創新案例進行了細緻剖析,並針對中國商業銀行通過創新資本工具募集其他一級資本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和實踐建議。 報告採用了理論與案例分析向結合的方式,在理論論證上,分析了資本監管從風險加權資產權重設定向資本質量提升的政策邏輯,論證了可轉換資本工具的金融穩定功能,並釐清了資本工具創新與監管政策變化之間的關係。報告通過案例分析,對比了境內外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在產品結構、投資者結構、定價效率、二級市場交易活躍度等方面的差異,並從政策制度、市場環境、發行人特徵等方面探討了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報告還根據實際經驗,就中國商業銀行優先股資本工具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具有較強操作性和借鑑價值的政策與實踐建議。
金融危機後全球型銀行戰略模式演化研究 楊曉龍 隨着向經濟新常態的邁進,靠“量變”來推動經營發展變得越來越難,商業銀行必須另闢蹊徑從“結構”入手,走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本課題一方面從資產結構、收益結構、組織架構以及區域結構等視角深入挖掘危機後歐美主要全球型銀行戰略模式的演化路徑,另一方面比較工商銀行與全球型銀行戰略模式演化的差異,探討差異形成的原因,併爲工商銀行未來戰略模式的結構調整提供可操作的策略建議。
報告的主要結論包括:(1)危機後工商銀行與全球型銀行在資產結構調整方面存在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本國的經濟金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銀行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工商銀行正在經歷由傳統單一業務向綜合化業務轉變過程中,歐美主要全球型銀行主要圍繞如何度過危機爲核心目標進行資產調整。(2)傳統業務爲主的商業銀行,正在處於向綜合化經營、多元化收益轉變的過程中,金融危機提供了併購機遇,加快了傳統銀行向綜合化銀行轉變的步伐。(3)綜合化經營、多元化收益仍是全球銀行業發展的主趨勢和大方向,即使是金融危機仍不能改變這個主趨勢和大方向。(4)與主要全球型銀行 “垂直爲主、橫向爲輔”的組織架構不同,目前工商銀行採取的是“以塊爲主、以條爲輔”的組織架構,這與中國行政區劃爲主的政府組織結構直接相關。(5)工商銀行與歐美全球型銀行國際化所處的階段不同,近十年工商銀行處在境外機構佈局階段,在危機後抓住了時間窗口期,積極通過自主申設和戰略併購並舉的策略進行境外擴張,而主要歐美全球型銀行已經完成了境外機構佈局,爲度過危機而收縮海外業務,作策略性退出。(6)貿易流和資金流是國際大銀行佈局的重要考慮因素,新興經濟體經濟快速發展,貿易流和資金流持續增長,市場有一定基礎和機遇,資本回報較快,無論是工商銀行還是主要全球型銀行均重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佈局與業務拓展,作戰略性進入。
信息化銀行的建設研究——基於數據挖掘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研究 賀本嵐 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金融環境正在發生着劇烈而深入的變化,國內商業銀行經營形勢面臨諸多嚴峻的挑戰。雲計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第三方支付、P2P等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不斷進入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領域,實現與金融運營流程的深度融合,搶灘商業銀行的渠道資源。工商銀行在過去的發展改革中開展了銀行信息化建設,在同業中率先完成數據大集中工程並建立了全行級的企業級數據倉庫,積累了海量的數據,已經具備了開展大規模數據挖掘分析的數據基礎。研究數據挖掘方法及應用將爲工商銀行深入挖掘客戶價值、促進業務轉型調整、保持同業競爭優勢等提供重要依據和手段。 在信息化銀行建設的大背景下,報告主要對數據挖掘方法及其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在引入和借鑑國際國內最新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報告主要從兩大模塊開展研究:方法研究和應用研究。其中,方法研究主要是對數據挖掘相關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梳理,從理論的角度結合國內外商業銀行數據挖掘應用實踐探討商業銀行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數據挖掘分析;應用研究則是以工商銀行爲研究對象,基於工商銀行數據挖掘應用現狀探討工商銀行如何有效運用數據挖掘技術進行深入挖掘、分析以支持其經營管理活動。報告依託工商銀行數據倉庫進行數據挖掘實證研究,並基於實證模型進行業務部署和驗證,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建議,有望爲工商銀行建設信息化銀行,實現信息創造價值提供參考依據。
人民幣國際化:挑戰、戰略選擇與中國工商銀行對策 熊園
作爲崛起中的經濟大國,我國正全力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在我國資本項目開放、匯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場化、資本市場建設等存在諸多問題以及外部環境變化難測的情形下,人民幣國際化也將面臨諸多挑戰。報告旨在就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戰略選擇與路徑設計展開研究,進而探討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機理,並以中國工商銀行爲落腳點,剖析中國工商銀行應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應對策略。
報告在系統梳理英鎊、美元和日元等主要貨幣國際化經驗的基礎上,剖析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應遵循的六大原則(包括要以促進經濟長遠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爲根本出發點,處理好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開放、匯率制度改革的關係,打造真正富有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等)、三階段目標(長期目標是實現人民幣崛起)和“兩步走”路徑(功能上,“計價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區域上,“周邊化貨幣-區域化貨幣-全球化貨幣”),運用貨幣替代、金融深化和“三元悖論”等理論探討了人民幣國際化對商業銀行的機遇和挑戰。最後,分析了中國工商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現狀與障礙,進而提出了工行應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包括明確戰略目標(分爲總目標、近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健全五項配套措施和平衡好三大關係。
金融資產服務業務風險管理問題研究——代理投資業務的相關問題研究 李楠 工商銀行於2012年首次提出“金融資產服務業務”概念,明確將理財業務、代理銷售、資產託管等代客戶管理其金融資產的金融資產服務業務作爲今後經營轉型的戰略重點,並建立了基本的業務風險管理體系,重點就代理投資業務信用風險管理原則、框架、方法、技術等進行了初步梳理明確。但是,由於金融資產服務代理投資業務創新活躍,新的業務模式和產品結構層出不窮,在業務風險管理實踐中,現行的風險管理框架對於部分創新業務的管理存在模糊地帶,甚至發生管理衝突。報告借鑑海內外同業同類業務的風險管理體系的發展經驗,分析工商銀行代理投資業務目前風險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非標投資產品風險評級模型與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級模型,針對工商銀行表內表外風險隔離、組合式基金管理等一系列風險管理問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最終建立起更加完善有效的管理組織架構和政策體系。 報告彙總、分析了境外表外業務發展歷史、監管特點,以及海外大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管理模式,重點對匯豐、摩根、高盛等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職能分工、風險管理工具等進行了研究介紹。課題還介紹了工商銀行現行的金融資產服務代理投資業務的產品體系、業務發展情況和風險管理體系,分析了現有業務管理和風險管理框架體系的有效性與合理性,利用DEA模型評價、比較代理投資業務與傳統信貸業務的開展效率,並估計代理投資業務對工商銀行整體業務效率的貢獻,發現收益於精細化管理代理投資效率在發展初期較高,但隨着規模迅速增長代理投資業務管理效率已經開始下降,並且與信貸產品風險具有關聯性等結論。最後報告完成了代理投資產品與投資者風險偏好匹配研究,建立非標代理投資產品風險評級體系與投資者風險偏好評級體系,並提出相關建議。相關建議主要包括:調整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區別股權和債權風險特徵的產品盡職調查、審查審批、投後管理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表內表外風險隔離機制;從風險資產處置機制、風險評估機制、向以服務爲核心轉型等方面完善風險管理架構;產品淨值化管理、分類風險管理、組合類產品管理的具體風險管理政策建議。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研究 謝爾曼 互聯網在迅速改變傳統商業模式和組織形式的同時,使商品的流通與交易模式、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支付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在此背景下,互聯網企業藉助電子商務和信息數據優勢大舉進軍金融領域。 以經濟學的視角,報告利用金融效用模型闡釋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分析了國內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面臨的風險和監管態度;以互聯網企業的視角,報告提出互聯網企業在金融業務方面相對於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即:在跨界經營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無鈔、無卡支付場景的創造力,對信息獲取、分析的整合力,對“衆包”思想的理解力,對網絡平臺規模效應的洞察力;以商業銀行的視角,報告結合宏觀梳理和微觀的案例分析,提出商業銀行應當遵從尊重客戶、卡位渠道,統籌數據、風控、人才資源的競爭策略,並結合國內銀行業的實例加以說明。報告採用靜態、動態分析結合的方法,從顛覆性創新理論、資金時空匹配的理論出發,分析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演進路徑,提出在互聯網空間中再造商業銀行,發力“大平臺”,佔據戰略制高點等應對戰略,並給出具體的實施要點。對於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報告提出,互聯網技術條件下,金融和商業銀行業務本身並不會消失,但是商業銀行的職能會向更加高效、更加貼近用戶的方向發展;商業銀行的功能將向感知能力更強、線上線下融合度更高、信息綜合處理能力更強的方向發展;商業銀行的服務形態將隨着互聯網終端、物理網點形態、具體產品等方面的變化而持續演進。
國際大型商業銀行主要產品線發展比較研究 康珂 21世紀以來,依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工商銀行等大型銀行通過深化改革和穩健發展,在資本、資產、盈利、市值、品牌價值等多項指標上逐漸超歐美同業,躋身世界領先大銀行行列。然而,與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中國銀行業綜合化經營起步晚、水平低,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相對單一,產品線建設尚不完善。過去主要靠資產擴張帶來的利差收入支撐業績增長,但隨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脫媒的發展,中國銀行業傳統的經營模式遇到很大挑戰,利潤增速快速下滑,面臨較大的轉型發展壓力。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迫切需要推進戰略轉型,通過豐富和創新產品線實現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加快從傳統融資中介向全能服務中介轉變,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報告以花旗集團、匯豐控股和中國工商銀行爲案例,比較研究國際大型商業銀行主要產品線發展,重點分析了三家大銀行的成長曆程、產品線發展的基本模式與路徑以及產品線經營績效。以此爲基礎,報告總結了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產品線發展經驗與教訓,論述了工商銀行產品線發展存在的問題,包括:資產質量劣變加快,傳統業務發展遇到嚴重挑戰;綜合化經營程度不高,收入來源過於依賴傳統業務;投資交易類產品線發展薄弱,對利潤貢獻亟待提升;國際化發展成績斐然,但境內外業務比重仍然失衡;組織架構仍然以產品爲中心,產品線有待進一步優化整合。 報告提出了經濟新常態下工商銀行產品線發展的戰略路徑。一是堅持做強做優主營業務,穩定資產質量並拓展信貸市場;二是明確綜合化發展戰略方向,持續跟蹤證券等領域政策動態和投資機會;三是通過價值提升型併購推動經營轉型,增強重點產品線的全球競爭力;四是國際化從外延式走向內涵式發展,推動境外機構向本土化多元化轉型;五是密切關注境內新興業務投資機會,實現傳統與新興業務的戰略協同;六是以實施“三大戰略”爲契機,深化“以客戶爲中心”的體制機制改革。
中間業務收入發展戰略研究 孟祥南 中間業務的發展水平已成爲衡量商業銀行業務結構、風險偏好和發展戰略的重要標準,也是評價商業銀行競爭力、創新力、服務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指標。報告在相關理論與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案例研究的方法,總結出國際同業綜合化經營的基本特徵,並就工商銀行的中間業務發展進行了探討。報告指出,隨着國內金融脫媒化和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商業銀行與客戶的關係發生了明顯變化,傳統的債權債務關係開始向代理服務關係轉化。報告在案例研究基礎上,闡述了工商銀行與國際、國內同業的共性與特徵所在,並在分析工商銀行中間業務、組織構架改革以及考覈激勵機制設置的基礎上,對工商銀行中間業務戰略發展以及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進行了探討。 報告認爲,工商銀行已經建立起了較爲全面的中間業務產品及服務體系,並在國內市場中保持着行業領先地位。但中間業務結構有待優化、境內外機構發展不平衡、集團內部協同力較弱,對中間業務的管理仍相對粗放。工商銀行應避免國際大型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發展中走過的彎路,結合實際情況,在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堅持效益、質量、規模均衡發展的經營理念,鞏固傳統中間業務的市場份額,加強新型中間業務的拓展力度,依靠互聯網平臺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水平;強化業務條線的管理力度,實施區域管理;建立合理高效的核算與考覈激勵機制,以機制建設推動中間業務發展;適度調整機構設置,協調各業務領域的橫向合作、強化總部與區域之間的聯繫、確保集團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中國工商銀行“大資管”戰略體制機制研究 孫冉 報告對中國工商銀行“大資管”戰略體制機制建設進行研究。報告的主要研究內容和貢獻在於:一是清晰闡述了中國工商銀行“大資管”戰略的基本內涵,即在工商銀行經營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按照資產管理業務的本質屬性、發展規律,整合集團內部資源,明確價值鏈各環節職責分工,發揮集團多元化、國際化經營優勢,構建以價值創造爲目的的全價值鏈協同、境內外聯動綜合金融服務模式;通過與證券、保險、基金、互聯網等行業的優質機構合作,打造跨市場、跨行業、跨區域的大資管業務平臺,成爲工商銀行新的盈利增長單元和重要轉型引擎。二是通過對匯豐集團、瑞銀集團、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等國際大型金融集團資產管理業務的研究,從管理架構、全價值鏈協同、風險管理、約束激勵等體制機制建設的多個方面進行梳理,總結出商業銀行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完善體制機制建設的基本特徵與演進過程。三是通過對比商業銀行體制下資產管理業務與傳統存貸匯業務的區別,全面論述瞭如何在商業銀行統一的組織架構內,協同發展“大資管”戰略所涉及到的各項業務,打造跨市場、跨行業、跨地區,覆蓋客戶整個生命週期的全方位綜合服務模式。其背後的邏輯是理順“大資管”戰略各部門合作的全價值鏈分工,藉助集團多元化、國際化經營優勢,按照資管本質、發展規律和監管導向,進一步完善管理架構和體制,協同集團全價值鏈分工,加強風險管理、提升人力資源效率,最大化集團價值創造。 最後,報告對工商銀行“大資管”戰略體制機制轉型進行深入探討。報告認爲,工商銀行已建立起較爲全面的“大資管”業務產品及服務體系,並在國內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但管理架構和體制有待完善;全價值鏈協同有待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全球金融服務能力有待加強;區別於信貸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有待探索。工商銀行和國際大型銀行具有不同的發展歷程,處於不同的制度環境和發展階段,因此不能一味照搬國際經驗,而應結合實際情況,在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完善管理架構和體制,以更好的適應客戶需求變化;實施國際化戰略,實現區域互補與全球聯動;推進綜合化經營,打造全功能型金融服務中介;加強各業務領域協同合作;構建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和合理的考覈激勵機制。
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特徵、風險控制與發展思路研究 丁振輝 小微企業發展事關居民就業以及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商業銀行爲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既是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切實落實社會責任、服務居民社會的重要內容。從國際借鑑看,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發展小微金融的經驗表明,政府的積極介入是一條重要經驗;從國內同業借鑑看,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民生銀行都十分重視提升小微金融的效率。但是,小微金融也面臨着很多風險,主要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等。小微金融風險成因複雜,外部市場環境、小微企業自身因素和商業銀行內部因素三個方面是構成小微金融風險的主要來源,宏觀環境因素也對小微企業不良率有重要影響。 報告認爲,需要通過一系列方法來控制小微金融風險,包括確定小微風險控制的整體思路,加強全流程的風險控制,積極運用大數據手段提高風險控制的能力。發展小微金融應加強市場規劃的相關內容,報告分工業和服務業分別介紹了市場規劃的初步想法。爲落實市場規劃,加強風險控制,應加快小微中心的建設,小微中心可起到控風險拓營銷的積極作用。此外,小額化和網絡化也是進一步優化工商銀行小微金融發展的重要路徑。
大數據時代的商業銀行個人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研究 龐淑娟 報告主要以個人客戶爲研究目標,開展大數據技術在個人客戶信用風險控制中的應用研究。個人貸款在銀行信貸業務中的佔比逐步提升,有效的個人客戶需求挖掘和風險控制將越來越顯著地影響整體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報告認爲,大數據技術在風險防控中的應用可以滲透到全業務生命週期中,覆蓋客戶管理、產品設計、貸中監控和貸後預警等多個方面。 報告的主要內容和貢獻在於:一是提出客戶關係的雙週期管理。銀行信用風險大部分是“病從口入”,在客戶引入端未進行有效的風險識別,因此客戶關係管理中應嵌入信用風險管理思維。報告基於個人客戶產品週期和生命週期理論框架,嘗試建立客戶精細化管理方法,以提升個人客戶業務路徑引導和潛在需求挖掘的能力,並構建了數據挖掘支持產品營銷的業務流程,將風控、價值、偏好分析植入整個貸款流程,使得銀行對於客戶的經營和風險控制達到不斷優化的業務閉環。二是提出個人小額信用貸款產品設計實施方案及測算。立足於內外部信息整合和大數據技術之上,報告從銀行風險可控、客戶需求挖掘雙維度出發,設計開發個人小額信用貸款產品實施方案。通過整合個人客戶基本信息、銀行業務往來信息、網上交易行爲信息建立客戶統一信息視圖,根據模型挖掘目標客戶,測算個人小額貸款產品准入門檻、貸款額度、信用風險和營銷方案。三是對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含個人經營貸款)、信用卡交叉違約進行了跨業務和跨數據平臺的分析與挖掘,在此基礎上,系統開發實現實時對交叉違約風險的剛性控制,應用於貸前、貸中環節,有效切斷了各業務條線之間的顯性風險傳導。四是深入分析了數據挖掘在貸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建立了多因子數據挖掘模型,預測和定位個人消費貸款的高風險客羣,並根據預警結果建立針對性、分層次的信用風險防控措施。五是思考了依託大數據技術框架下新型的信貸運營與監控模式。報告提出搭建大數據系統運行平臺,將基於大數據技術的深度信息挖掘模型嵌入信貸全流程,利用移動互聯實現人員遠程在線互動溝通,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支持產品營銷、業務創新、風險管理等活動,實現大規模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相統一,建立面向未來、高效決策、可持續發展的信貸運營和監控體系。
國際金融主導權轉移:從一戰到二戰 王曉嬈 國際金融主導權強調在特定的國際環境下,一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起到更加積極主動的引領作用,各國間實現相互的溝通和協作。擁有國際金融主導權的國家應以維護公正、平等和合理的國際金融關係爲基礎,主動引導國際法則和國際秩序的規範與和諧發展。由於該國也通常擁有貨幣國際流通、國際貨幣儲備以及匯率決定權等,因此也成爲各國競相追逐的目標。所以,歷史上國際金融主導權的轉移過程也是理論界探討的熱門話題。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一時期是最動盪和最混亂的,國際金融主導權是在如此動盪的時期,在戰時盟友英國和美國之間實現了和平過渡,新的經濟和金融秩序得以迅速建立,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特例。英美之間金融主導權的和平過渡,作爲一個動態的歷史變化過程,是一個非常難於把握的歷史課題。 報告對英美兩國國際金融主導權轉移涉及到的經濟實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規則等幾條脈絡進行了史實方面的梳理,量化分析了美國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地在經濟和金融領域佔據了優勢地位,進而超越英國。報告通過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的研究給出了此次國際金融主導權轉移的規律性解釋:國際金融主導權在英美兩國之間的轉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造成經濟和金融力量特別集中的競爭性擴張的結果;在這種擴張性競爭期間,日漸上升的主導權首先獲得了生產方面的決定性優勢,然後是商業貿易方面,然後纔是金融方面。獲得國際金融主導權的國家應擁有世界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經濟和工業生產實力、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發達的跨國金融機構,在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規範過程中,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制定規則的特權,以及確立本國貨幣成爲世界貨幣,構建符合本國利益的國際貨幣體系。
全球化銀行行爲風險管控策略研究 馮乾 近年來,各國監管機構針對國際銀行虛假宣傳金融產品、僞造賬戶、違規處置客戶資金的監督檢查,以及針對銀行合謀操縱基準利率和外匯匯率的鉅額罰款常常見諸報端,這也暴露出危機後全球性銀行的行爲操守並沒有得到充分改善。行爲風險是指金融機構及其內部員工因故意或疏忽行爲,產生不公平對待消費者的後果,進而給消費者、金融機構、金融行業和經濟體系帶來不良影響的風險。該風險不僅可能給銀行帶來行爲成本,也可能整個社會經濟體系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傷害,甚至可能誘發系統性風險。不當行爲通常與主觀或有意地忽視法律、道德或內部治理、管制措施相關,一般發生在內部治理不到位的銀行中,還可能出現在單個員工、整個機構或整個行業層面。 報告釐清了行爲風險的定義和概念邊界,分析了該風險的表現形式和產生根源及後果;對行爲監管模式、國際銀行的行爲成本進行了分析,並從激勵機制、治理框架、風險文化、行爲監管協調等方面全方位分析了行爲風險對國際銀行業的影響及啓示;報告借鑑了金融穩定委員會等國際監管組織關於行爲風險的治理經驗,提出了減少全球性銀行行爲風險的措施建議。報告認爲,行爲風險可以作爲獨立風險類別,它與審慎風險對應不同的管理和監管方法;行爲風險主要關注消費者而非金融機構自身,強調金融機構行爲給市場誠信和金融穩定帶來的負面效應;行爲成本是行爲風險的具體化,可以大致作爲銀行倫理道德的衡量指標,各銀行要將消費者作爲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加大對行爲成本的信息披露;報告創新地提出銀行應對行爲風險的“定性壓力測試”解決方案與銀行“自我治理換資本”的基本思路,並構建了一系列以定性分析爲主的衡量指標。報告有益於促使中國銀行業和監管層正視金融市場中存在的行爲風險問題,併爲全球化的中資銀行思考如何應對各國日益趨嚴的行爲監管審查以及減少行爲風險提供了決策參考。
經濟生態與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轉型---基於新常態大背景的新思維 邱牧遠 報告借鑑生態學的主要觀點研究中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轉型問題,以生態學的總體觀、競爭觀和穩定觀作爲分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轉型路線的指導思想,具體梳理和分析經濟各個層面發生的新變化以及經濟生態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目標的要求和約束。最終,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定位的基礎上得到轉型的建議。 從經濟新常態下經濟運行對金融的總體要求來看,提升資金融通的效率是整個經濟對金融業提出的總體要求。中國總量大國和人均小國的特徵,使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的任務十分緊迫,但資本回報率下降、人口老齡化、資源環境惡化和供給改革的現狀,使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資金來源和運用方面均面臨着較大的約束。而資金供求雙方需求“結構性”變化的新方向,又對金融服務提出了多樣化和和個性化的需要。 從制度和法律環境來看,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方向既是整個經濟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近兩年來一系列金融改革所遵循的主線。但就目前中國金融業的現狀來看,與完善市場體制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規章和居民穩定的預期均沒有完全建成,而金融科技對於金融業務流程全方位的滲透又使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科技戰略面臨調整。 從未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轉型的總體思路來看,多重定位作爲轉型思考的出發點,是經濟生態視角分析得到的最主要結論。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需要兼顧作爲盈利性機構、作爲政策性金融提供者、作爲金融市場穩定者和作爲社會責任引領者的多重身份將是未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轉型定位;在提升效率、滿足微觀經濟主體多樣化金融需求的同時,滿足實體經濟轉型期的結構化的要求是未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轉型所必須堅持的總目標;在具體方針上,差異化可能是適合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指導思想。
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評價與提升 尚妍 報告深入分析我國各區域經濟環境、金融環境的現狀與發展,並客觀科學地識別評價中國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在各區域的競爭力,發現問題,深挖原因,研究提升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的對策與措施,爲中國工商銀行加快創新轉型發展,抓住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機遇、規避區域風險,提升公司金融業務的區域競爭力提供基礎。 本報告的主要內容及貢獻在於:一是首次提出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的概念,並將區域發展理論融入到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評價與提升的體系中,突顯區域差異化,充實與完善商業銀行綜合化、多元化、差異化發展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建立客觀評價體系、提出提升方案分析;二是從宏觀經濟測度、風險測度、宜商測度、金融環境測度四個方面分別對公司金融業務區域投資環境進行評價,最終得出公司金融業務區域投資環境綜合評價得分,定量分析我國各省市公司金融業務市場差異性,爲公司金融業務頂層設計方案制定提供依據;三是構建過度融資測算模型,創新性地測算了各個區域過度融資情況及發展趨勢,並研究了區域過度融資與不良貸款率之間的傳導關係;四是從公司金融業務競爭力的業務內涵和特徵出發,剔除區域環境因素差異的干擾,基於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建立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從市場能力、客戶基礎、盈利能力、管理能力、風控能力五個方面分別對中國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做出評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得到中國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的綜合評價結果;五是分析中國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存在的問題,對其深層原因進行挖掘,並提出區域差異化公司金融業務經營策略、公司信貸資源配置方案設計、以客戶爲基礎科學謀劃市場佈局、深入推進“全公司金融”戰略、有效提高“交叉銷售”能力、加強公司業務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配套機制建設等具體公司金融業務區域競爭力提升建議。
商業銀行社交大數據應用研究 宋丹 自2014年以來,數據產生成本急劇下降、社交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社交網絡已成爲互聯網最大的流量入口,其數據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在以“數據創造價值”的大環境下,如何應用社交網絡提升自身價值已經成爲當代商業銀行思考的核心問題之一。本報告以工銀融e聯平臺社交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爲主線,着重闡述了融e聯社交大數據的分析方法和應用價值,以及工商銀行社交大數據分析應用的路徑規劃。 報告的主要貢獻在於:一是通過案例分析,總結了社交大數據在量化投資、精準營銷、徵信和電商等金融領域的應用模式,研究表明,有效的應用策略、廣泛的數據來源和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是企業成功應用社交數據的關鍵。二是評估了工商銀行社交數據分析與應用的基礎能力,報告認爲,海量的社交數據積累能力、社交數據應用場景的構建和部署能力以及大數據分析和應用能力是工商銀行社交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的三個重要條件,作爲垂直金融領域的社交平臺工銀融e聯既能夠爲工商銀行提供海量的社交數據,同時也是部署和應用社交數據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見,工商銀行已具備社交數據分析與應用的基礎能力。三是報告以融e聯用戶的社交行爲數據、功能點擊行爲數據以及社交話題爲基礎,通過彙總統計、聚類分析和文本挖掘等方法分析了融e聯用戶的行爲模式和話題分佈,研究結果表明,用戶社交行爲和功能點擊行爲呈現出明顯的羣體特徵,其社交話題主要以業務諮詢和產品功能諮詢爲主,話題分佈與時間空間分佈具有明顯的相關關係,融e聯用戶社交特徵及其工行業務之間呈現出一定的相關性。四是提出了工商銀行社交數據分析與應用的建議及規劃,報告指出,社交數據的分析和應用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工程,應從大數據分析能力提升、大數據分析方法與應用渠道多元化和互聯網金融場景創新等多個方面來提升工行應用社交數據創造商業價值的能力。報告認爲,工商銀行社交數據分析應用是一項長期任務,應堅持近、中、遠期“三步走”規劃:前期規劃的重點應放在融e聯拓戶促活、數據入庫、數據治理以及數據應用場景的探索方面;中期規劃是當用戶達到億級規模和中等活躍程度時,以工銀融e聯平臺爲核心應用社交數據,其重點應放在數據模型與應用場景的構建和應用部署上;遠期規劃是在工銀融e聯用戶覆蓋全行且具有較高活躍度時,以服務全行業務爲宗旨,以社交數據平臺化、產品化、智能化、建設專業社交數據分析團隊和社交數據宏觀分析和戰略指導作爲重點的建設目標。
大型商業銀行二級分行信貸經營能力提升研究 滕永樂 在複雜多變的經濟金融環境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正處於前有阻攔、後有追兵的境地,如何理順信貸經營管理體制,提升主動經營業務、經營風險的能力,成爲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時期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以“三級管理、一級經營”的總分行體制,曾經在獲取市場份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然而,建立在上行期的信貸體制機制未能經受住經濟週期考驗。因此,如何提升大型商業銀行二級分行信貸經營能力,進而推動整個商業銀行的信貸經營水平提高,總結形成可以複製、推廣的信貸經營模式,成爲當前信貸經營的重要議題。 報告的主要內容和貢獻在於:一是從市場拓展和風險防控兩個基本維度,對二級分行信貸經營情況進行劃分,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各類二級分行面對的主要困難以及可行的發展方向。二是從信貸經營主體責任、信貸經營架構、客戶經理作業流程、績效考覈四個方面搭建二級分行信貸經營能力體系,並重新梳理劃分一級分行、二級分行和支行責任,進而提出了信貸經營所要堅持的37條有效措施。三是通過把握扁平化和流程銀行兩大趨勢,全面總結我國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的信貸經營組織和授權體系,分別從法人、個人信貸業務方面提出可行建議。四是針對當前貸前調查雙人盡調的流程問題,借鑑國際上通用的平行作業辦法,從崗位職責、分工和流程等方面,提出信貸客戶經理開展盡調和貸後管理的可行模式。最後從培育信貸文化、構建合理的風險偏好體系、加強對二級分行的有效管理和建立科學的績效考覈體系四個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E-ICBC商業模式創新研究 高寒 報告以網絡經濟理論、商業模式理論和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爲基礎,基於對互聯網金融價值創造邏輯本質的剖析,分析了E-ICBC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因和發展經驗,提出了E-ICBC商業模式創新的目標、條件和策略,並在此基礎上,結合E-ICBC戰略發展,構築了三種典型商業模式。 報告首先結合互聯網經濟的特點,以及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從而對互聯網金融價值實現的邏輯本質進行了分析。報告指出互聯網商業的基本屬性是跨界,互聯網競爭的關鍵是標準競爭,互聯網金融的價值主張是創造核心的金融基礎價值與外延的生態協同價值。結合陸金所、螞蟻金服和美國Fintech等企業的經驗,分析了平臺化、場景化和科技化三種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價值實現機制。報告基於E-ICBC的發展實踐,對工商銀行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的現狀、目標、條件和策略進行分析。報告認爲,工商銀行E-ICBC商業模式創新,應以“開放”爲理念、以“智能”爲核心、以“協同”爲重點,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資源條件和技術條件,通過建立金融標準創造基礎價值,通過協調功能場景、協調產品用戶、協調線上線下創造網絡價值,集中打造系統化的整體商業模式。最後在理論分析與經驗分析的基礎上,報告結合“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的三個重要趨勢——分銷端商戶賦能、生產端產業協同以及互聯網金融迴歸金融本質,結合E-ICBC戰略發展,設計了“E-ICBC社區化O2O平臺模式”、“工商銀行產業鏈協同平臺模式”和“E-ICBC智能投顧模式”三個新型商業模式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