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舉辦的“國際金融論壇”十週年年會期間,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新任“國際金融論壇”理事長戴相龍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的長遠發展趨勢是成爲世界上第三大國際貨幣,因此應有較高的標準。可設立“商業銀行改革發展投資基金”,有利於集中民間資本更多地進入金融業。
人民幣國際化應順勢而爲
他表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有關金融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在堅持金融爲實體經濟服務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金融要素價格市場形成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要求是實現人民幣全面可兌換,進而成爲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應有更高要求,首先要全面可兌換,進而使人民幣成爲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現可兌換並不意味着就是國際化,還要被廣泛使用,尤其是成爲外國央行願意使用的外匯儲備,而且需要達到至少10%的比例。人民幣國際化的長遠發展趨勢是成爲世界上僅次於美元、歐元的第三大國際貨幣。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應有較高標準,既要順勢而爲,也不可拔苗助長。
允許個人對外投資利大於弊
他表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主要的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斷增強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認知併合理分享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果。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
他建議,從三個方面加快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一是推進個人“香港股票直通車”。允許個人對外投資,總的來看是利大於弊,風險可控。二是擴大境內企業和有關機構對境外投資。目前雙向直接投資嚴重不對稱,而現階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能力不斷加強,特別是在高鐵、核電、通信、電站等技術和大型成套裝備出口和對外投資方面已有較強實力,應支持加大對外投資。全國社保基金會管理資產1.2萬億元,建議有關部門將全國社保基金的境外投資範圍從股票和債券擴大到對股權的直接投資。三是擴大境內外合格投資機構的投資額度。
設立非銀行金融機構
民資應有作爲
戴相龍表示,允許民間資本依法設立發起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將擴大民間資本的投資範圍,也有利於增強金融機構的活力。既要重視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也應重視發起設立中小型資產管理公司、租賃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民間資本不僅存在於一些有名望的民營企業家中,更多地存在於廣大中小企業和高淨資產的個人中。吸引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新的金融機構,不僅要向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開放,也應向更寬廣範圍的民間開放。可設立“商業銀行改革發展投資基金”,聚集更多民間資本,通過資產管理公司專業運作來投資金融企業。如果此類基金的規模迅速擴大,也可讓它們投資國有控股的大型商業銀行,或把一部分國有股轉讓給此類基金。這既有利於集中民間資本更多地進入金融業,也可緩解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