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赴倫敦參加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主辦的綠色債券年會。因爲國際市場綠色債券的蓬勃發展,此次年會備受關注,吸引了全球各地監管機構、投資機構、發行人及各類中介機構共六百多人蔘會。
此次年會跨度三天,除了一整天的主會以外,還有一系列的主題邊會及專項培訓,如中國綠色債券投資者論壇、促進金融中心發展綠債研討會等。涉及話題很多,但聽下來最常談到的問題,是如何做大綠色債券市場。眼下,綠色債券市場規模雖然增速很快,2017年同比增長78%,達1555億美元,但綠色債券在整個債券市場中的佔比還很小,只有約2.2%左右。如何才能進一步擴大綠色債券的市場規模呢?年會上討論了幾個可能方向。
首先是吸引新的發行人。今年年會討論熱點之一是主權綠債,這是因爲2017年法國、斐濟和尼日利亞三個國家所發行的主權綠債引起了廣泛關注。投資者對主權綠債青睞有加,因爲一是主權債的信用評級相對較高;二是彰顯政府綠色轉型的決心及監管機構對綠色債券市場的支持;三是對所在國家的機構發行綠色債券有直接的帶動作用。CBI預測,因爲許多國家要逐步落實巴黎協定中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承諾,未來將有更多國家加入發行主權綠債的行列,爲減碳項目融資。
其次是拓展更多樣化的綠色資產。可再生能源是綠色債券募集投向的最常見的用途,2017年此類綠色債券規模的佔比仍在三成以上。但綠色建築和建築能效的項目正在快速追趕。美國住房貸款擔保機構房利美(FannieMae)發行了249億美元綠色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使美國一躍成爲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此外,在政策及市場的推動下,商業銀行也在考慮將更多的綠色信貸資產通過金融債或ABS的方式推向綠色債券市場。這些都將令綠色債券的資產類別更加多樣化,刺激綠色債券市場規模的擴大。
再次是擴大交易市場和投資者羣體。目前,綠色債券還是一個新興的債券品種,還有很多交易市場沒有發行過綠色債券,也還有很多投資人不瞭解這一品種。在一場研討會中,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的證券交易所都紛紛表示支持綠色債券。瑞典斯德哥爾摩納斯達克交易所代表介紹道,他們3月剛剛促成第一單綠色債券的發行和掛牌,發行人爲SolTech公司,募集資金(1280萬歐元)將投到中國的屋頂太陽能發電項目,投資人是約2000名個人投資者。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將會有更多交易所和投資者進入到綠色債券市場。當前面臨的一個障礙是一些投資者對綠色債券瞭解不足,擔心風險,特別是在新興市場。爲此,CBI年會前夕,國際金融公司(IFC)與東方匯理(AMUNDI)聯手發起並完成募集了一隻規模2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專項基金,由AMUNDI管理。在專項基金的結構設計中,IFC承諾承擔第一損失,希望以此率先垂範,帶動更多投資者投資新興市場綠色債券。
作爲買方的投資者,特別是大型機構投資者是綠色債券持續發展的關鍵。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機構青睞綠色債券,綠色債券市場就只能“叫好不叫座”,淪爲“情懷債”。因此,這次會議設置把投資者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ChristinaFigueres(《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祕書處前執行祕書)及SeanKidney(CBI首席執行官)主旨演講之後,就邀請來自巴黎銀行、東方匯理等投資機構的代表上臺討論投資者對綠色債券市場的看法。這個環節的討論相當精彩。
總的來說,投資者對綠色債券持謹慎歡迎態度。不會因爲債券貼有綠色債券的標籤,投資者就會買;投資者首先考慮的還是風險和收益問題,因此在配置綠債的時候,也會先看宏觀面的指標,再看公司基本面特別是評級,然後再看綠債項目的具體情況。會上有人戲稱,綠色債券就是“IcingOn the Cake”(錦上添花)。
有幾位投資者指出,他們對綠色債券的興趣,更多是以此來判斷髮行人是否在做戰略層面的綠色轉型。這是因爲,他們認爲在不少行業,如能源、建築等,綠色轉型是必須的,如果透過綠色債券的發行能看到公司自身轉型的戰略決心和系統步驟,他們會對發行人未來經營會更有信心,也就更願意持有發行人的債券;此外,綠色債券比普通債券對資金管理、信息披露有更高的要求,投資人也將此作爲考察發行人綜合管理能力的一個窗口。因此,投資者往往不喜歡那種只是爲了“首單的光環”發行一兩次就停下來的綠色債券發行人(原話是“one-shotgreen bond issuer”),而更偏好將綠色債券作爲戰略轉型信號(原話是“strategicsignal”)的發行人。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包含了非常樸素的投資理念,頗有點“一葉知秋”的意味,綠色債券如同一片“黃葉”預示發行人綠色轉型的開始,但如果後面沒有第二片、第三片“黃葉”,“秋天”並沒有真正來到。
除此以外,投資者也表達了對綠色債券標準、資金用途管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方面的關切。在中國綠色債券投資者論壇中,就有幾位投資者在臺下提問,詢問來自中國的綠色債券發行人如何確保投向是綠色的、信息披露是否有保障等。可以聽出,他們對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瞭解很少,缺乏信任和信心。看來在這方面,中國綠色債券的相關各方還有大量的推廣、宣傳、交流工作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