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繼續壓縮同業投資、對委外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
2017以來,針對銀行業存在的突出風險和問題,銀監會研究確定了重點彌補監管制度短板方案。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補短板”成效已初步顯現,並正在持續發生作用。銀行業“脫實向虛”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2018年銀監會將持續抓好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工作,遵循標本兼治、循序漸進的原則,突出問題導向,注重建立長效機制。
在配合資管新規方面,銀監會接下來將陸續出臺理財及信託業務監管的配套細則;針對跨市場、跨行業金融產品的監管,銀監會將打出“組合拳”,而不僅僅是推出一份專門的監管辦法。總體思路是,要求足額計提資本和撥備,減少嵌套與通道,控制資金流向,強化對加大槓桿、拉長鏈條和監管套利等行爲的監管。
“七招”補齊制度短板
銀監會表示,2018年的工作重點包括:繼續壓縮同業投資、對委外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同時,嚴格規範交叉金融產品,推動銀行及早開始理財業務轉型,逐步壓縮銀信類通道業務。
據介紹,2017年4月,銀監會印發《關於切實彌補監管短板 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主動披露彌補監管制度短板的26個項目。另外,針對銀行業出現的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銀監會還適時補充了41項針對特定機構和具體業務的規章制度。
總體來看,2017年以來“補短板”的重點有七個方面:一是股權監管。《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已於2017年11月16日徵求意見,並於今年1月5日正式印發,將監管重點放在隱形股東、股份代持、入股資金來源不實、違規開展關聯交易、利益輸送以及濫用股東權利等方面,使股權最終受益人透明化,真正承擔起股東的最終責任。
二是跨業金融產品。針對跨市場跨行業金融產品存在的監管套利及監管空白等問題,從委託貸款、銀信合作、交叉金融產品及表外業務等方面進行規範,要求足額計提資本和撥備,減少嵌套與通道,控制資金流向、加大槓桿、拉長鏈條和監管套利等行爲。去年12月,銀監會下發《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從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雙方規範銀信類業務;今年1月6日,銀監會又印發了《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
三是資產管理業務。針對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中存在的結構複雜、剛性兌付、期限錯配以及各類產品監管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配合人民銀行制定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規則;同時,研究制定理財及信託業務監管配套細則。
四是流動性風險。在借鑑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和工具,降低過度依賴短期同業批發融資和嚴重期限錯配的銀行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五是信貸質量。當前我國銀行業貸款分類標準與國際接軌,但仍存在分類不準確的問題,導致商業銀行撥備計提不準確,利潤虛增。針對分類不準確、多頭授信和過度授信等幾個“老大難”問題,銀監會研究制定了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聯合授信管理以及資產風險分類等相關規則。
六是資本監管。針對部分銀行業機構,如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資本監管方面長期存在的制度空白和約束力不強的問題,銀監會專門制定發佈了針對這三類特定機構的監管制度。
七是信息披露。銀監會重點從完善制度規定、建立定期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機制及建立重大監管政策與行動溝通機制三個層次提高透明度,加強市場約束。銀監會相關人士表示,未來將參照國際標準,使行業信息披露更加精細化、模板化,提高銀行間的可比性。
“補短板”成效明顯
當前,大部分規制已陸續出臺或正公開徵求意見,其他規制正在穩步有序推進中。與此同時,“補短板”成效已初步顯現,並正在持續發揮作用。
銀行業“脫實向虛”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銀行間相互購買、代持理財產品現象得到緩解,理財產品特別是同業理財累計淨減3萬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年初減少5888億元。表外業務逐漸迴歸表內,“影子銀行”行爲有所遏制,委託貸款中的“金融機構委託貸款”同比少增889億元,表外業務增速由過去的50%以上降到19%。商業銀行同業資產、負債自2010年來首次收縮,餘額分別比年初減少2.8萬億元和8306億元。去年銀行業新增貸款佔新增資產比例明顯上升,銀行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增速加快。
同時,違法違規情況明顯減少。去年下半年以來,同業、資管、理財等跨區域、跨市場、跨機構重大案件得到初步遏制。另外,一些金融監管盲點與空白點開始有章可循,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公款存儲、校園貸、慈善信託等領域的監管制度空缺得到了及時填補。
|